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沿黄河齐鲁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0
/ 2

新媒体背景下沿黄河齐鲁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

李玉 王金明 赵晓静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 262500

摘要:在新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沿黄河齐鲁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本文旨在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齐鲁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通过整合新媒体资源、创新传播模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与广泛传播。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在扩大传播范围、增强互动性及创新传播形式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构建多元化、系统化的传播体系策略,以期为沿黄河齐鲁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媒体;齐鲁文化区;传播路径;数字化传承

一、引言

沿黄河齐鲁文化区,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孕育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遗产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更是民族精神与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传承断层与传播受限的困境。新媒体技术的兴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开辟了新的路径,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可能性。

二、新媒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的作用

(一)拓宽传播范围,增强影响力

新媒体以其开放性和跨时空性,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地域限制,使得沿黄河齐鲁文化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迅速传播至全国乃至全球。通过社交平台、短视频平台、直播等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公众面前,极大地提升了其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

(二)增强互动性,促进文化传承

新媒体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更是互动交流的平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过程中,公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到文化传播中,形成双向互动,增强了文化传承的活力和动力。这种互动机制有助于激发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和关注,进而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创新传播形式,丰富文化内涵

新媒体技术的多样性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通过AR、VR等先进技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以更加生动、立体的方式呈现给公众,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新媒体还促进了叙事与情感的结合,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故事,引发现代受众的共鸣,丰富了文化内涵。

三、新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

(一)构建多元化传播体系

在新媒体背景下,沿黄河齐鲁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需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体系。这一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求充分利用各类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如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这些平台具有广泛的用户基础和高度互动性,是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渠道。通过发布图文、视频、直播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内涵,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了解。同时,要加强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形成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传播格局。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等,在传播深度和权威性方面具有优势,与新媒体形成互补,可以扩大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更加广泛和深入。此外,政府、文化机构、传承人及社会各界也应积极发挥作用,形成多方联动的传播合力。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工作,文化机构可以提供专业的传播指导和资源支持,传承人则可以通过自身的技艺和表演来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社会各界也可以积极参与传播活动,共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二)创新传播模式,提升传播效果

创新确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关键所在。在新媒体环境的推动下,我们必须积极探索并实践新的传播模式,力求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吸引公众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短视频平台作为当前流行的社交媒体形式,具有极高的用户粘性和传播效率,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平台,开展“非遗+”活动。通过巧妙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科技等多元领域相结合,我们可以打造出既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又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同时,内容的创新性和针对性也是提升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不同受众群体的需求和兴趣点,根据他们的喜好和习惯,创作出既符合其口味又具有吸引力的传播内容。这样的内容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还能够进一步增强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认同感,从而激发他们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责任感。通过这样的创新传播方式,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并爱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推动其在新时代的繁荣发展。

(三)加强数字化建设,实现永久保存

数字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手段,其在沿黄河齐鲁文化区的应用具有深远意义。为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与传承,该区域应着力加强数字化建设,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形式,并建立详尽的数字化档案。这一举措不仅能够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永久保存,还能够为其传承提供便捷的途径。数字化手段的运用,不仅限于保存与传承,更在于推广与传播。通过构建虚拟展览,公众可以在线浏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内容,感受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同时,在线互动体验的方式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从而加深对其的理解和认同。

(四)注重人才培养,强化传承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其核心在于人才的培养与支持。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我们更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育与扶持,着力提升他们运用新媒体进行文化传播的能力与水平。这不仅要求传承人掌握新媒体技术,更需要他们具备将传统文化与新媒体相结合的创新思维,以更加生动、有趣的方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同时,吸引青年人才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来也是至关重要的。青年人才在数字化、网络化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他们的参与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新元素。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生力量。

(五)深化理论研究,指导实践发展

理论研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基础和支撑。沿黄河齐鲁文化区应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理论研究力度,深入探讨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规律、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等问题。通过理论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可以为实践发展提供有力的指导和支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发展。同时,还可以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传播工作中,不断优化和创新传播策略和方法,以更好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沿黄河齐鲁文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通过构建多元化的传播体系、创新传播模式、加强数字化建设、注重人才培养以及深化理论研究,我们可以有效地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泛传播与传承。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还能为其保护与传承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参考文献

[1]庄善洁,吴锋.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音视频资料数据库建设研究[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15(04):161-164.

[2]解梦伟,侯小锋.凝视与弥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都市实践反思[J/OL].民族艺术研究,2024,(03):152-160[2024-07-15].

[3]付成斌,戴佳,郭奕岑.韧性视域下人口较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代化发展策略研究——基于鄂伦春族的考察[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4,(07):8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