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8-15
/ 2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治疗结肠息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

张川渝胡相冰 周鹏 唐洁

重庆大渡口区人民医院  重庆 400000

【摘要】目的:评价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治疗结肠息肉的效果。方法:在重庆大渡口区人民医院选取120例结肠息肉患者,两组均接受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采取计算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60,息肉内镜下注射药物止血)和研究组(n=60,钛夹止血),对比治疗差异。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有效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对结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止血治疗,能够有效保障手术效果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钛夹;结肠息肉;并发症

结肠息肉是目前消化内科中的常见性疾病,主要是指结肠黏膜层所隆起的一种轻微病变现象。目前对其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一般认为与炎症刺激、遗传等因素有关[1]。患者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腹泻、腹痛、便血等,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则可能存在癌变的风险。在现阶段临床中,通常主张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使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能够将病灶彻底切除。但是因切除深度难以把握,极易出现出血、穿孔等情况,进而影响手术安全。所以,在此期间,辅以有效的止血措施是较为关键的一项内容,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出血风险。基于此,本文旨在探究联合钛夹止血治疗的应用效果,研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选取重庆大渡口区人民医院120例结肠息肉患者,经计算机表法进行组别划分,每组各60例患者,对照组,男32例、女28例,年龄25-68岁,平均(42.24±1.75)岁;研究组,男30例、女30例,年龄26-69岁,平均(42.29±1.7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对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治疗,首先需要协助患者取左侧卧位,将电子肠镜置入回盲部,确定息肉的位置、大小后,将镜头与息肉调整至合理间距,直至息肉完全暴露,使用圈套器将其充分勒紧,并将高频电凝手术器械调至电切模式进行切除。如果存在多发性息肉,则需重复操作。

针对有蒂息肉,对照组需要在息肉基底部注射适量的肾上腺素,在息肉底部泛白、抬举后,需要将电凝、电切功率进行合理调整,随后采用先电凝、后电切的顺序将息肉切除;而研究组需要采用金属钛夹将息肉蒂部进行钳夹,使息肉头部因缺氧、缺血而呈现紫色后,对息肉基底部注射肾上腺素,其余操作同对照组一致。

针对无蒂息肉,两组均于息肉边缘进针直至黏膜处,并选用合适比例的肾上腺素注射液对其适量注入,在息肉基底部出现明显抬举、泛白后,行电凝、电切操作。

针对多发性息肉,则需要根据从高位至低位的方式进行切除,随后将切除的息肉送至病理检查。在切除完成后,需要观察原息肉位置是否存在出血情况,在5min后确定切除处无活动性出血即可退镜。如果出现活动性出血,对照组需对其注入适量的肾上腺素;而研究组则需要采用钛夹夹闭出血点。如果出血量过大,需转至开腹手术治疗。

1.3 评价指标及判定标准

临床疗效:①显效:术后切口恢复较好,无严重并发症;②有效:术后切口存在轻微感染等情况;③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术后并发症:包括肠道粘连、急性出血、穿孔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软件包SPSS23.0对两组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所有数据均为计数资料,对其实施X2值验证,结果部分以(n,%)表示,P值<0.05,代表组间数据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分析对比

研究组治疗有效性较高(P<0.05)。详见表1.

1 临床疗效分析对比(n,%)

组别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性

对照组(n=60)

28

22

10

83.33(50/60)

研究组(n=60)

39

20

1

98.33(59/60)

X2

8.1068

P

0.0044

2.2 并发症分析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P<0.05)。详见表2.

2 并发症分析对比(n,%)

组别

肠道粘连

急性出血

穿孔

总发生率

对照组(n=60)

2

3

2

11.67(7/60)

研究组(n=60)

0

1

0

1.67(1/60)

X2

4.8214

P

0.0281

3 讨论

结肠息肉是指从黏膜表面突出的息肉状病变,有研究数据资料表明,该病的发生率约为2%-20%,并且具有一定的恶变风险[2]。目前通常主张手术治疗,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技术为主要手段,能够在内镜的辅助下,利用高频电流发射器所产生的电流,将息肉快速、彻底切除,进而达到治疗的目的[3]。但是在操作中切割深度难以把握,或者因切割时电凝时间过长、电切功率过大等因素,都可能引发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有研究指出,在手术操作中,使用钛夹辅助止血,效果十分理想,能够避免切除深度过深,在切除息肉后夹闭血管,也不会对组织造成灼伤,安全性较高,在降低出血的同时,可有效加快创面愈合[4]。结合本次研究结果能够发现,在实施治疗后,对两组临床疗效评估,可知研究组治疗有效性(98.33%)较高;对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并经计算得出研究组(1.67%)较低,P值均<0.05。由此说明,联合钛夹止血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手术效果,降低不良或者风险因素的发生,使得手术安全性得以保障。

综上所述,对结肠息肉采用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联合钛夹止血治疗,疗效确切,更具安全性,存在重要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马晓娟,张宗强. 钛夹联合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临床优势评价 [J]. 系统医学, 2023, 8 (10): 1-4+19.

[2]许阳院,曾小冬,梅婷.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与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结肠息肉的临床疗效对比 [J]. 基层医学论坛, 2022, 26 (31): 26-28.

[3]苏连明,刘志威,朱雯. 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结合益生菌治疗对结肠息肉患者肠道菌群、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 [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 35 (07): 1134-1136.

[4]皮军. 钛夹联合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患者的效果 [J]. 中国民康医学, 2021, 33 (17): 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