荥经县严道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摘要:本文全面探讨了高血压这一常见慢性疾病,从基本认知、诊断、风险因素到预防和治疗策略进行了系统阐述。文章明确定义了高血压的概念,详细介绍了其症状特征和潜在危害。深入分析了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和方法,并全面梳理了导致高血压的各种风险因素。文章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预防策略,并详细讨论了当前主流的治疗方法。通过多角度、多层次的论述,本文旨在提高读者对高血压的认识,增强防治意识,为有效控制高血压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高血压;风险因素;预防策略
一、高血压的基本认知:定义、症状与危害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定义为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根据最新的指南,成年人血压≥140/90mmHg(收缩压/舒张压)即可诊断为高血压。值得注意的是,血压值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着时间、情绪和环境等因素而波动。因此,高血压的诊断通常需要多次测量才能确定。高血压可分为原发性(本态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原发性高血压占总病例的90-95%,病因复杂,与遗传、环境等多因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则由特定疾病或药物引起,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或某些药物的副作用等。高血压的症状往往不明显,许多患者在早期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这也是高血压被称为“沉默杀手”的原因。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晕、耳鸣、眼花、疲劳等症状。长期高血压会对人体多个器官系统造成严重危害。持续升高的血压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的心脏负荷过重可导致左心室肥厚,最终引发心力衰竭。高血压还会损害肾脏功能,引起蛋白尿和肾功能不全,严重者可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在眼部,高血压可导致视网膜病变,影响视力。在脑部,除了增加脑卒中风险外,还可能引起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痴呆的发病率。鉴于高血压的广泛危害,及早发现、及时干预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血压的诊断与风险因素分析
高血压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压测量。标准的测量方法要求患者安静休息5分钟后,取坐位,使用经过校准的水银柱式或电子式血压计,测量上臂动脉血压。为提高诊断准确性,通常需要在不同时间进行多次测量。除了诊室血压测量外,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也是重要的诊断手段,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为评估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影响,还需进行一系列辅助检查,如心电图、眼底检查、尿常规、血肌酐、血脂等。高血压的风险因素复杂多样,可分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不可控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血压普遍呈上升趋势;男性较女性更易患高血压;某些种族(如非洲裔)高血压发病率较高;家族史也是重要的风险因素。可控因素则包括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等。过量摄入钠盐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高盐饮食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增加血容量,从而升高血压。
肥胖,特别是腹型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过量饮酒也会升高血压,并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吸烟虽然短期内可能不会直接升高血压,但长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硬化,间接导致血压升高。缺乏体力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长期久坐不动会增加肥胖风险,并降低心血管功能。长期精神压力过大、睡眠不足等因素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关。某些疾病如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也会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三、高血压的预防策略与治疗方法
高血压的预防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预防两个方面。生活方式干预是高血压预防的基础,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措施包括:限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左右;控制体重,将体重指数(BMI)维持在正常范围(18.5-23.9 kg/m²);增加体力活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或75分钟高强度有氧运动;戒烟限酒,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25克纯酒精,女性不超过15克;保持心理健康,学会缓解压力;均衡饮食,增加水果、蔬菜、全谷物、低脂奶制品的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对于高危人群,如有高血压家族史、超重或肥胖者,还可考虑药物预防。比如,对于伴有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即使血压正常也可考虑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预防高血压。
高血压的治疗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即上述的生活方式干预,对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适用。药物治疗的启动时机和方案选择需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心血管风险和合并症等因素综合考虑。常用的降压药物包括以下几类:钙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这些药物可单独使用,也可根据需要联合使用。治疗的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通常<140>
结论:高血压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通过本文的系统论述,我们深入了解了高血压的定义、症状、危害、诊断标准、风险因素以及预防和治疗策略。高血压的危害广泛而严重,涉及心脑血管、肾脏、眼部等多个系统,但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因此需要我们提高警惕,定期检查。在诊断方面,除了传统的诊室血压测量,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血压监测也日益重要。风险因素分析揭示了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在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为预防工作指明了方向。预防和治疗策略强调了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阐述了药物治疗的重要性。高血压的有效防治需要个人、医疗机构和社会的共同努力,通过提高认识、改变生活方式、规范诊疗等多管齐下的方法,有望更好地控制高血压,降低其带来的健康风险和社会经济负担。
参考文献
[1] 张丽. 当你与高血压只有一步之遥……[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4(2):21.
[2] 许仕纳. 调质防治高血压[C]. //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六届全国中医体质学术研讨会暨2008国际传统医药创新与发展态势论坛论文集. 2008:139-142.
[3] 武益民,邵媛媛. 如何防治高血压[J]. 中国农村卫生,2014(z2):405-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