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际困境学生的个体及家庭辅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4
/ 3

关于人际困境学生的个体及家庭辅导

路永健

南开大学 天津市 300071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erapy, REBT)是由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REBT的核心理念是,个体的情绪反应并非直接由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个体对事件的评价和信念所决定。因此,不合理或扭曲的信念会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REBT的目标是帮助个体识别、质疑并改变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从而达到情绪和行为上的改善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REBT可以被用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情绪和行为问题,如焦虑、抑郁、攻击性行为、学习困难等。通过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和挑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教师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和心理弹性。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小学生面临着诸多心理挑战,包括学业压力、同伴关系、自我认同等。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框架,帮助学生通过认知重构来改善情绪和行为问题。本文旨在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展示REBT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二、合理情绪行为疗法概述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一种认知行为疗法,它强调个体的情绪反应是由其信念系统所决定的。REBT认为,不合理信念是导致情绪困扰和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通过挑战和改变这些不合理信念,个体可以发展出更健康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案例介绍

接下来我将就实际工作中的一则心理辅导案例来阐述REBT技术在小学心理辅导工作用的运用,涉及学生化名小明,该生在班级中经常感到人际压力,尤其是在面对同学嘲弄时表现出易激惹等冲动行为。通过与心理健康教师的互动,小明开始学习REBT的技巧,以识别和改变自己的不合理信念。

(一)学生基本情况

小明同学,男,时年12岁,四年级时转至本校。双亲家庭,系家中次子,哥哥成绩优秀,已读大学。

(二)学生求助缘由及基本表现

学生因在班级遭遇人际压力而用暴力和脏话还击,引发大量同学投诉。该生深陷痛苦、愤怒、自责和恐惧,在班主任鼓励下向心理健康老师求助。经四次辅导后,目前学习状态稳定,人际较和谐,已被本市某初中录取,精神愉悦、身体健康有活力。

(三)原因分析

该生父母教育方式较简单粗暴,喜欢拿他和哥哥做比较,同时小明因为自控力不足,学习和日常行为表现不佳,这让新转入的班级中部分同学对他进行嘲笑与捉弄,小明受激惹后数次情绪失控,采用暴力言行反击[1]

(四)过程记录

1.第一次辅导过程

某年6月,一位情绪激动的五年级男同学在班主任的陪同下走进了心理辅导室,我通过班主任了解到该生因跟班上同学发生了冲突感到愤怒并失控,在班主任的鼓励下前来心理辅导室求助。

(1)安抚与共情

我平静地请班主任先回教室,并顺手给孩子递过一杯水,请他不必着急,冷静下来后可以慢慢跟我说。在我温和的态度的影响下,学生逐渐平静了下来。

我趁机向他说明心理辅导的原则:

①心理老师愿意等待,直到你彻底平静下来再和你沟通,你可以试着呼吸或者用其方式先让自己感觉好受一些;

②你跟我说的事情我会替你保密,除非你同意我告诉特定的人,或者这件事情会对自己或他人造成身心伤害;

③我不会直接判断你的做法是否正确,但我可以陪你一起找到更适宜的解决方案;

五年级的孩子对于我这样的许诺感到意外,似乎他很少被这样对待,他很快被我温和的语气以及真诚的眼神所打动,点点头,跟我说起了自己的遭遇。

(2)情绪行为认知与疏导

小明向我敞开心扉,诉说了他在新环境中所遭遇到的嘲笑和戏弄,也告诉了我经过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他仍然感觉很无助。

我始终以90度角的座位倾听着小明的描述,眼神停留在他身上,时不时点头回应“我明白”、“嗯”、“我猜你会感觉很烦恼”、“如果换成我也可能会有些不耐烦”等表示共情和理解[2]

我共情到这位五年级的男同学面对转校后的班级生活,产生了失落、无助、自责、愤怒、哀伤、痛苦等负面情绪,面对着新的环境、新的人际、新的学习任务,他茫然无措,自我效能感低下。

(3)苏格拉底式提问,引导学生识别自己的不合理信念,进一步调整认知、寻找适宜的解决方案

接下来我综合情况,决定采用行为认知理论对小明进行辅导,首先是顺承之前共情,我鼓励小明说出自己的情绪体验,借此表达并宣泄负面情绪,以期帮助他恢复理性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我引导他发现情绪并一同完成了《情绪ABC分析表》。

小明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及认知主要包含:

①失望:满心期待的新同学、新班级竟然并不友好;

②愤怒:当我表现不好时我已经很难过自责了,竟然还有人火上浇油,嘲笑自己;

③困惑:老师已经批评过他们了,为什么他们还来招惹我?

④委屈:虽然他们招惹我时我不该骂他们或者动手,但毕竟他们错误在先,老师应该适当的宽容我,而不是批评我。

⑤害怕:如果老师把我的情况告知家长,他们肯定会打我,并且觉得我不争气,不如哥哥听话能干。

当我接收到小明这些情绪并引导他分析情绪背后的想法后,小明身体放松了,眉眼低垂、无奈地揉着手指,显得平静而哀伤。

(4)成长环境及家庭关系分析

我明白,小明逐渐从现实情绪转换到历史情绪的河流之中,但此刻仍非寻找解决方案的好时机,我想借助精神分析的视角进一步探索小明的内心世界及原生家庭,于是也邀请他说了说父母和哥哥。

经过了解,原来小明有一位学习成绩优异的哥哥,他是小明学习的榜样,但由于父母经常会拿小明与哥哥比较,所以也对小明心理造成了很大压力。

(5)学生前期自主调节行为及反思

通过小明的描述,我也开始观察他的动作和身体语言,小明有一定程度眨眼、抖腿等行为,我尝试着轻轻安抚他的膝盖,示意他减少抖腿,但小明似乎不能控制很久。我进一步询问他,当你面对自己不够理想的成绩,有没试着找过原因。

小明表示虽然很希望能取得好成绩,但听课时总忍不住要做些小动作,比如玩文具、画画等(沟通后我也邀请小明将自己课堂画的画给我看,画面内容呈现出随机性和潦草等特点)。虽然小明明白这样的行为会让自己成绩落后,但屡次订立目标还是很难坚持,进而陷入自责和低自我评价之中。

我意识到小明可能是因注意力而深受困扰,于是进一步请他说说在人际交往中的状况,他表示虽然自己也能清晰地意识到不应该用脏话或者暴力来应对别人的嘲笑,但情急之中往往会无法遏制,导致过激行为。说到这里小明表现出茫然而难过的表情。

(6)探寻可行方案并训练

经过充分的沟通,我发现小明因为自控能力不够,无法坚持正确行为,也难以达到目标,所以锻炼意志力,提升自控力就是当务之急。接下来,我提供了五种常用的自控和提升意志的方法供小明选择,他认为深呼吸记录表、情绪记录卡、成长日记这三种工具很适合他,通过练习和指导,小明逐渐能运用。接下来,我们约定了后续每周一次的沟通。

2.第二次辅导过程

第二周,小明如期而至,他向我展示了自己的深呼吸记录表、情绪记录卡、成长日记,我发现记录较简单,询问后得知小明并不能按照约定及时完成,但在来访前尽量回忆并补充了部分内容。我对他的坦诚和努力表示了理解和赞许,也了解到他有时会因为做其他事情(比如阅读、玩耍)而忘掉这些任务。我们结合小明记录卡中的内容进一步沟通,过程中小明较上周更平静,能够更客观地分析自己自控力的波动以及情绪背后的想法,能主动提出改进思路[3]

沟通中,小明提及自己家庭时会表现出一定的无奈和失望情绪,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让小明能够在家长和学校双方协同作用下更好地发展,我询问小明是否愿意邀请父母来校与心理老师沟通,小明欣然允诺,但也担心父母不愿意耽搁时间,于是我准备了《家长沟通邀请单》请小明代为转交父母,其中表达了对学生的关心及家庭辅导的方法和目的。

3.第三次辅导过程(家庭辅导)

同年10月,小明的父母受邀来到学校,进行了一次家庭辅导。我单独坐在辅导老师位,小明坐三人位沙发离我最近的位置,之后是妈妈、爸爸。我首先向父母肯定了孩子近段时间的进步,也澄清儿童意志力和专注力的培养需要持续的训练,然而每个孩子内心都有成长的动力,需要教育者及时关注并引导鼓励。其次,我向孩子父母强调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让他们了解了“情绪疏导五步法”。此外,我也与孩子父母分享了一些提高孩子内驱力的方法,比如慎用批评、找准时机多鼓励孩子、不拿哥哥同小明作比较等等。最后,我还向他们推荐了《正面管教》、《园丁与木匠》等书籍以及我校家长学校的线上课程。

4.第四次辅导过程

同年11月,我主动邀请小明进行沟通,小明自陈通过上次家庭辅导,父母的态度得到了改善,小明在后续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了,在班级中的朋友也越来越多了。我对小明的努力与进步表示了赞许,并进一步辅导小明制定了后续的目标与计划。

个案反思及后续行动方案

第二年五月,小明主动向我报喜,被理想的中学录取了。回顾本个案,延续时间跨度较大,辅导中主要涉及到学生的自我认知、意志品质、人际交往、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等主题,因取得了家长和班主任老师的合作,来访学生的行为得到了有效的调控,家庭教育理念也有改进。本案例的辅导也对我校今后的心理辅导工作有了新的启发,在德育工作也增设了转校生关怀计划,帮助转校的新同学更好地融入班集体,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4]

、REBT在案例中的应用

在小明的案例中,我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首先帮助他识别了导致焦虑的核心信念,例如“我必须得到尊重”和“如果我期待和某同学成为朋友并且表达出善意,对方就应该接纳我为好朋友”。接着,教师引导小明通过一系列的认知重构技巧,质疑这些信念的合理性,并探索更现实和灵活的替代信念。同时,我采用家庭辅导,进一步强化了辅导效果,对小明父母的教育理念进行一定的辅导与支持。

、案例分析与讨论

通过REBT的应用,小明学会了如何用更合理的信念来替代原有的不合理信念,从而减轻了人际关系中的冲动行为,并提高了在学习和社交场合的自信。案例分析显示,REBT不仅对小明的即时问题有帮助,而且为他提供了长期应对挑战的策略。

、结论

合理情绪行为疗法(REBT)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工具,尤其适用于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提升。通过REBT,学生可以学会识别和改变不合理信念,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反应。本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展示了REBT的应用过程和效果,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建议与展望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REBT在不同年龄和背景的小学生中的适用性和效果。此外,也可以在教师培训中推广REBT技术。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实践,REBT有望成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郭召良. 认知行为疗法入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

[2]刘殿艳. 浅谈理性情绪疗法在个别辅导中的应用[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9(23):23-24.

[3]郑淑杰,石松山,郑彬. 小学生攻击、情绪问题发展趋势与自我控制关系的追踪研究[J]. 中国学校卫生,2008(10):909-911.

[4]马静,王美璇,尹兆梦. 家校社协同助力儿童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提升[J]. 人民教育,2021(24):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