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俊杰 徐子轩(通讯作者)
南京市浦口区中医院 江苏 南京 211800
【摘要】 目的 借助古今医案云平台,挖掘当代名老中医治疗心房颤动的用药规律,为房颤的中医治疗提供思路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12月31日,并以《大国医经典医案诠解——心律失常》、《心脑血管疾病——名医验案解析》、《国医大师专病验方集》、《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心脑血管病》中所载医案为数据源,提取文献及书籍中的医者信息、证候分型及处方数据,并进行标准化处理。进一步的对处方中所涉药物进行频次统计、药性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最终得出核心处方。结果 纳入103位名老中医的处方145首,涉及药物285种,总使用频次1981次。聚类分析将药物分为4类,获得1个核心处方,其药物组成为:黄芪、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丹参、地黄。结论当代名老中医治疗房颤药物多为甘温之品,以归心经为主,治疗上在充分重视心阳的基础上,多采用养阴生津,活血祛瘀,宁心安神等法,标本同治。
【关键词】心房颤动;名老中医;用药规律;古今医案云平台;数据挖掘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相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房颤的患病率及发病率逐年攀升,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1-2]。房颤归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脉结代”等范畴,本研究拟通过收集名老中医辨治房颤的临床医案,对医案中的处方信息进行标准化并提取后,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其进行处方用药的数据挖掘及分析,以期为现代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借鉴和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文献来源
数据库方面,以 “心房颤动”、“房颤”、“经验”、“医案”、“名中医”、“国医大师”、“中医药”结合名老中医姓名等为关键词或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及万方数据库,时间限定为从建库至2023.12.31日止。
专著图书方面,以《大国医经典医案诠解——心律失常》、《心脑血管疾病——名医验案解析》、《国医大师专病验方集》、《专科专病名医临证经验丛书——心脑血管病》中所载医案为数据源。
1.2 纳入标准
(1)西医疾病诊断明确为心房颤动;
(2)经验选取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省级名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3)文献内容为中医或中西医结合辨证治疗心房颤动相关;
(4)疗效判断为有效,如有多次复诊,则取其首诊处方纳入;
(5)中药处方完整。
1.3 排除标准
(1)纯理论探讨,未涉及中医药治疗者;
(2)文献综述;
(3)病名仅为“心悸”,而无明确对应心房颤动诊断。
1.4 数据录入及标准化
将医案中的文献标题、作者、名老中医姓名、病名、证型、治法、处方中全部药物、剂量录入Excel软件,进行合库查重。数据库来源不同,但所载医案相同的文献或书籍,仅择取其中1篇。参照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中药学》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化处理,防止异名同药。对于不同炮制方法下的药材因其功效有异,仍视作不同药物,如“甘草”与“炙甘草”;此外明确记录的生用药材默认仅录入原药材名,如“生甘草”录为“甘草”,“生地黄”录为“地黄”,生黄芪录为“黄芪”。
1.5 分析平台
选择“古今医案云平台”V2.3.7软件对提取后的房颤医案中的处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主要分析与挖掘内容包括:(1)频次统计、药性分析、归经、功效频次统计;(2)聚类分析对中药进行分类;(3)关联分析算法找出常用药对;(4)复杂网络分析方法推导出核心方药组成。
2. 结果
2.1 频次分析
系统录入符合要求的来自103位名老中医的方剂共145首,中药285味,药物出现总频数为1981次,按照从高到低排序,筛选出使用频次≥39 次中药共 10 味,见表1。
中药 | 频次 | 百分比 | 平均剂量 | 最小剂量 | 最大剂量 | 标准差 | |
1 | 丹参 | 84 | 57.93% | 19.98 | 7 | 30 | 7.85 |
2 | 麦冬 | 71 | 48.97% | 15.17 | 6 | 60 | 6.15 |
3 | 桂枝 | 67 | 46.21% | 9.76 | 1 | 30 | 4.71 |
4 | 炙甘草 | 66 | 45.52% | 13.2 | 4.5 | 60 | 8.96 |
5 | 五味子 | 65 | 44.83% | 9.51 | 5 | 15 | 2.65 |
6 | 黄芪 | 61 | 42.07% | 27.82 | 10 | 90 | 15.8 |
7 | 茯苓 | 57 | 39.31% | 16.89 | 6 | 30 | 5.96 |
8 | 地黄 | 48 | 33.10% | 18.4 | 9 | 45 | 7.99 |
9 | 党参 | 47 | 32.41% | 19.22 | 4.5 | 30 | 8.37 |
10 | 川芎 | 39 | 26.90% | 12.23 | 6 | 20 | 3.65 |
表1 治疗房颤使用频次≥39次的中药
2.2 药物属性分析
2.2.1 中药四气分析
本研究中所纳入的285味中药,按四气进行细分,可有 9 种:热、大热、温、微温、平、凉、微寒、寒、大寒。经过统计分析治疗房颤的中药以温性为主,使用频次达526次,其次为平性,使用频次达470次,见表2。
四气 | 频次 | 百分比 | |
1 | 温 | 526 | 26.65% |
2 | 平 | 470 | 23.73% |
3 | 微寒 | 356 | 17.97% |
4 | 寒 | 256 | 12.92% |
5 | 微温 | 139 | 7.02% |
6 | 凉 | 52 | 2.62% |
7 | 大寒 | 15 | 0.76% |
8 | 大热 | 12 | 0.61% |
9 | 热 | 9 | 0.45% |
表2 治疗房颤的中药的四气分布
2.2.2 中药五味分析
285味中药按五味进行细分,药味最多的为甘味,共计 1052次,其次为苦味和辛味,分别为586及568次,见表3。
五味 | 频次 | 百分比 | |
1 | 甘 | 1052 | 53.10% |
2 | 苦 | 586 | 29.58% |
3 | 辛 | 568 | 28.67% |
4 | 酸 | 171 | 8.63% |
5 | 微苦 | 169 | 8.53% |
6 | 淡 | 98 | 4.95% |
7 | 咸 | 72 | 3.63% |
8 | 涩 | 56 | 2.83% |
9 | 微甘 | 11 | 0.56% |
10 | 微辛 | 2 | 0.1% |
表3 治疗房颤的中药的五味分布
2.3 中药归经分析
通过对145首方剂文献检索后得出,治疗房颤内服中药主归心经、肝经,其中心经最多,达909次,见图1。
图1 治疗房颤的中药的归经分布
2.4 中药功效分析
145首方剂中药物功效按频次由高到低排列,前5项分别为养阴生津,活血祛瘀,宁心安神,清热凉血,通经止痛,见表4。
功效 | 频次 | 百分比 | |
1 | 养阴生津 | 119 | 6.01% |
2 | 活血祛瘀 | 101 | 5.10% |
3 | 宁心安神 | 96 | 4.85% |
4 | 清热凉血 | 89 | 4.49% |
5 | 通经止痛 | 85 | 4.29% |
表4 治疗房颤的方剂的功效频次
2.5 常用药对
常用药对通过关联规则方法分析处方数据中的中药-中药关系,按照支持度高低进行降序排列。结果发现治疗房颤中药中使用频次较高的有效强关联药物组合中的前3位为“麦冬-五味子”、“五味子-麦冬”、“炙甘草-桂枝”。组合频次分析结果前5项见表5。
中药 | 中药 | 支持度 | 置信度 | 提升度 | 共现度 | |
1 | 麦冬 | 五味子 | 0.36 | 0.73 | 1.63 | 52 |
2 | 五味子 | 麦冬 | 0.36 | 0.8 | 1.63 | 52 |
3 | 炙甘草 | 桂枝 | 0.3 | 0.65 | 1.41 | 43 |
4 | 炙甘草 | 麦冬 | 0.3 | 0.65 | 1.33 | 43 |
5 | 桂枝 | 炙甘草 | 0.3 | 0.64 | 1.41 | 43 |
表5 治疗房颤的处方中排名前5位的药对
2.6 聚类分析
采用欧氏距离“利用最长距离法”对频数最大的10味中药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欧氏距离10可将高频药物分为4类。第1类:党参、地黄;第2类茯苓、丹参、黄芪、川芎;第3类:桂枝、炙甘草;第4类:五味子、麦冬。见图2.
图2 治疗房颤的中药处方聚类分析图
2.7 复杂网络分析
利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医案数据分析挖掘模块的多维分析功能-复杂网络分析模块,获得房颤医案中治疗所使用的核心方药组成。结果发现其药物组成为:黄芪、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丹参、地黄。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名老中医最常用药物中其性以温为主,其味甘最多,主归心经,充分体现了对心阳的重视。在整体功效上则以益气养阴,活血祛瘀,宁心安神等为主,重心阳而不止于心阳。对药物聚类分析后发现,房颤用药主要包含4类,第1类药物为党参、地黄,前者走肺脾而益气生津,后者入心肝,补血而行血,兼有定悸复脉的作用。李思耐等的研究表明[3],党参可能通过抑制过度激活的CaMK II,PKA等蛋白激酶,阻止心肌损伤导致的L型钙离子电流、钠钙交换体电流、晚钠电流等内向电流重构,缩短动作电位时程,抑制心律失常的发生。生地黄主要有效成分为梓醇和毛蕊花糖苷,具有强心、扩张冠脉、增加冠脉血流、抑制心肌损害,发挥抗心律失常的作用[4]。第2类为茯苓、丹参、黄芪、川芎,其中茯苓味甘淡而性平,合甘温之黄芪,宁心而健脾,丹参、川芎同用,共走血分,活血化瘀兼以清心。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总苷可抑制心肌细胞凋亡及氧化应激,减轻心肌纤维化程度,保护心肌细胞,稳定线粒体膜电位,抑制心律失常[5]。第3类为桂枝、炙甘草,是为仲景经典名方桂枝甘草汤,主以温通心阳,可助通脉定悸。第4类为五味子、麦冬,二者同用,可奏养阴生津,宁心除烦之功。麦冬、五味子是名方生脉散的主要组成成分。
通过复杂网络分析获得医案治疗房颤所使用的核心方药组成为黄芪、麦冬、五味子、桂枝、炙甘草、丹参、地黄。该方可由生脉饮与桂枝甘草汤加减而成,主以益气养阴生脉宁心,这与古人在心悸的中医诊疗中,原则上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尽管古人对心律失常疾病的诊断是不明确的,但基于辨证论治下的理法方药却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吴雪迎,姚可欣,龙德勇,马长生.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的变迁与发展[J].中国医刊,2021,56(02):120-123.
[2] BÖRSCHEL C S,SCHNABEL R B.The imminent epidemic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its concomitant diseases–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heart failure - a cause for concern[J]. Int J Cardiol, 2019, 287:162-173.
[3]李思耐,林谦,高群等.黄芪党参对心肌梗死后心衰小鼠心肌复极时间的干预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02):232-236.
[4]赵亮,关溪,白长川等.论炙甘草、生地黄共为炙甘草汤君药[J].环球中医药,2022,15(03):466-468.
[5]孔祥琳,吕琴,李运伦等.黄芪甲苷对心脑血管疾病的现代药理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1,27(02):218-223.DOI:10.13422/j.cnki.syfjx.20210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