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视角下南京地下街安全感评价——以新街口地下街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行人视角下南京地下街安全感评价——以新街口地下街为例

赵伟 马帅 

滁州学院  安徽滁州 239000

摘要:安全城市在新的时期有新的要求,其不仅关注物质层面的安全,也关注非物质层面的安全。文章从地下街公共通道中的行人视角出发,提出地下街安全感的相关评价要素,并选取南京市新街口的地下街样本空间进行调研,旨在为我国地下商业街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启示。

关键词:行人视角 地下街 安全感 评价要素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现代城市中,战争或冲突已经不是安全城市最主要的威胁。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空间紧张、交通拥挤、地价上涨等因素时刻影响着城市的社会安全、交通安全、生态安全等方面。在各地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逐渐得以发展,为城市的安全提供了保障。初期城市规模小,资源短缺,地下空间由于其较稳定的环境常被用作储藏空间,用以储备物资和粮食。随着勘探和开发技术的进步,地下市政、地下交通、地下建筑等地下空间默默地保障着城市的安全运行。它们在特殊时期可以作为人防设施,成为城市居民临时避难所。

一、南京新街口地下街概况

南京是中国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城市,是江苏省省会城市,新街口则是南京的商业,文化,旅游购物中心。聚集着全市最密集的人口。南京的地下街主要集中分布于新街口商圈的的地下部分(图1)

从功能上来看,地下街内部主要由公共步道和商店组成,主要功能即交通和商业。地下街中的公共步道既作为商业街中的走廊,也是连接不同地面空间的地下步行通道。地下街有盈利目标,其商业功能包括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生活服务、娱乐及其他功能。其中餐饮店铺占比最高,占约3/4。其次是零售店铺,约占1/4

图1 新街口地铁站地下街平面图

二、地下街安全感评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对地下街的安全感评价符合安全城市内涵丰富化趋势。安全城市的内涵包括诸多方面,例如社会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生产安全等等。对于安全城市不同方面的关注导致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也不尽相同。例如《经济学人》( The Economist )杂志列出了2019全球安全城市指标(safe cities index) ,包括数字安全(digital security)、健康安全(health security)、基建安全(infrastructure security)和个人安全(personal security)四项,并通过对全球主要城市的评价,评选出得分较高的城市。由该评分指标可以看出,目前对于安全城市的要求不仅仅是物质条件上的安全,也要考虑非物质诸如科技安全、心理安全等方面,因此关注地下街安全感评价亦符合安全城市内涵逐渐丰富、更加关注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一般来讲,地下街安全包括物理安全和心理安全两个部分:物理安全即地下街的防灾能力、声光热等环境的安全性以及结构的稳定性等;心理安全是行人对于空间客体的主观安全感受;二者之间互相影响。一个安全的地下街不仅要满足物理条件上的安全,还要令行人心理上感到安全。但一个物理上安全的空间不一定能为行人带来足够的安全感。由于过去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产生的一些问题,许多人对地下空间仍持有一些固有观念。空间封闭、通风采光较差等负面印象,常令人感到不安、焦虑或恐惧。因此,营造有安全感的地下空间对改变人们的固有观念而言十分必要。地下街安全感评价要素指标的建立有助于从设计的角度定量探讨环境如何给人们带来安全的感受,从而为空间带来更多人流,促进地下街商店的营业利润提升。

三、评价对象和方法

本文借鉴了前人研究中影响地下街的各关键要素,结合新街口地下街实际调研情况,提出了对地下街空间安全感评价的研究框架。

(一)评价要素选取

笔者在对文献进行总结基础上,提取了与心理评价项目中安全感因子相关的要素,并且根据调研情况,剔除了被试无法体验的要素,如地面是否容易滑倒、声热环境等,最终得到12个与地下街安全感相关的要素E(elements),包含:空间尺度适宜度,空间界面横向透明度,空间界面纵向透明度,照明明度,照明均匀度,空间界面装饰和广告吸引力,整体色彩,导向标识醒目程度,空间清洁度,人流量,商业/文化空间氛围亲切度,商业/文化空间品质。

(二)评价样本选取

在对南京市主要的地下街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调研照片进行筛选,筛选出包含12个要素的照片样本S(samples),并针对各个要素设置对比组,共得到照片样本12个。

(三)研究过程与方法

在确定影响要素及评价样本之后进行了问卷设计。采集被试基本信息,用“是否是建筑、城市领域的从业者与学生”选项区分专业和大众组,用“是否去过新街口地下街”“是否在南京生活半年以上”选项体现被试对新街口地下街实际情况的熟悉和了解程度。问卷主体部分是对各照片样本12个要素的评价。用来评价空间要素的形容词的选定参考了卡斯马(Joyce Vielhauer Kasmar)的环境描述尺度,并采用5分制李克特量表的方式划定评价等级,得分越高,评价越好。在要素评价结束后,还要求被试对空间整体氛围的安全感受进行打分。

四、结论与展望

地下空间心理安全感的营造并非一蹴而就,满足物理上的安全要求不意味着能为地下街的行人带来完全意义上的安全感受。对我国地下空间更新与建设而言,既要加强安全的“硬实力”,也要提高相应的“软实力”;既要保障地下工程的物质层面安全,在结构、材料、消防等方面保证空间的安全性能,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城市的安全运转,也要注重营造心理安全系数高的地下空间,通过空间设计、氛围营造、防灾宣传、法规完善、协作管理等多种途径提高地下商业空间舒适度和安全。

参考文献

[1] 彭芳乐,乔永康,常建福,等. 城市地下街建设标准体系研究[J].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7,13(4):868-876.

[2] 邵亦文,徐江. 城市规划中实现韧性构建:日本强韧化规划对中国的启示[J]. 城市与减灾,2017(4):71-76.

[3] 丛晓男,朱承亮. “3·11”地震后日本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进展及对中国的启示[J]. 中国发展观察,2018(14):5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