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潼南区人民医院 重庆 潼南区 402660
摘要:本文探讨了儿科护理中药物安全使用与管理的重要性及相关策略。分析了儿科药物使用的特点和潜在风险,从药物的选择、剂量计算、储存管理、给药过程以及护理人员培训等多方面阐述了确保药物安全的方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验证了安全管理策略的有效性,旨在为提升儿科护理中的药物安全水平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儿科护理;药物安全;使用;管理
引言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健康成长关乎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儿科护理中,药物治疗是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由于儿童生理、心理发育尚未成熟,对药物的反应和耐受性与成人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儿科药物使用存在较高的风险。因此,如何确保儿科护理中的药物安全使用与管理,是儿科护理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提高儿科护理质量,保障儿童用药安全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儿科药物使用的特点
(一)生理特点对药物代谢的影响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个系统的功能尚未完善。例如,婴幼儿肝肾功能不成熟,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较弱,容易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药物中毒的风险。此外,儿童的血脑屏障发育不完善,某些药物容易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不良反应。
(二)体重和体表面积对药物剂量的影响
儿童的体重和体表面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因此药物剂量的计算需要根据儿童的具体年龄、体重、体表面积等因素进行精确计算。如果药物剂量计算不准确,可能会导致药物疗效不佳或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
(三)心理特点对药物治疗的影响
儿童对疾病和治疗往往存在恐惧和抵触心理,在给药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哭闹、挣扎等行为,导致给药困难。此外,儿童的依从性较差,可能会出现漏服、误服等情况,影响药物治疗的效果。
二、儿科护理中药物安全使用与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药物选择不当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由于部分医护人员对儿童的生理特点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点了解不够深入,可能会出现药物选择不当的情况。例如,给新生儿使用氯霉素,可能会导致灰婴综合征;给儿童使用喹诺酮类药物,可能会影响软骨发育。
(二)药物剂量计算错误
药物剂量计算是儿科药物治疗中的一个关键环节。由于儿童的体重、体表面积等个体差异较大,如果医护人员在计算药物剂量时出现错误,可能会导致药物过量或不足,影响治疗效果。此外,部分医护人员在换算药物剂量时,可能会因单位换算错误或小数点错位等原因导致剂量计算错误。
(三)药物储存管理不善
药物的储存条件对药物的质量和疗效有着重要影响。在儿科护理中,如果药物储存管理不善,如储存温度不当、光照过强、湿度过大等,可能会导致药物变质、失效。此外,部分护理人员对药物的有效期管理不够严格,使用过期药物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四)给药过程中的操作失误
在儿科给药过程中,由于儿童的配合度较差,护理人员可能会因操作不当导致给药途径错误、给药速度过快或过慢、药物外渗等问题。此外,部分护理人员在给药前未认真核对患者信息和药物信息,可能会出现给错药的严重失误。
(五)护理人员药物知识培训不足
部分护理人员对儿科药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不够全面,缺乏系统的药物知识培训。在临床工作中,不能及时了解新药物的作用机制、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影响了药物的安全使用与管理。
三、儿科护理中药物安全使用与管理的策略
(一)合理选择药物
医护人员在选择儿科药物时,应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疾病状况和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详细询问患儿的过敏史、既往病史等,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药物。对于新药或不熟悉的药物,应仔细查阅相关资料,咨询药师或专家的意见,确保药物选择的合理性。
(一)精确计算药物剂量
1.根据体重计算
对于大多数药物,可以按照儿童的体重(kg)来计算剂量。计算公式为: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重(kg)÷70(成人平均体重)。
2.根据体表面积计算
对于毒性较大、安全范围较小的药物,如抗肿瘤药物、抗癫痫药物等,应按照儿童的体表面积(m²)来计算剂量。计算公式为:儿童剂量=成人剂量×儿童体表面积(m²)÷1.73(成人平均体表面积)。儿童体表面积可以通过公式:体表面积(m²)=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来计算。
3.根据年龄计算
对于一些常用的药物,如退烧药、止咳药等,可以根据儿童的年龄来估算剂量。但这种方法的准确性相对较低,仅作为参考。
(三)规范药物储存管理
1.分类储存
将儿科药物按照剂型、用途、有效期等进行分类储存,便于管理和取用。对于需要特殊储存条件的药物,如冷藏、避光、防潮等,应严格按照要求进行储存。
2.环境控制
设置专门的药物储存区域,保持储存环境的清洁、干燥、通风良好,温度控制在10-30℃,相对湿度控制在35%-75%。定期对储存环境进行监测和记录,确保环境条件符合要求。
3.有效期管理
建立药物有效期管理制度,定期对药物进行检查和清理,及时发现和处理过期药物。对于近效期药物,应进行标识和预警,优先使用,避免浪费。
(四)严格给药操作流程
1.三查七对
护理人员在给药前,应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即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检查,核对患者姓名、床号、药名、剂量、浓度、用法、时间。确保给药信息准确无误。
2.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根据药物的性质、患儿的病情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对于婴幼儿,尽量选择口服、外用等给药途径,避免静脉穿刺等侵入性操作。对于病情较重、需要快速起效的患儿,可以选择静脉给药,但要严格控制给药速度和剂量。
3.加强给药过程中的观察
护理人员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儿的反应,如面色、呼吸、心率等,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对于静脉给药,要注意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渗液等情况,防止药物外渗。
(五)加强护理人员药物知识培训
1.定期培训
医院应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药物知识培训,包括药物的基本理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配伍禁忌等内容。邀请药师、专家进行授课,提高护理人员的药物知识水平。
2.案例分析
通过对临床药物使用过程中的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让护理人员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高药物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3.在线学习
利用医院内部网络平台、移动学习APP等,为护理人员提供在线学习资源,方便护理人员随时随地学习药物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
四、儿科护理中药物安全使用与管理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一
患儿,男,3岁,因肺炎入院治疗。医嘱给予头孢曲松钠1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护理人员在计算药物剂量时,误将1g头孢曲松钠当作0.5g进行配置,导致药物剂量不足,治疗效果不佳。经过药师审核医嘱时发现了这一问题,及时调整了药物剂量,患儿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二)案例二
患儿,女,2岁,因腹泻入院治疗。医嘱给予蒙脱石散1/3包,每日3次口服。护理人员在给患儿喂药时,未认真核对药物剂量,误将1包蒙脱石散给患儿服用,导致患儿出现便秘症状。经过及时处理,患儿的便秘症状得到缓解。
(三)案例三
患儿,男,1岁,因上呼吸道感染发热,医嘱给予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1.5ml口服。护理人员在给患儿喂药时,未严格按照要求使用滴管量取药物,而是凭经验估计药物剂量,导致给药剂量不准确。患儿体温未得到有效控制,后经重新调整给药剂量,患儿体温恢复正常。
五、总结
儿科护理中的药物安全使用与管理是保障患儿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由于儿童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使得儿科药物使用存在诸多风险和挑战。因此,护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药物安全的重要性,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责任意识,加强药物知识的学习和培训,严格遵守药物使用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每一位患儿的用药安全。同时,医院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儿科药物使用与管理的质量控制和监督检查,建立健全风险管理机制,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为儿科护理中的药物安全使用与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障。
参考文献
[1]顾柏彦.浅析抗菌类药物在儿科中的应用规范[J].当代临床医刊,2016,29(02):2064-2065.
[2]庞安铃.药物在儿科中的合理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10,14(20):647-648.
[3]陈岷,曾力楠,张伶俐.抗菌药物序贯疗法在儿科中的应用[J].中国药业,2009,18(23):62-63.
[4]仲兆金.喹诺酮类药物在儿科中的应用[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1,(04):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