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海军青岛特勤疗养中心放射诊断科
邮编:266071
摘要:目的:分析通过对膝关节损伤患者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地点为我院,均为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样本数量50例,均分别进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技术检查,以患者的关节镜检查结果或手术结果作为判定“金标准”,统计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查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结果,并计算诊断效能值。结果:金标准结果显示50例入组患者确诊为膝关节损伤者共计46例,核磁共振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45例,CT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39例;与CT检查相比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高,而误诊率、漏诊率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低P<0.05。结论: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通过运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关键词:膝关节损伤;核磁共振技术;诊断;价值
膝关节损伤是常见的临床病症,其发生多与外界碰撞、过度劳累或者长时间劳损等有关,患者具有膝关节局部的疼痛感、肿胀感,特别是长时间运动或站立后症状有所加重,对于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需进行手术治疗[1]。近年来膝关节损伤的人群患病率较高,尤其是在年龄偏高的中老年人群以及热爱运动锻炼的青年人群中膝关节损伤的患病率较高[2],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对于关节损伤的诊断方式较多,例如X线检查、CT检查、磁共振技术检查以及关节镜检查等。其中X线检查的误诊率、漏诊率相对较高,使得临床应用受限。CT检查能够了解患者膝关节内骨折状况。采用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则能够了解患者的膝关节是否出现软组织受损以及脱位等情况,与此同时还能够从多角度对病变情况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3]。本研究将着重分析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通过运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常规信息资料
样本抽取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0月,地点为我院,均为疑似膝关节损伤患者,样本数量50例,男、女分别为27例、23例;年龄最低21岁,最高75岁,均值(39.6±8.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最低16.5kg/m2,最高31.7kg/m2,均值(23.2±3.6)kg/m2。
纳入标准:(1)患者均属于疑似膝关节损伤,具有膝关节局部的疼痛、肿胀以及活动受限等表现;(2)对本研究方案知悉且取得知情同意;(3)均自愿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以及CT检查,且依从性良好。排除标准:(1)罹患精神疾病者;(2)罹患各类恶性肿瘤者;(3)妊娠期、哺乳期患者;(4)对于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应用禁忌症者。
1.2方法
入组的50例患者均分别进行CT检查和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具体如下:(1)CT检查:应用CT扫描仪,各参数如下,层厚与层间距均为5mm,与此同时扫描长度15cm,指导患者使膝关节抬高并呈现弯曲姿态,借助软组织窗以及骨窗细致观察,完成扫描后将获得数据上传到工作站完成图像重建;(2)核磁共振技术检查:应用:核磁共振检查仪和8通道膝关节专用线圈实施检查,各参数如下,层间距0.4mm以及层厚4mm,矩阵512*512,检查中视野160*160。患者保持仰卧体位,使其膝关节自然伸直,与此同时膝盖向外旋大约10~15度,分别运用T1W1、T2WI和STIR序列实施患者的斜矢状面扫描,并以T1W1和STIR对患者实施冠状面扫描,最后以T1W1对患者实施横断面扫描。
1.3评价规范
以患者的关节镜检查结果或手术结果作为判定“金标准”,统计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查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结果,并计算诊断效能值,包括灵敏度、特异度、误诊率、漏诊率等。
1.4统计学分析
文中所涉及数据均利用SPSS22.0分析,文中计量资料所涉及的数据标准差其表示方法为:(±s),均施以t检验,计数资料则表示为:[n(%)],均施以χ2检验,P<0.05提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查的诊断结果统计
金标准结果显示50例入组患者确诊为膝关节损伤者共计46例,其中韧带损伤10例,半月板损伤10例,关节软骨损伤12例,关节腔积液8例以及骨挫伤6例;核磁共振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45例,CT技术确诊膝关节损伤39例, 见表1、2。
表1 核磁共振技术诊断结果统计
核磁共振技术 | 金标准 | 合计 | |
阳性 | 阴性 | ||
阳性 | 45 | 0 | 45 |
阴性 | 1 | 4 | 5 |
合计 | 46 | 4 | 50 |
表2 CT诊断结果统计
CT检查 | 金标准 | 合计 | |
阳性 | 阴性 | ||
阳性 | 39 | 2 | 41 |
阴性 | 7 | 2 | 9 |
合计 | 46 | 4 | 50 |
2.2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值对比
与CT检查相比对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准确性、灵敏度、特异度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高,而误诊率、漏诊率均为核磁共振技术较低P<0.05。
表3 核磁共振技术与CT检查的诊断效能值对比[n(%)]
分组 | 准确性 | 灵敏度 | 特异度 | 误诊率 | 漏诊率 |
观察组 | 98.00%(49/50) | 97.83%(45/46) | 100.00%(4/4) | 0.00%(0/4) | 2.17%(1/46) |
对照组 | 82.00%(41/50) | 84.78%(39/46) | 50.00%(2/4) | 50.00%(2/4) | 15.21%(7/46) |
χ2值 | 8.362 | 12.362 | 32.162 | 8.362 | 6.362 |
p值 | 0.003 | 0.00 | 0.000 | 0.000 | 0.005 |
3讨论
膝关节是人体下肢运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关节,在活动过程中与韧带共同发挥作用,确保行走过程中的良好稳定性,与此同时膝关节具有杠杆作用,在日常活动时可能出现损伤情况,特别是老年人身体机能慢性退行性改变,再加上骨质疏松情况使得膝关节损伤的患病风险相对较高[4]。除此以外,青年群体在运动锻炼过程中也可能造成膝关节受损。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需要尽早明确诊断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案,从而预防并发症以及改善其预后。对于膝关节损伤目前主要采用关节镜检查,其诊断中的精标准且准确率高,然而该检查方式具有创伤性特征,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这使得其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较为困难。X线以及CT是比较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手段,近年来在膝关节疾病患者的检查中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CT检查能够实现对病变部位的判定,其操作键为便捷,与此同时价格较为低廉,可对关节骨质损伤情况进行显示,还能了解软组织的硬化与增生现象,然而无法对关节软骨、韧带的病变情况进行细致的观察,这使得该诊断方法具有一定的误诊率和漏诊率。核磁共振技术属于无创检查手段,经由膝关节相关的特征信号能够了解并观察其软骨的结构及具体形态,与此同时还可清晰显示其半月板、韧带等相关部位,其检查分辨率高且辐射强度低,与此同时视野开阔,能够实现多角度的细致观察和立体成像[5]。本次研究显示,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准确率、灵敏度以及特异度均显著高于CT检查,且核磁共振技术的误诊率、漏诊率均比较低,表明核磁共振技术的应用能够提升膝关节损伤患者的诊断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通过运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参考文献:
[1] 崔树凯,曹卫星,王雪娇. 膝关节损伤诊断中行核磁共振(MRI)检查的临床价值[J]. 影像技术,2022,34(2):44-48.
[2] 廖云,招友,韦琳,等. 3.0T西门子核磁共振用于外伤所致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价值[J]. 大医生,2022,7(14):116-118.
[3] 樊丽莎.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影像学变化,评估核磁共振成像(MRI)对其诊断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2,26(11):196-197.
[4] 任镇伟. CT和核磁共振在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效果对比[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9,19(71):264.
[5] 葛小明,郗新娟. 临床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分析侧重点[J]. 健康必读,2019,17(33):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