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望湖中学,23004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教师,面向初中阶段的学生,不仅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成长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点,结合陶行知先生的家庭教育思想,探讨两者的融合路径和实践策略,并对其融合后的教育效果进行深入思考。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家庭教育;融合路径;实践策略
引言
在现代化的社会环境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慢慢显现,也逐渐成为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而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陶行知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教育奠基人之一,其家庭教育思想深入强调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念,对于当今教育仍然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将陶行知的家庭教育思想融入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丰富家庭教育内涵,有效促进家庭成员间的和谐互动,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并为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一、陶行知家庭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
陶行知,作为中国现代杰出的教育家,其家庭教育理念蕴含了深远的核心价值,意在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其核心理念可大致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爱是教育的灵魂。在家庭环境中,父母应以无私的爱心为基础,营造温馨和谐的环境,让孩子在爱的滋养下健康成长,学会关爱他人。
第二,品德教育重于知识传授。家庭是孩子品格形成的摇篮,需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诚实、勇敢、善良等优秀品质,这样才能够为其未来人生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石。
第三,提倡自主学习,鼓励家长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定时定量学习、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等,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第四,因为深知社交能力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其主张通过家庭内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同理心,使其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五,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障。陶行知提倡家庭成员间相互尊重、理解与支持,由此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与包容的成长环境。
第六,强调家长应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理解其情感需求,以平等、开放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建立信任关系。
第七,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主决策,逐步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将来独立面对社会做好准备。
第八,陶行知的家庭教育理念所追求的是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其兴趣的培养、体质的锻炼、审美情操的提升以及劳动技能的学习,让孩子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总之,陶行知的家庭教育思想强调了教育与生活的结合,劳动的教育意义,家长作为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家庭环境的营造,教育过程中的民主、平等和尊重,以及创造力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等。这些家庭教育观点的核心价值不仅仅局限于他所处的时代,对于今天的家庭教育依然具有深刻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面对学业压力、同伴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等多个方面的挑战困惑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贯彻则显得尤为重要。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要点,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心理引导。由于初中学生任务繁重,容易产生焦虑和挫败感,作为班主任教师要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要重视时间管理、目标设定等,并鼓励学生树立起更加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到学习价值与意义,从而增强自我效能,使学习成为自我成长的原动力。
第二,自我意识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自我意识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石。通过心理辅导课、主题活动等形式,能够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兴趣、特长、价值观、优缺点,促进其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教师需要教育学生接纳并欣赏自己,由此建立自尊与自信,从而为未来的自我实现奠定良好基础。
第三,人际交往指导。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初中生社会适应的重要体现,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尊重、合作与分享,遵循这些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通过团队建设活动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学生的沟通技巧与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这将促进其建立起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网络。
第四,情绪管理。情绪管理是初中生务必要掌握的重要技能之一。通过传授情绪识别、语言表达、自我调解等方法,可帮助学生有效应对一些负面情绪,例如愤怒、沮丧、焦虑等。当能够教育学生理解这些情绪的正常波动,并学会采用积极方式处理情绪问题时,将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状态。
第五,青春期教育指导。青春期是初中生身心急剧变化的关键时期,很多学生对于性的知识好奇与探索也属正常现象。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教育,都需意识到这一转变,学校一方需要开展更加科学、适宜的青春期教育活动课程,为学生讲述生理变化、性别角色认识、性健康与性道德等内容,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己的身体与情感变化,树立正确的性别观念与性价观念。
第六,心理疾病预防。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疾病预防无疑是重中之重。因此,要加强相关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对常见心理疾病,比如抑郁症、焦虑症、狂躁症等的认识,及时掌握预防与早期干预的一些良好方法。同时,应有效建立起学校心理健康预警机制,这样将及时发现并帮助一些存在心理困扰的学生解决问题、严防心理健康疾病恶化。
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几项要点之外,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点还包含多个方面,无论学生产生哪种心理健康问题,作为班主任以及家庭教育中的父母,都需要引起重视,秉承着这些教育要点,积极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引导。
三、心理健康教育和陶行知家庭教育融合的挑战
(一)社会认知与重视程度不足
从目前来看,心理健康教育认知存在局限性。尽管心理健康的教育重要性日益显现,但社会对其认知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的家长和教师乃至社会环境下的大众仍然将心理健康教育是作为一种“软任务”,并未给予其足够的教育重视,这也导致当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青少年越来越多。
另外,很多家庭教育观念过于传统,受到这种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家庭中的父母更多的会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步入到初中阶段的学生,正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情绪与身体正步入到了发育转变的关键节点,但很多父母仍然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忽视了其心理健康的教育,这种观念显然与陶行知所强调的“生活即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增加了两者融合的难度。
(二)家庭教育参与度不高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陶行知家庭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诸多家长都表现出了参与度较低的情况,很多家长,因为工作繁忙、缺乏专业知识等多种原因,很难积极地参与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这就导致其家庭教育与学校的教育并不统一,甚至形成了教育脱节的情况,影响了融合效果。
此外,家校之间沟通不畅,缺乏机制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家校沟通机制不完善,导致学校与家庭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无法形成合力效果,加之信息不流畅,反馈不及时等问题的影响,将进一步加剧其融合难度,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学生心理问题多样且复杂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无论在心理,还是在身体上都将发生重大转变,加之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往往存在隐蔽性,很难被轻易察觉,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教师与家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的难度。
另外,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心理问题上也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产生的心理问题更是种类繁多,其中涵盖的学习压力、人际关系、情绪管理等多个方面,这就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综合性与针对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和陶行知家庭教育的融合路径
(一)增强家长心理健康意识与教育能力
首先,定期开展家长培训。学校可以组织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和工作坊,邀请相关心理学专家或资深教师为家长授课。在培训内容方面,要包括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情绪管理方法、亲子沟通技巧等,帮助家长理解孩子在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点,学会识别并应对孩子的心理问题。
其次,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学校可以向家长推荐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书籍、文章或在线资源,包括陶行知的家庭教育内容,确保所推进内容既有理论深度又具实操性,可便于家长自学和自我提升。这些材料可以涉及家庭教育的成功案例、心理健康教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等,全面激发家长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最后,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机制。学校一方应与班主任教师、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举行家长会或家访活动,主要以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反馈和交流。通过建立微信群、QQ群等线上平台,方便家长随时向班主任教师咨询问题、分享经验。并且,学校还应鼓励家长之间建立互助小组,共同探讨规划孩子的学习和成长。
(二)全面融入陶行知家庭教育理念
首先,需要秉承“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原则,在日常当中逐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中,强调着教育本就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需要更加关注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其中。比如说,通过共同参与家庭中的家务劳动活动,不但能够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还将在整个参与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团队合作与情绪管理。而且,家长也可以利用家庭聚餐、亲子学习阅读等时间段,探讨情感问题,由此引导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感,学会正确表达调节情绪。
其次,需要遵循“社会及学校”的理念原则,持续拓宽心理健康教育边界。所谓的“社会即学校”其实就意味着家庭作为孩子接触社会的关键桥梁,通过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参与,将有助于拓宽当前心理健康的教育范围。因此,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社区服务、社会公益活动或学校所组织的兴趣小组、帮扶活动等,让孩子能够在不同人群环境交往探索的过程中,逐步增强初期的社会适应能力,并真正学会如何处理复杂人际关系和冲突压力。而且,家长也需要引导孩子更多的去关注一些社会热点问题,探讨其中的心理现象与事物本质,有效培养孩子的同理心与批判性思维。
最后,需要秉承着因材施教的理念原则,逐步实行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策略。陶行知先生主张强调“因材施教”这一理念,也就是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即便是在家庭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作为家长也需要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兴趣与能力,这是最基本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点。当掌握这些特点之后,可量身定制心理健康教育方案。比如,对于一些内向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家庭教育中为其创造更多的机会,引领他们参与集体活动,逐步提高社交能力;而对于一些学习压力偏大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制定出合理的学习计划,规律作息时间,并格外关注他们的情绪转变,从而及时给予支持与鼓励,避免负面情绪加重。
(三)基于家校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首先,学校需要定期举办家校合作研讨会,积极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策划过程。通过会议活动,班主任教师需要分享学生在校的心理状况,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共同策划适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其次,要凸显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的教育功能性,以此全面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作为班主任教师,需要借助主题班会等教育时间段,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参与班会活动,重点利用情境创设与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学习如何面对和处理各种心理问题。例如,设计“情绪管理空间”,通过模拟日常学习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挫折与冲突场景,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从而学会调整情绪、解决问题。并且,班主任教师需要鼓励家长参与这些活动,共同观察孩子的表现,学习如何在家庭中运用这些技巧帮助孩子提升心理素质。
再者,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每个学生的心理状况,班主任教师需要建立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档案中记录了学生的基本信息、心理测评结果、心理咨询记录以及家校沟通情况等内容。在后续的教育管理过程中,班主任教师可通过定期的心理测评与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园以及在家庭环境中的心理变化,并与家长共同商讨应对策略。而班主任教师也需要时常鼓励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与班主任进行教育沟通,以此共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最后,务必要遵循家校联动,形成教育合力效果。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强调家校联动的重要性。班主任通过定期的家访、家长会以及电话沟通等方式,时刻与学生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且,班主任教师需要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学校所组织的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例如,参加心理健康讲座、分享家庭教育经验等,以此不断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意识和教育能力。总体来说,通过家校合作,班主任教师与家长将共同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五、心理健康教育和陶行知家庭教育相融合的教育思考
(一)促进了教育理念的升级
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理念,强调教育应融入生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当前初中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高度一致,侧重于关注学生的内在需求与情感体验。通过融合,教育管理环节不再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感发展及社会适应能力,从而实现了教育理念的全面升级。
(二)增强了家校合作的紧密度
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下,学校以及班主任与家长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沟通等多种方式,班主任可以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运用正确的教育方式与方法,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而且,家长也积极参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教师形成合力,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提升了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
在陶行知家庭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自我管理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而心理健康教育则通过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沟通等方面的训练,有效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在这种双重教育的贯彻影响下,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可以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与困难,展现出更强的自信与适应能力。
(四)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整合与优化
通过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知识与陶行知家庭教育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适合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活动。这些课程与活动不仅丰富了学校的教育内容,还将提高教育本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且,在充分利用家庭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也重视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逐步形成了家校共育的良好形势。
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研究与探讨,能够深刻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陶行知家庭教育相融合的教育重要性,两者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适应能力,还能够在融合的过程中推动家校共育模式建立,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全面优化与整合。因此,在未来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或者班主任教师,还是学生家长及其他教育人员,应深刻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发展所产生的一系列影响,并重视探索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和陶行知家庭教育融合的优质策略,共同为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高海燕.浅谈陶行知"六大解放"与"自然生长"的融合[J].当代家庭教育,2020(25):2.
[2]张芳芳.初中生心理健康教学中陶行知理念的应用[J].家庭教育研究,2021(1):28-29.
[3]李转随.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及其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新作文:教研,2020(5):0279-0280.
[4]张珍珍,钱立青.陶行知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具身实践和价值意蕴[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22,40(5):6-11.
[5]殷嘉思.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家庭教育合理化实践研究[J].成才之路,2021,000(012):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