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乡村治理优化研究

李楠马佳冰张亚娟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

摘要: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新时代背景对乡村治理提出新要求。当前乡村治理在领导、结构、人才、产业、文化等方面存在问题。提出从党建、制度建设、激励、创新和价值观引领等方面优化乡村治理。

关键词:新时代背景;乡村治理;治理优化

党的二十大强调,新时代背景应“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键部分,也是民族复兴的重要途径。新阶段如何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优化乡村治理,对于创新社会治理、完善中国特色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经历了七十余年的发展和演变。在这一过程中,根据我国农村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实践,并从探索阶段逐步发展到完善阶段,最终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形成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乡村治理道路。

目前,我们正处于乡村治理的新时代背景,这一阶段的主要模式是“三治结合”。这一模式是根据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的需求而形成的。总的来说,我国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历程充分体现了我国在乡村治理方面的智慧和决心,为我国的乡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二、我国乡村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时代背景我国乡村治理的提升素养能力问题

领导干部在我国乡村治理中扮演关键角色,但目前部分村级组织负责人尚未适应新形势,素质和能力不足,处理问题方式滞后。这限制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影响乡村振兴实施。实际工作中,部分领导和党员思想保守,缺乏学习新政策、技术和方法的动力,难以发挥带头作用,影响乡村治理效果和乡村振兴深入。因此,需加强领导干部思想教育和能力提升,以适应新时代乡村治理要求,推动乡村振兴顺利实施。

(二)我国乡村治理的主体结构问题

我国乡村治理已建立以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为核心的多元主体结构,包括共青团、妇联、专业合作社等,显著提高了治理水平。然而,各主体权责关系不明确,缺乏专门法律规定。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专业合作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但缺乏明确的制度规定和法律授权。这导致乡村治理中存在权力越位、错位、缺位等问题,影响治理效果。

(三)我国乡村治理的人才机制问题

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人才是乡村治理的基石,对提升治理能力至关重要。我国农村面临劳动力及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青壮年和文化有能力者。这导致乡村治理主体缺失,留守儿童、空心化、老龄化等问题凸显。农村教育落后、职业教育不足、人才激励不足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得内部人才培养与外部人才引进均面临困难。

(四)新时代背景我国乡村治理的产业发展问题

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的核心在于产业振兴。我国乡村治理的关键是推动农村产业振兴,其成效直接影响乡村治理效果。目前,多数农村财力有限,财政支持小,集体经济规模小,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均。尽管“村村通”等项目改善了乡村条件,但基础设施仍滞后,特别是数字化基础设施,5G网络覆盖不足,信息化、数字化管理水平低。

(五)新时代背景我国乡村治理的文化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乡村治理的基石。新时代背景下,乡村社会结构显著变化,传统“乡土文化”和“熟人社会”正逐渐演变,新乡村文化尚未定型。当前乡村文化现状:物质生活飞速提升,但精神文化相对滞后。诚信、勤俭等传统美德受挑战,失信、炫富等不良现象增多。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缺乏,偏远乡村尤甚。

三、新时代背景我国乡村治理的优化路径

(一)以党建为主线,提升我国乡村治理的领导干部素养能力

乡村振兴的实现,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全面巩固和加强党的领导地位。首先,我们必须坚决贯彻上级党委对乡村基层党组织和乡村治理工作的全面领导主体责任,确保乡村治理工作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其次,我们要通过深入开展党建工作,持续加强乡村治理中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最后,我们要通过多样化的学习培训和实践活动,不断提升乡村治理中党员和干部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这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我们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同时,我们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密切干群关系,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治理的实际成效。

(二)以制度为核心,优化我国乡村治理的主体结构

    乡村治理的主体,作为乡村治理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核心承担者,其结构优化必须紧紧围绕制度为核心。首要任务是优化乡村治理主体的组织体系,以党的基层组织为引领,以村委会为基石,辅以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作为重要纽带,同时吸纳各类社会服务组织作为有益补充,构建起全面、稳定的乡村治理主体体系,并通过制度化的方式予以巩固。其次,需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清晰界定各主体的权责边界,以激发各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要发挥合作社和农村新型经营主体的独特作用,共同推动乡村治理水平的提升。

(三)以激励为导向,优化我国乡村治理的人才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国乡村治理的人才机制亟需以激励为核心进行优化。首先,为了确保乡村发展所需的人才稳定留任,应致力于提升他们的待遇。这涉及对乡村基础设施的完善、产业的繁荣发展以及文化活动的丰富多样,以创造更为优越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其次,为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乡村建设,需制定并实施相关政策,包促进乡村人才回流、鼓励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与创业、以及引进优秀人才。最后,为培养一支具备情怀、文化素养高、热爱农业的乡村治理队伍,应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机会,包括理论学习、专业进修和实践锻炼等,以全面提升乡村治理人才的整体素质。

(四)以创新为手段,促进我国乡村治理的产业发展

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组成和基础性要求,在新发展时期,应依托创新作为驱动力,推动乡村治理的产业发展。首先,应秉持创新思维,稳固乡村产业的经济基石,特别重视数字化、信息化及大数据技术的融合应用,以强化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并着力提升5G网络覆盖的广度与深度。其次,需探索创新模式,激活乡村经济活力,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以实现农产品价值的最大化。最后,应运用创新方法,进一步扩大乡村集体经济的规模,进而提升乡村经济在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引领我国乡村治理的文化建设

在新时代背景下,必须确立并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治理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首要之务,是坚定不移地在意识形态层面,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引导乡村治理的发展方向,此为其根本。其次,为有效实施乡村治理,需切实提升乡村治理主体的担当精神和法律意识,使之明确自身职责。最后,为深化乡村治理的文化内涵,应完善文化基础设施,丰富文化活动,如建设乡村文化广场、乡村图书馆等,以实际场景和活动为载体,营造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培育乡村民众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蒋永穆,王丽萍,祝林林.新中国70年乡村治理:变迁、主线及方向[J].求是学刊,2019(5):1-10,181.

[2] 李华胤.我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与经验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9(5):58-66,107.

[3] 陈东辉.乡村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及破解对策[EB/OL].https://m.gmw.cn/baijia/2022-01/22/35465429.html.

[4] 张天佐.健全乡村治理体系 筑牢乡村振兴基石:我国乡村治理模式变迁及发展[J].农村经营管理,2021(7):14-16.

[5] 王浦劬.新时代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取向、核心议题和基本路径[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18-24.

[6] 章荣君.新时代基层党建带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研究[J].湖湘论坛,2021(4):4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