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管网集团西南管道有限责任公司贵州输油部
摘要:2017年国家八部委针对人员密集型高后果区提出了“管好存量、严控增量”的要求,但因相关规范之间界定不明、地方发展规划、企业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在开展高后果区再识别工作时仍不断有高后果区等级升级或新增高后果区问题出现,使得管道保运、维稳工作的难度增加。
关键词:高后果区 形成原因 管好存量 控制增量
一、形成原因
(一)法律规范之间界定不明。GB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6.1中规定,管道中心线两侧200米范围内符合相应要求的即是高后果区;而GB50253-2014《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4.1.5中规定,成品油管道与城镇居民点或独立的人群密集的房屋的距离不宜小于15米;《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法》第三十条(三)又规定,禁止在管道线路中心线两侧各5米地域范围内建房以及修建其他建筑物、构筑物,这三者之间关于管道安全距离的界定不明确,导致管道中心线(5-200)米范围内不可避免出现新建构筑物,造成高后果区等级升级或形成新的高后果区。
(二)自然资源局限。贵州省地处云贵高原东部,高原、山原、山地约占全省总面积的87%,丘陵占10%,盆地、河流阶地和河谷平原仅占3%,地势高、峭,管道敷设路由选择相当局限,一般选择较为平坦的地段,建成后随着城镇建设,管道周边难免有新建构筑物,导致高后果区形成。
(三)企业管理不到位。企业与政府规划部门沟通不足,未及时掌握管道周边用地规划情况;管道保护宣传工作不够扎实、日常巡查存在空窗期,加上建设期未对途经农田进行永久性征地,管道周边农户不清楚情况随意在管道附近建房建棚修渠挖塘,导致高后果区等级升级或形成新的高后果区。
二、管好存量
西南成品油管道是按照国家能源战略部署,为了解决西南地区石油资源匮乏,支持西部大开发,加快滇、黔、桂三省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能源设施。贵州省内埋地长输西南成品油管道于2005年12月投用、贵渝成品油管道于2016年2月投用,管道总长约901公里,途经6个市(州)、24个县(区)、92个乡镇,最新识别出的包括人员密集型、环境敏感型、交通设施型、易燃易爆场所型的高后果区共153处,高后果区管道长211公里,平均每4.2公里就有一处高后果区,如何管理高后果区、保障人民安全和社会稳定一直是政府和企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从企业的角度来看,高后果区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常态化工作。
(一)抓实人防措施。根据高后果区类型和级别,建立巡护工、区段长、承包人的三级巡检制度,同时规定巡检频次和巡检要点,Ⅲ级高后果区大多在城镇内,巡护工每天巡检次数应不少于2次(7-12点1次,14点-18点1次)、区段长每周巡检Ⅲ级高后果区不少于1次、承包人每月巡检Ⅲ级高后果区不少于1次,密切关注交通频繁、人口密集处人为活动是否影响管道安全、管道本体是否安全可控;Ⅱ级高后果区大多途径村镇,农耕活动较频繁,巡护工每天巡检2次、区段长每月巡检Ⅱ级高后果区不少于1次、承包人每季度巡检Ⅱ级高后果区不少于1次,重点关注管道周边是否有农户建房搭棚、种树挖井等,特殊时期对人员往来频繁、易聚集段还要求加密巡检频次、定点值守。
(二)完善物防措施。对高后果区实行标准化管理,一是按照高后果区等级明确加密桩设置间距,定期维护翻新,保证加密桩周边1㎡的范围内无杂草杂物遮挡;二是在人员来往频繁处装设风险告知信息宣传牌,例举管道保护相关法律法规严禁的行为、违法后果、举报报警电话,公示出该高后果区存在的风险因素、应急措施及紧急疏散通道等信息;三是对处于交通频繁、人员易聚集段的管道,在管道中心线两侧5米处设置物理隔离带、防撞墩,减少人为活动干扰,降低人为损坏管道风险。
(三)创新技防措施。利用光纤预警、压力监测、智能阴保桩、全天候视频监控、无人机飞行监测、定期全面检测、可燃气体监测等技术手段,全天候实时关注管道运行情况,对比运行参数变化情况,智能分析风险是否可控。
(四)加强政企沟通。一是管道企业要加强与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对接,积极协调解决管道沿线项目规划、建设与管道保护相冲突事项,确保新建项目符合管道保护法规定和高后果区管理有关要求,确保不再提升现有高后果区等级;二是企业要积极主动与地方政府、管道保护主管部门建立联防联动机制,不定期开展联合巡查,营造良好的管道保护氛围,辐射周边群众主动关注管道安全,从而能更有效地避免高后果区内突发第三方施工、占压等问题,发现、处理问题也更及时。
(五)扩大精准宣传。通过集中宣讲、张贴海报、走访村委、精准入户、发展保安、环卫工人、挖机手为管道眼线等方式扩大管道保护宣传范围,提高管道周边群众的管道保护意识。结合安全生产月、消防月等活动,联合地方政府主管部门、派出所等部门进行管道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宣讲,从个人安全、利益出发,明确保护管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潜移默化地让“保护管道、人人有责”的意识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自觉肩负起保护管道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
(六)定期开展演练。定期在高后果区开展管道事故演练,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员工的应急处置能力,及时修订、完善预案、不断提高应急水平,邀请周边居民参与到演练中来,切实提升管道周边群众管道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三、控制增量
随着发展需要,近年来城镇土地规划都较为频繁,一方面,新建、构筑物增加了高后果区数量、加大了高后果区管理的难度,另一方面成品油管道输送介质(汽油、柴油)所特有的危害因素也会给新建、构筑物建成后的运营使用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为避免、减少此类问题发生,可从以下几点做好预防性管理。
(一)完善相关法律规范。完善相关标准规范,明确管道安全距离,为高后果区管理提供依据。
(二)加强地方政企沟通。管道企业主动、不定期走访地方政府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与管道途径村委建立联防机制,提前了解管道周边的建设规划,及时汇报高后果区等级升级、新增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请政府部门研判、评估,划定项目红线时与管道保持一定安全距离,避免形成新的高后果区。
(三)抓实管道保护宣传工作。一是企业要运用恰当的语言从保护个人安全的角度向管道周边群众农户解释保护管道的必要性,充分有效发挥有奖举报机制,激励广大群众充当管道保卫眼线,利用关注公众号,派发宣传小礼品,不定期推送管道保护有关内容;二是定期维护好与物权人之间的关系,通过节假日走访、巡线偶遇话家常、遇到困难搭把手类似方式,将企业与物权人的关系转变成老乡、好友的关系,无形之中拉近双方距离,更方便协调管道保护工作;三是企业可发展关键少数为管道安全信息员。如管道途径村镇的村长、居委会主任、学校或公司保安、护林员等,他们固定或长期在管道周边活动,能更及时发现管道周边施工动向,有利于企业提前介入、沟通,避免形成新的高后果区。
(四)抓实管道巡检质量,定期组织对巡护工进行培训和培巡,在提升承巡护工业务技能的同时,也向巡护工传达出了管道巡检的重要性,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强化“我是管道最后一道防线”的观念,激发巡护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强化责任人,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结论:做好高后果区的“管存控增”工作,企业首先应落实好主体责任,抓实现场人防、物防和技防措施,其次要主动走访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提前掌握管道周边土地动态信息,同时还应与政府主管部门建立联防机制,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实现社会维稳、管道保运的双赢局面。
参考文献
[1] GB 32167-2015,油气输送管道完整性管理规范[S]
[2] GB 50253-2014,输油管道工程设计规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