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红色根脉  传承革命精神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6
/ 2

守护红色根脉  传承革命精神

蓝伟霞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梅山小学     323000

【内容摘要】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深挖本土红色革命文化,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堂,是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笔者做了以下几点尝试:一.课堂教学,春风化雨,发挥主阵地作用;二.主题活动,润物无声,丰富革命文化教育内涵。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学习兴趣,让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政教学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题活动

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大核心素养中的“政治认同”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具备的思想前提。[1]丽水地处浙西南,是革命老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浙西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中凝结而成了浙西南革命精神,是新时期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2]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因此,深挖本土红色革命文化,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堂,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文化建设的有效补充,是培育青少年正确价值取向的重要途径,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在此,笔者谈谈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堂教学模式的几点探索和思考。

一.课堂教学,春风化雨,发挥主阵地作用

五下第三单元“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是革命传统文化题材单元,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和感悟革命先辈们从苦难中一路走来,复兴强国的艰难历程,激发学生奋发图强的伟大志向。学习这一单元课文往往需要课前收集、整理资料,补充相应的本土红色文化素材,建立素材支架,以儿童立场为立足点,带领学生了解百年沧桑历史,感受英雄人物形象。充分挖掘本土红色资源,将体现浙西南革命精神素材有机融入到小学思政课堂。课前学生搜集资料或是寻访参加过战争的老人,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浙西南这一片热土上的重要战役,了解刘英、粟裕、黄景之等英雄人物的主要事迹。

五下《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中“众志成城”这一板块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在国家国土沦丧、人民生灵涂炭的民族危难时期,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掀起了全民族抗战的高潮,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抗日英雄。在浙西南这片热土上,刘英、粟裕两位同志率领红军挺进师在浙江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丽水建立了第一个浙西南革命根据地,为浙西南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教学“众志成城”这一板块时,在收集抗日英烈们的事迹,开展“抗日英烈故事会”这一活动园中。学习了“八女投江”和“视死如归的赵登禹”的英雄故事后,学生分享了刘英、粟裕同志领导浙西南革命时发生的故事。如“王老板智斗刘保长”,“刘英肩挑银元”等红色故事,了解了刘英同志短暂而伟大、英勇壮烈的一生,感受到抗日战争时期,广大民众开展抗日工作的艰难危险,革命战士对党忠诚、英勇顽强、坚贞不屈的英雄形象。在分享爱国民众抗日的故事这一“活动园”中,我引导学生思考:看着眼前的这一组浮雕,你的脑海中浮现出哪些英雄人物的高大形象?雨来、王二小……都是我们熟悉的抗日英雄,接着让我们将视角聚焦到浙西南革命中许多普通的小人物身上。革命事业成功不仅依靠领导人的英明指挥,还依靠无数默默无闻的“幕后英雄”的无私奉献。在战火纷飞的岁月,曾经有这样一批地下交通员,他们冒着生命危险为党组织传递情报,机智勇敢地与敌人周旋斗争,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他们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英雄事迹,没有名垂千史的丰功伟绩,却是革命事业取得最后胜利的“幕后英雄”。课上介绍了挑着馄饨担的地下交通员江设贵、壮烈牺牲的“浙西南刘胡兰”潘香凤、保卫同志的“革命老妈妈”郑月梅这三位典型人物,以生动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不怕牺牲、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让学生认识到革命胜利来之不易,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生活。

二.主题活动,润物无声,丰富革命文化教育内涵

   思政课堂是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培育学生良好道德情操的主阵地、主渠道。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开展主题鲜明的活动,就能丰富革命文化教育内涵,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1.课外延伸,锤炼红色品格

学习《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一课后,开展以“践行浙西南精神”为主题的项目化活动,如英雄人物故事分享会,制作革命烈士档案卡,“王老板智斗刘保长”、“刘英肩挑银元”等刘英系列故事连环画,“唱支山歌给党听”歌咏活动,刘英同志牺牲纪念日“讲刘英故事、传颂浙西南革命精神”活动等,分别用文字、绘画、歌声等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之情,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效果。这些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将“红色基因”融入到了学校道德文化建设中,让学生的身心浸润在“红色”的海洋中,主动探究、体验、理解、思辨,从中汲取力量,在亲身实践中潜移默化,锤炼了红色品格,成为了红色基因的传承人、传播者,

2. 实践活动,铸魂润心

高德圣先生说:“道德与社会性学习,不是由教师的‘告诉’就能实现的,必须由学习者的亲身做,通过亲身做去获得切身的体验。”[4]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实践浙西南革命精神,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中所得的听说知晓的层面上,必须在实践活动中亲身体验,将认知转化为行知,达到知行合一。

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与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兴华广货号”旧址是我区红色文化、廉政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教育基地。抗日战争期间,黄景之同志以律师身份掩护中共党组织活动,保存党的机要文件,为浙西南夺取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杰出的贡献。黄景之律师事务所旧址坐落在历史悠久的刘祠堂背,是省委机关联络点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信仰,执着追求真理的一段历史。其中所蕴含的奋进力量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了解党的光辉历程,知晓党的伟大成就,浙西南革命英雄人物形象镌刻在了每一位学生心灵中。学党史、知党史、感党恩、惜今时,爱国主义教育真正入脑入心,道德与法治“政治认同”这一核心素养的落实也就水到渠成了。充分发掘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把这一红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中,既丰富了教育教学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也增加了教育的广度和深度,赓续传承红色革命文化,铸魂润心,提升了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以生为本,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深挖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红色元素,采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激发学习兴趣,让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思政教学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以五下《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单元为例,将浙西南革命精神融入小学思政课堂,让本土革命文化成为本单元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有益补充,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不断加深对祖国百年奋斗史的认识,心灵受到震撼,情感得到激发,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