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饮食调护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08
/ 2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中医饮食调护

崔建敏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 重庆石柱 409199

正文:

1.1定义和发病机理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慢性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恶化,从而导致骨强度降低和骨折风险增加。这种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群,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从医学角度来看,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衡、营养摄入不足、缺乏运动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对钙、维生素D等骨代谢所需营养素的吸收利用能力下降,加之机体内分泌功能衰退,致使骨量逐渐流失。同时,大多数老年人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缺乏户外活动和充足的阳光照射,也不利于维持骨代谢的平衡。

这些病理变化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干预,就很容易导致骨折、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中医药凭借其独特的理论认知和疗效优势,也在这一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1.2 流行病学特点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微结构恶化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骨代谢异常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主要涉及遗传因素、内分泌失衡、营养缺乏等多方面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吸收过程逐渐占优势,致使骨量不断流失。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5岁以上老年人群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较高,女性尤为突出。临床上,这类患者常表现为骨痛、畸形变形、易骨折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还可能导致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进而引发残疾甚至死亡。因此,预防和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对于改善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从中医理论的角度来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主要归因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阴阳失衡,肝肾功能逐渐下降,影响骨组织的生成和修复。同时,由于营养摄入不足,致使气血供养不足,也进一步加重了骨质流失的过程。因此,中医治疗的关键在于调理肝肾,补益气血,从而达到滋养骨骼,强健筋骨的目的。

1.3 临床表现及并发症

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骨痛、骨折、驼背畸形等。由于骨密度的逐步下降,骨强度降低,患者容易出现脊柱压缩性骨折、股骨颈骨折等,造成严重的生活障碍。有研究显示,老年骨折后的1年内死亡率可高达20%-30%。此外,反复出现的骨折还可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带来沉重负担。因此,及时发现并控制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展,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2. 中医理论视角下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

从中医的理论认知来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属于"骨痿"范畴。其发病机理主要涉及肝肾亏虚、气血不足等病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阴阳失衡,肝肾功能逐渐衰退,不能有效地滋养和调节骨骼代谢。同时,由于营养摄入不足,气血供养不足,也进一步加重了骨质流失的过程。这些病理变化最终导致骨量减少、骨质疏松,容易出现骨痛、骨折等临床表现。因此,中医治疗的核心在于补益肝肾,调理气血,从而达到滋养骨骼,强健筋骨的目的。

2.1 中医病因病机分析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理主要源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阴阳失衡,肝肾功能逐渐衰退,不能有效地调节和滋养骨骼代谢。这种肝肾阴虚的病理变化,使得骨质的生成和修复过程受到影响,逐渐出现骨量减少、骨密度降低的表现。

同时,由于营养摄入的不足,尤其是钙、磷、维生素等对骨metabolism有重要调控作用的营养素摄入不足,也会致使气血供养不足,进而加重骨质流失的过程。这种气血不足的病理状态,也会造成骨组织营养供应不良,从而影响骨质的生成和矿化。

因此,从中医的理论认知来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主要表现为肝肾亏虚、气血不足,导致骨质代谢紊乱,骨量持续减少。这种阴虚内伤、气血两虚的病理变化,最终形成了这一老年性慢性骨科疾病的基本病因机制。

2.2 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针对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中医治疗,核心在于根据个体的病理表现进行辨证论治,调理肝肾,补益气血,从而达到滋养骨骼,强健筋骨的目的。

对于以肝肾阴虚为主的患者,可采用滋阴润燥,补肝肾的治疗方法。如处方中常用熟地、杜仲、骨碎补等药材,以补益肝肾,滋养骨质。同时,适当添加桂枝、牡丹皮等活血化瘀的药物,可促进骨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对于以气血两虚为主的患者,则应采用补益气血的治疗方法。如方中可选用黄芪、当归、白芍等补益气血的药材,配合骨质滋养的中药,以调理气血,强健筋骨。同时,还应注重患者的饮食营养摄入,适当补充钙、维生素等所需营养素,为骨代谢提供充足的基础。

总之,中医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通过辨证论治,调理肝肾,补益气血,可有效地增强机体对骨骼的滋养和修复能力,从而达到预防和改善骨质疏松的目的。这种整体调理、标本兼治的治疗方法,对于维护老年人的骨骼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3. 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中的作用

饮食调理是中医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状况与饮食密切相关,合理的饮食养生有助于滋养肝肾,补益气血,从而为骨骼的生长发育和代谢修复提供养分支持。

针对肝肾亏虚型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可以选择一些补肾养肝的食物。如黑色食材如黑芝麻、黑豆、乌骨鸡等,具有滋阴补肾的功效;而海参、鹿茸、鳖肉等具有温补肝肾的作用,有助于改善肝肾功能,从而促进骨代谢的平衡。同时,富含钙、磷等矿物质以及维生素D的食物,如奶制品、豆制品、深海鱼类等,也应该适量摄入,为骨骼提供所需的营养物质。

对于气血两虚型的患者,应当重点补充能够养血活血的食材。如红枣、当归、熟地黄等滋养血液的食材,能够增强机体对骨组织的营养供应;而葱、姜、蒜等辛温活血的食材,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骨骼代谢。此外,富含蛋白质的牛羊肉、鸡蛋等,也是补益气血的良好选择,有利于维护骨骼的生长发育。

综上所述,中医饮食调理在治疗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补益肝肾、调理气血等调养手段,既可以从根本上改善机体对骨骼的营养供应,又能促进骨组织的新陈代谢,进而达到滋养骨骼,预防骨质流失的目的。因此,对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来说,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合理运用中医饮食调养,无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综合防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