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县中医医院 417600
【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通过双盲法分入实验组与参照组当中,各35例,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予以温针灸治疗,比较患者治疗前后的面部神经肌电图(潜伏期、波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比较患者的面部神经肌电图,显示为P>0.05;治疗后,实验组面部神经肌电图潜伏期比参照组低,波幅比参照组高(P<0.05);实验组的治疗效果比参照组高(P<0.05)。结论: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实施温针灸治疗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面部神经肌电图,提升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温针灸;急性期;周围性面瘫;应用效果
面瘫就是指面部神经受损导致面部肌肉瘫痪,主要病因就在于特发性面部神经麻痹,分为中枢性面瘫与周围性面瘫,其中周围性面瘫是比较常见的症状。周围性面瘫患者在急性期会感觉到耳后疼痛,还会影响到患者的味觉,中医认为周围性面瘫多有受凉、吹风史,少数患者在面瘫前几天有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周围性面瘫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扬眉、抬额,眼裂增大,鼻唇沟变浅,露齿口角歪向健侧,鼓气时患侧口角漏气,角膜反射减退,部分患者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排除其他原因导致的周围性面瘫[1]。夏季是面瘫的高发期,尤其是免疫力比较差的患者,夏季人体毛孔开放,如长时间使用空调、风扇等,正气不足,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等入等因素有关。使少阳,阳明经筋出现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从而引起面瘫。本文主要分析在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中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效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接收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经双盲法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实验组35例,男女分别为19例与16例,年龄23岁到69岁,平均年龄(46.46±3.04)岁。参照组男女分别为18例与17例,年龄24岁到70岁,平均年龄(46.02±3.42)岁。比较患者一般资料,显示为P>0.05。
1.2方法
参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案,予以常规针灸治疗,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穴位,包括风池穴、地仓穴、下关穴、迎香穴、外关穴、合谷穴、太冲穴等,单次施针要以5~6+2~3为原则,选择32号毫针对面部穴位进行针刺,针刺深度约为0.5~0.8寸,其他穴位则使用30号毫针,针刺深度约为0.8~1.2寸,依次交替针灸治疗,单次治疗时间控制在30min左右,每天1次,6天治疗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休息一天后接受下1疗程,接受4个疗程治疗。
实验组患者接受温针灸治疗,步骤如下:使用0.35mm*40mm针灸针以及每段1.5cm分段式艾条进行温针灸,穴位以患侧阳白,四白,攒竹,下关,颊车,地仓,迎香,合谷,太阳等穴为主。针刺前7天局部宜轻刺浅刺,远取对侧合谷穴重刺,温针灸置于太阳,下关穴部位,每次灸2壮,每天1次,恢复期增加足三里穴,同样予以温针灸2壮,治疗疗程与时间都同参照组,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期间都需要对施灸部位进行皮肤保护。
1.3研究指标
比较患者治疗前后面部神经肌电图(潜伏期、波幅)、治疗效果。
1.4数据处理
选用SPSS24.0分析,计数资料实施χ2检验,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P<0.05为有意义。
2结果
2.1比较治疗前后面部神经肌电图
治疗前,比较患者的面部神经肌电图指标,显示对比差异无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潜伏期比参照组低,波幅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1。
表1:两组治疗前后面部神经肌电图对比(±S)
组别 | 例数 | 潜伏期(ms) | 波幅(μV)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实验组 | 35 | 5.61±0.45 | 3.52±0.31 | 0.52±0.13 | 1.15±0.34 |
参照组 | 35 | 5.59±0.44 | 4.45±0.59 | 0.56±0.16 | 0.82±0.35 |
t | 0.1880 | 8.2552 | 1.1478 | 4.0009 | |
P | 0.8514 | 0.0000 | 0.2550 | 0.0002 |
2.2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治疗效果比参照组高,P<0.05,见表2。
表2:比较患者的治疗效果(%)
组别 | 例数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治疗效果 |
实验组 | 35 | 19(54.29) | 15(42.86) | 1(2.86) | 34(97.14) |
参照组 | 35 | 15(42.86) | 12(34.29) | 8(22.86) | 27(77.14) |
X² | 6.2477 | ||||
P | 0.0124 |
3讨论
周围性面瘫在发病后的主要症状在于一侧发生口眼歪斜、眼睑不能完全闭合,饮水漏水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味觉异常[2]。周围性面瘫发生之后给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较大影响,且疾病发病紧急,病情进展快,需要尽快采取有效措施缓解面瘫症状。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治疗方面,西医治疗主要以激素类药物为主,虽然有一定效果,但是副反应较大,患者接受度比较低。中医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累积较多经验,被纳入“口癖”、“吊线风”等范畴当中,发病后可应用温针灸治疗,有一定作用效果,缓解患者症状
[3]。
在本次研究中,对周围性面瘫急性期实施温针灸治疗,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潜伏期面部神经肌电图比参照组低,波幅与治疗效果都比参照组高,P<0.05。在温针灸中根据患者情况合理选择相应的穴位,如太阳穴,具有祛风泻热、通络止痛的作用,比较适用于眩晕、头痛等病症;阳白穴主要应用于面部相关疾病,可改善面瘫症状;颊车穴的应用能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等作用,对于口角歪斜等局部症状有一定作用效果;下关穴则能改善面瘫症状,诸多穴位共同治疗,可起到温经散寒、祛风通络、改善口眼歪斜等作用,效果比较好[4]。
综上所述,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中实施温针灸治疗的效果好,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严娅岚,贾海滨,李培玉,等. 基于面部神经功能及中医症状评分探究温针灸对周围性面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 天津中医药,2023,40(8):1023-1028.
[2] 车依檀,高新迪. 温针灸对急性周围性面瘫患者FDI评分及面部神经功能的影响[J]. 中国中医急症,2023,32(9):1594-1596.
[3] 王芳. 温针灸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眼睑闭合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对面神经功能的影响[J]. 内蒙古中医药,2023,42(1):102-103.
[4] 冯静仪,张志文,老锦雄. 温针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观察[J]. 中医药学报,2022,50(9):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