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资助育人文献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2
/ 3

高校资助育人文献综述

广东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李子威 何涛 广东肇庆 526238)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变化、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资助学生的新需求与个体差异等对资助育人提出了提出新的挑战。资助不仅仅是经济上的支持,最终的目的是育人,高校对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对标实现资助工作向更高标准、更深层次迈进的目标,能更好地满足高校在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从而推动资助育人工作进一步发展,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通过对我国资助育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现阶段资助育人的研究重点涵盖了资助育人理论框架与模式构建、实践路径与策略、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多个维度。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评述,为高校更好地开展资助育人模式的探索提供理论支撑以及建设思路。

关键词:资助育人;发展型资助;高校

一、国家资助政策发展和资助育人的总体概况

国家资助政策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进步和完善,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始终高度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问题。因此,资助育人的内涵和方式也在不断丰富和深化。从初创阶段的人民助学金制度,逐步完善到现在资助政策的多元化、社会化、体系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因而在现行高校资助政策发挥着筑底保基的基础上,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科技强国新征程上,在满足大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基本需求上,对资助育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各高校积极探索转变传统的保障型资助育人模式,推动这种模式的进步,不仅要帮助解决他们的物质保障问题,还要更加关注贫困生的全面发展,取得更好资助育人的效果。建国以来,为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强国,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资助政策予以支持和引导,1952年7月,政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开启了我国学生资助政策的先河。自此以后,与学生资助相关的国家政策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断完善和丰富着资助育人的政策体系,具体如下表所示。

表1 学生资助政策文件

时间

阶段

国家资助政策内容

1949年-1982年

人民助学金政策时期

1952年颁布1952年7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调整全国高等学校及中等学校学生人民助学金的通知》正式确立资助政策为“免费上学+人民助学金”,1955年8月颁布《全国高等学校(不包括高等师范学校)一般学生人民助学金实施办法》,规定人民助学金由给全体发放改为只给部分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发放,后续历经多次调整,但这一体系一直沿用至1982年。

1983年-1998年

奖学金政策为主,助学金与贷款政策并全时期

1983年7月,教育部、财政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助学金暂行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人民奖学金试行办法》,这两份文件的出台降低了助学金的比例,推动以奖学金为主,并规定了奖罚机制,1986年6月,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决定实行“人民奖学金”与“学生贷款”结合的制度。国家教委、财政部于1987年7月31日正式发布了《关于发布〈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奖学金制度的办法〉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实行贷款制度的办法〉的通知》,规定自1987年9月1日起入学的本科普通高校新生中全面实行奖学金制度和学生贷款制度,自此,我国逐步形成奖学金政策为主,助学金与贷款政策并行的体系。

1999年-至今

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发展与健全

从1999年6月国务院批准并转发由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制定的《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宣布试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标志着国家真正意义上由商业银行发放助学贷款的开始,国家陆续出台多项资助政策,涵盖“奖、补、勤、减、贷、助、免”等方面的资助政策,自此我国由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资助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

以上一系列国家政策从宏观层面有力推动了资助育人的建设与发展。

二、资助育人及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科学内涵

(一)资助育人的科学内涵

科学研究的顺利推进,离不开清晰明确的概念。关于资助育人的科学内涵,不同学者基于各自其视角和背景下,对其科学内涵进行了多元化的阐释。曹瑛、李萍(2010)认为,资助以教育为核心,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充分发挥其教育功能,以实现资助效益的最大化,并切实体现其深远价值,并围绕实现此目标搭建助、奖、贷、勤在内的多样化资助平台,可以有效提升受助学生专业技能、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等多方面能力[1],陈玥(2012)认为资助工作除了来自于物质层面的帮助外,还需要关注受助学生精神上的援助,注重强调资助工作作为高校育人重要一环,需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为抓手[2]。加亚杰(2023)认为资助育人的内涵是在落实政府资助政策、实施资助举措的动态过程中,把“扶困”作为关键部分,从而实现教育人、培养人、发展人的深层目标和积极效果

[3]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必要性

2017年12月,教育部制定并下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其中明确将“资助育人质量提升”体系列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的“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因此由于国家资助政策引领与体系完善下,资助育人在助困的基础上,各高校以发展的目光进行资助育人的创新与转变具有深远且必要的意义。李红梅(2013)认为发展型资助强调解决贫困生经济困难的基础上,必须致力于在思想、人格、情感、技能等多个维度上进行支持和引导,才能促进贫困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4]。包家官(2015)认为传统的高校资助体系在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过程中,在推动学生自我发展上遇到了瓶颈,因而推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尤为重要,是对原有的资助育人政策的发展和创新[5]

三、发展型资助育人科学内涵和探索思路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科学内涵

什么是发展型资助育人?发展型和传统型资助育人区别在哪,怎么继承和结合,是当今高校探索新的资助育人模式的方向之一。杜坤林(2012)认为发展型资助发展型资助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需求,实施的一种综合性资助模式。该模式通过资金帮扶作为基础保障,结合社会实践、技能提升、心里辅导等多元化途径,旨在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经济困境,更全面地提升自身素质技能,健全人格品性,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6]。胡正娟等(2015)认为发展型资助是一种更具前瞻性、系统性和针对性的资助模式,相对于“救济型”资助,它基于高等教育规律和成长成才规律,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多元化方式,为学生长远发展的“功能性”资助[7]。胡宇飞等(2021)认为发展型资助是对传统保障型资助的升级与深化,相较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是通过奖助学金、助学贷款等资金与物质手段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基本困难,发展型资助则秉持“助人自助”的核心理念,除了基础的物质保障外,更加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把社会和学校、家长和学校联动起来,强调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搭建多元化资助育人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学术科研、学业提升、素质拓展等活动,提升育人功效[8]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探索思路

很多学者对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进行了探究。李玉翠(2013)认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构建需从理念的转变、管理模式的创新、强化教育引导、完善反馈机制及资助资源的整合等方面为抓手,推动资助育人取得长足发展[9]。朱绍勇、朱文青(2023)认为帮助受助学生树立坚定信念,向榜样学习,以身心健康锤炼体魄和意志,学业上培养一专多能为目标,促进受助学生顺利就业、结对帮扶,学生资助工作从保障“有学上、上得起学”的基本需求,追求“上好学、就好业”的发展转变[10]。刘洋等(2024)提出在“解困一育人一成才一回馈”机制基础上,进一步挖掘资助育人各环节内容,构建“五困五育五能五感”新机制,该机制进一步区分为志、智、德、内、外这五个方面的困境,结合物、能、精、道、心五育基础,促进贫困生往厚基、强能、存志、立德、明心五个方面全面成长,最终实现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正面回馈[11]

四、现行资助育人存在的问题

资助育人工作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杨明(2021)认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别为工作保障不充分、认定分析不精准、育人方面效果不突出等方面,受资助学生、管理者和资助体系三个层面存在不同的矛盾,受助学生现实需求与心里障碍、工作规范与个体的差异、短期资助与长期发展等方面原因制约着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发展[12]。王佳梅(2022)认为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开展中存在着受助学生对资助育人工作在思想上却没有产生更高的认同感和收获感,感恩意识不强的问题,另外受助学生对“服务育人”意愿不强烈,仅局限在勤工助学,没能参与到其他奖、贷、缓、减、偿等资助育人义务服务工作里面去,再者网络宣传资助育人手段单一,联动性不够的问题[13]。赵家瑶(2024)认为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目前存在资助工作队伍稳定性及人员数量不足现象,存在帮助受助学生的举措有待拓展,对贫困生受助后跟踪机制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阻碍着受助学生全面发展,抑制着资助政策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14]

六、结语

由已有文献可看出,学者从资助育人理论框架与模式构建、实践路径与策略、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等多个维度等对资助育人进行了研究,提炼出一些有指导性意义的思想理念,为今后高职发展型资助育人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1]曹瑛,李萍.新资助政策背景下资助育人实践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10):2.DOI:10.3969/j.issn.1003-2614.2010.10.038.

[2]陈玥.论大学生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D].西南大学,2012.

[3]加亚杰.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模式的创新路径研究[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3, (06): 87-89.

[4]李红梅.实施发展型资助,实现育人长效性[J].教师,2013,(35):7.

[5]包家官.发展型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的发展趋势[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5,29(01):72-75.DOI:10.16398/j.cnki.jbjieissn1008-228x.2015.01.015.

[6]杜坤林.从保障型资助到发展型资助:高校助学工作范式转换及其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2(5):86.

[7]胡正娟, 江欢, 马宁, 李爽, 孙莹炜, 刘芳. 高校构筑发展型资助体系的研究——以首都医科大学为例[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 (01): 49-50.

[8]胡宇飞,蒋薇薇,谢莉.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机制的实践与探索[J].高教学刊,2021,7(35):141-144+149.DOI:10.19980/j.CN23-1593/G4.2021.35.035.

[9]李玉翠. 高校发展型资助工作模式的构建[J]. 文教资料,2013(24):104-105. DOI:10.3969/j.issn.1004-8359.2013.24.047.

[10]朱绍勇,朱文青. "后扶贫"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实践研究[J]. 科教导刊(电子版),2023(33):21-23.

[11]刘洋,常娜. "五困五育五能五感"循环机制下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创新[J]. 西部素质教育,2024,10(7):187-190. DOI:10.16681/j.cnki.wcqe.202407044.

[12]杨明. 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构建的内在逻辑[J]. 科教导刊-电子版(下旬),2021(11):78-80.

[13]王佳梅.高校人文关怀下发展型资助育人路径探索[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0):95-97.

[14]赵家瑶. 高校经济困难学生发展型资助育人思考[J]. 山西青年,2024(6):20-22.

本文系2023年肇庆教育发展研究院一般项目《民办高职院校基于“比学赶帮超”资助育人模式探究》(课题编号:ZQJYY202323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子威,男,1989年9月生,中共党员,广东云浮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本项目组成员。

何涛,男,1987年1月生,中共党员,广东韶关人,讲师,研究方向:公共管理,项目负责人。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