沈阳药科大学 辽宁省本溪市 117004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理念的更新,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德育模式创新成为提升德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经典、礼仪等元素融入现代学校德育体系,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课程内容的更新、学校文化的营造以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创新德育模式,以期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学校德育;模式创新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当今社会,面对多元文化和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学校德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德育相结合,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深刻的道德教育体验。因此,探索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德育模式创新,对于提升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德育模式的局限性
传统德育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灌输和规范的遵守,强调权威和纪律,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自主性的培养。在这种模式下,德育常常被简化为一系列的规则和行为准则,而缺乏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深入引导。此外,传统德育模式往往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难以应对社会快速变化带来的新挑战,如网络道德、多元文化冲突等问题。这种模式还可能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需求,导致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内心世界脱节。现代德育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能力的培养。现代德育模式强调情感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德育模式创新
(一)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的融合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如“仁爱”、“诚信”、“礼仪”、“智慧”、“勇气”等传统美德,这些美德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也是现代德育不可或缺的内容。将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相融合,首先需要对传统美德进行现代诠释,使之与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念相契合。例如,“仁爱”可以被解读为尊重和关爱他人,包括对不同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的人的包容;“诚信”则可以被赋予在网络时代中维护真实性和信任的新意义。融合传统美德与现代德育需要创新教育方法和手段。可以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平台,将传统美德的故事和案例生动地呈现给学生,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二)传统文化元素在德育中的应用
传统文化元素在德育中的应用是创新德育模式的重要途径。可以将传统节日和习俗作为德育的载体,如通过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经典文献和故事可以成为德育的教材。例如,《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中的道德箴言和人物故事,可以用来启发学生的道德思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同时,通过戏剧、朗诵、书法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感。传统文化的礼仪和规范可以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管理中。如借鉴古代的“礼”文化,制定符合现代学校实际的礼仪规范,让学生在日常交往中学习和实践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的行为准则。
三、创新德育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培训
在创新德育模式中,教师的角色需要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和行为规范者转变为学生德性成长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这意味着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和教育智慧,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道德规范。为了实现这一转变,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教师培训应包括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和理解,使教师能够准确把握传统美德的现代价值,并将其融入到德育教学中。其次,培训应注重提升教师的情感教育和心理辅导能力,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有效地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导。再次,培训还应涵盖创新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学习,如案例教学、项目学习、合作学习等,使教师能够在德育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二)课程内容的更新与设计
创新德育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与设计,以确保德育与时俱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成长需求。首先,课程内容应融入更多的传统文化元素,如将传统美德、经典文献、历史人物故事等作为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的同时,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课程内容应注重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设置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德育主题,如网络道德、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等,引导学生将道德知识转化为实际行为,提升德育的实效性。课程内容的设计应体现多元性和开放性,鼓励学生对不同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生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课程内容应包含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如将德育与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相结合,通过多角度的学习,丰富学生的道德认知。课程内容的设计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发展水平,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教学设计,确保德育内容的适宜性和有效性。通过这样的课程内容更新与设计,德育将更加贴近学生的成长需求,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学校文化的营造与支持
为了创新德育模式,学校需要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尊重多元、鼓励创新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可以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校园文化活动,如道德讲堂、文化节、志愿服务等,来弘扬传统美德和现代价值观念,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和实践道德规范。学校应重视校园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景观、标语、展览等形式,传递积极向上的文化信息,营造一个有利于德性成长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学校还应建立和完善师生互动的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和相互尊重,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文化的营造还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参与和支持,通过持续的培训和交流,提升教职工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共同推动学校文化的建设。
(四)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机制构建
家校社协同育人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共同参与和支持学生的德育工作,形成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育人网络。为了构建有效的协同育人机制,需要建立家校之间的沟通和合作平台,如家长会、家校联络小组等,确保信息的及时交流和资源的共享。学校应主动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德育活动和决策过程,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德育理念和方法,增强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学校还应与社区建立合作关系,利用社区资源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习和体验道德规范。
结束语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校德育模式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德育实践,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还能够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和实践能力。未来,学校德育应继续深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不断探索和创新德育方法和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吴世芳.中职计算机动画制作教学的策略思考[C]//中国陶行知研究会.2023年第三届生活教育学术论坛论文集.三明市高级技工学校;,2023:3.
[2]周凯.基于翻转课堂的高职计算机动画制作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2):49-52.
[3]刘学谦.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动画制作课程教学中的价值及应用[J].中国高新区,2017,(0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