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化脸”美学特征的历史溯源与文化演变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1

“馒化脸”美学特征的历史溯源与文化演变

桑丽丽

吉林曙光泌尿外科医院,130000

摘要:近年来,由于面部过度填充或者使用不当材料、不当方式填充,导致面部馒化、僵硬和丧失美感的现象越来越多,“馒化脸”也频频被推上热搜话题榜,成为医美趋势热词。填“馒化脸”并不是一个专业的医学词汇,而是对面部异常肿胀引起膨化症状的描述。

关键词:“馒化脸”;美学特征;历史溯源;文化演变

引言

随着年龄的增加,皮下脂肪组织逐渐萎缩下垂,导致了丰满度的减少;纤维韧带组织也出现弱化、松解,失去了原本的张力支撑性。除此之外,深层骨骼的吸收,韧带、脂肪衰老的变化,也会使皮肤软组织越来越松垂,而面部皮肤相对的过盛,会导致面部软组织支撑性的下降以及丰满度的逐渐丧失,进而引发组织的老化。随着中国医美市场的发展,多种注射材料、注射技术与审美的差异,导致面部软组织发生异化型肿胀问题日益增多,因此,将有这类问题的面部形象地统称为“馒化脸”。 

1.“馒化脸”的历史溯源

1.1医学背景 

 “馒化脸”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医学领域,特别是与面部填充术相关的研究。据资料显示,意大利学者在2019年首次提出了过度填充综合征(Facial Overfilled Syndrome, FOS),这就是俗称的“馒化脸”。这一综合征主要描述的是面部因填充物过多或注射不当导致的异常肿胀现象。  

1.2医美市场发展 

随着中国医美市场的快速发展,多种注射材料、注射技术与审美差异导致面部软组织发生异化型肿胀问题日益增多。因此,“馒化脸”这一词汇逐渐在医美领域和公众中流行开来。

2.审美差异

之前的审美是,看见面部凹陷,轮廓不清晰,可能第YI反应就是把凹陷填平,把面部的弧度填流畅。随着衰老的进行,继续用填的方式,玻尿酸的剂量越来越大,填充的部位越来越饱满,就会出现馒化,表情不自然。

3.表情的馒化

部分求美者在填充表情区后出现静态形态自然,动态僵硬馒化。

人的面部是动态的,在面部表情区施用过量的填充剂可以通过增加局部体积并因此影响面横隔、颧大肌和面中部SMAS的正常运动来影响面中部软组织的生理活动性。

4.文化演变

“馒化脸”美学特征的历史溯源与文化演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4.1审美观念的转变

早期,“锥子脸”曾一度是许多女性追求的面部美学标准,其特点在于下巴尖细、颧骨突出、脸部线条锐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转变,从追求锐利、尖细的脸型逐渐转向欣赏和追求自然、健康的面部美感。“馒化脸”作为一种新的面部美学标准,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其特点在于面部轮廓柔和、线条圆润,给人一种亲和力强、温柔可爱的感觉。这种脸型通常与饱满的苹果肌、圆润的额头和下巴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健康、自然的美。“馒化脸”的流行正是这种审美观念转变的体现。它强调面部轮廓柔和、线条圆润,给人一种亲和力强、温柔可爱的感觉。这种脸型通常与饱满的苹果肌、圆润的额头和下巴相结合,展现出一种健康、自然的美。  
4.2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和娱乐圈的推动对“馒化脸”的流行起到了重要作用。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人们可以轻松地分享自己的面部美容经验和效果,从而推动“馒化脸”这一美学标准的流行。同时,一些明星和网红也通过自己的社交媒体账号展示“馒化脸”的效果,进一步推动了这一美学标准的普及。许多明星和网红通过非手术类注射项目填充面部的凹陷以及抚平皱纹等,以达到幼态脸的目的,从而推动了“馒化脸”的流行。同时,随着人们越来越注重自我表达和个性展示,“馒化脸”这种自然、健康的面部美学标准正好符合了这种趋势。它鼓励人们接纳和欣赏自己的独特之处,追求内心的自信和真实。
4.3医美技术的推动
医美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为“馒化脸”美学特征的实现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例如,通过精准的注射技术和合适的填充材料,医生可以更加精细地调整面部轮廓和线条,使面部呈现出更加自然、饱满的效果。
5.总结
“馒化脸”美学特征的历史溯源与文化演变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美和健康生活的追求。从医学背景到审美观念的转变,再到社会文化的影响,“馒化脸”的流行不仅促进了面部美学的发展,也为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自信和真实。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的选择和审美观念,共同营造一个多元、包容、和谐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