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旅游学校,四川 成都 610218
摘要:“十四五”时期,沉浸式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不断加持下,沉浸式旅游新业态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前景,而沉浸式旅游人才的需求也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四川省旅游学校对接文化旅游新业态、文旅发展新模式以及文旅行业新职业岗位需求,以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进行了沉浸式旅游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产业转型升级 沉浸式旅游 人才培养探索实践
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沉浸式旅游”这种旅游新业态应运而生。进入“十四五”时期,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不断加持下,沉浸式旅游新业态不仅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产业前景,而且对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拓展新经济增量、扩大新职业人群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已经成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内容之一。沉浸式旅游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而沉浸式旅游人才的缺失成为了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
2022年,四川省旅游学校借助承担教育部旅游类专业目录修订工作的机会,历时10个月,对全国最具代表性的十余家沉浸式旅游项目和景区以及全国20余家旅游职业院校,从沉浸式旅游人才需求与供给两方面进行走访调研形成人才调研结果。
一、产业转型下沉浸式旅游人才需求情况
沉浸式旅游是全新的旅游业态,无论是培养质量和数量都面临着巨大的人才缺口。 沉浸式旅游行业的岗位需求主要分为六类,分别为:内容策划架构人员、剧情创意设计人员和游戏机制设计人员(包括专业性的和非专业性的);临场互动角色扮演人员和组织管理人员;品牌策划与市场营销人员;沉浸环境与氛围架构人员;沉浸式数字化技术应用人员;沉浸式旅游服务人员。
当前沉浸式旅游行业的人才专业性不够。目前从业人员主要来自汉语言文学、艺术、传媒、游戏等专业领域,领域多且跨度大,但旅游行业专业性不强,对旅游管理、综合策划、旅游规划等知识了解不够。尤其是沉浸式旅游内容架构策划、沉浸环境与氛围架构、沉浸式旅游运营管理人才缺口较大。特别是内容策划构架方面的人才严重缺乏,成为造成产品市场缺乏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不少企业因为缺乏专业运营管理团队,使得产品内容较好的沉浸式旅游项目难以持续良好运转。
当前市场上能满足沉浸式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数量不足。无论是汉语言文学类专业、艺术类专业、传媒类专业、游戏类专业培养的人才,还是当前旅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都有其短板。汉语言文学类、传媒类、游戏类等领域的编导人员需要学习旅游专业相关知识,才能结合旅游目的地文旅资源,进行内容策划创意和创新;传统艺术类、传媒类的演职人员需要不断提高旅游属性更强的临场互动演艺能力,才能“打破舞台与观众的界限”;而旅游类专业培养的人才由于对沉浸式产品内容策划与演艺行业的陌生,加上新业态运营管理具有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也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另外,新业态品牌宣传、新媒体营销以及数字化技术应用人才也是沉浸式旅游企业迫切的需要。
二、 产业转型背景下的沉浸式旅游人才的培养情况
从沉浸式旅游在岗人员学缘分析来看,目前沉浸式旅游行业人才培养不成体系。主要表现为多专业、多领域、多层次、多地域供给的现状,跨界较大,沉浸式旅游专业性不够,更谈不上有人才培养规范和标准。
从院校培养角度看,教育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没有沉浸式旅游相关专业,国内暂时也没有发现有职业院校开设与沉浸式旅游行业相关的专业(方向)与课程。
从行业在职培训来看,沉浸式旅游行业相关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育均不成熟,全国只有相关行业论坛和研讨会,相关行业人员培训鲜有举办。
随着沉浸式旅游行业纵深发展,培养懂旅游、懂管理、懂运营、懂策划,具有沉浸式旅游创意设计、演艺知识和服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是旅游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亟需关注的问题。
三、以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探索
基于沉浸式旅游人才需求和供给调研结果,四川省旅游学校以中等职业教育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从职业面向、培养目标、主要专业能力要求、主要专业课程和实习实训、职业类证书举例、接续专业举例等方面进行了沉浸式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探索。研究结果如下:
(一)职业面向
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面向旅游景区、文商旅综合体、各类休闲度假区、城市休闲公园与街区、乡村休闲旅游区等,从事沉浸式旅游项目的策划与设计、组织与实施、服装与道具管护、沉浸环境与氛围营造、旅游市场营销,数字旅游技术应用等岗位群及技术领域的相关工作。
(二)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掌握扎实科学文化基础和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等知识,具有工匠精神和良好信息素养,从事沉浸式旅游项目策划与设计、组织与实施、服装与道具管护、沉浸环境与氛围营造、旅游市场营销、数字旅游技术应用等工作的技术技能人才。
(三)主要专业能力要求
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能力主要包括:具有良好的科学与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客户沟通、突发事件处理、数字化技术处理的能力;具有灵活运用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基础知识的能力;具备沉浸式旅游项目定制服务、创意设计、组织实施的能力;具备沉浸式旅游角色扮演、临场互动、气氛营造的能力;具备沉浸式旅游服装妆容搭配、灯光音响控制、道具管理维护等基本应用能力;具备沉浸式旅游数字化运营与新媒体营销能力;具有引导旅游者爱护环境、文明安全旅游的能力;具有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四)主要专业课程与实习实训
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可开设6门,分别为沉浸式旅游基础、休闲旅游基础知识、旅游政策与法规、旅游安全基础知识、旅游服务礼仪、旅游美学。专业核心课程可开始10门,可包括:沉浸式旅游运营实务、剧本杀作品和解谜游戏创作、沉浸式旅游临场互动表演艺术、沉浸环境与氛围营造、沉浸式团建与拓展、沉浸项目策划、沉浸式旅游商务活动、旅游摄影、新媒体市场营销,数字旅游技术应用等课程。
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实习主要集中在旅游景区、文商旅综合体、各类休闲度假区、城市休闲公园与街区,乡村休闲旅游区等,从事沉浸式旅游项目的策划与设计、组织与实施、服装与道具管护、沉浸环境与氛围营造、市场营销,数字旅游技术应用等岗位群及技术领域。
(五)职业类证书举例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目前较少,只有演出经纪人员资格;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主要集中在旅游行业,具有数字营销技术应用、定制旅行管家服务、旅行策划等证书 。
(六)接续专业举例
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课接续高职专科专业中的旅游管理(540101)、定制旅行管理与服务(540104)、休闲服务与管理(540113);可接续高职本科专业的旅游管理(340101)、旅游规划与设计(340103)。
四、以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的人才培养实践探索
基于沉浸式旅游人才的理论研究,四川省旅游学校从2022年开始,以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转业方向为例,以沉浸式旅游研究机构、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招生并且实施教学等路径进行了沉浸式旅游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一)“政行企校”共建沉浸式旅游研究机构支持引领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研究先行。为引领沉浸式旅游研究、占领理论高地,定性定量探讨基本理论、基本问题,拓展“沉浸式旅游”全新学科建设,培养师资,转化研究成果助力沉浸式旅游人才培养,四川省旅游学校与崇州市人民政府、成都蜀州沉浸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共同成立“沉浸式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中心是集理论研究、决策咨询、服务行业于一体的国内头部沉浸式旅游产业应用型研究平台、教学实训基地、项目孵化培育平台和产业型智库。
(二)校企合作共建沉浸式旅游师资队伍和实训基地
依托沉浸式旅游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学校整合校内外优质人才资源,选聘行业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著名资深从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产业导师,组建了首批校企合作、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建立定期开展专业(学科)教研机制。
为了满足教学实践需要,配备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习基地。校内实训室包含内容创意和沉浸氛围营造实训室、表演基础实训室、模拟互动剧场实训室、线上营销实训室等满足专业人才培养相关要求的实训室。校内最有特色的是”沉浸式旅游演艺实训室”,以民国谍战剧“潜伏”剧本杀打造沉浸式氛围,配备相关设施设备。校外实习选择与沉浸式旅游行业内知名企业合作,以行业内知名景区为实习基地,目前该类景区多数集中北京、成都、峨眉山等地,能满足学生社会实践、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需求,并提供真实的与专业契合的综合实践训练的工作岗位。
(三)开设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并招生实践
2023年四川省旅游学校首次招收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学生。并按照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新生入学开展识岗教学就是在沉浸式旅游景区完成。全体同学在位于崇州街子古镇的味江九州实景江湖景区,参观了沉浸式旅游“剧本杀”实景景区,了解了沉浸式旅游的业态以及发展趋势。学生在沉浸式体验九州实景江湖中的“大侠”和“英雄”剧本杀项目中、在“发现.峨眉派”沉浸式剧本杀场景布置和剧情排练以及NPC表演中完成生产性实训。
结语
目前四川省旅游学校研制的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专业简介由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推荐给教育部纳入教育部新增专业讨论目录计划;四川省旅游学校关于沉浸式旅游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在全国旅游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内部作为相关专业建设的参考样本。四川省旅游学校沉浸式服务与管理专业方向的招生以及教学实践成为中国沉浸式旅游人才培养的首个案例。
实践证明,四川省旅游学校以中职沉浸式服务与管理专业为例进行的沉浸式旅游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具有重大现实意义。该探索实践填补了产业转型背景下沉浸式旅游新业态人才培养的空白,为沉浸式旅游人才可持续发展阶梯衔接培养提供了起点。
本文系2022年度四川省旅游学校校级立项重点项目课题 “沉浸式旅游发展的人才培养研究一一以沉浸式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为例”(编号:XJKY-Z-2022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