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5
/ 2

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应用中医适宜技术+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谭红军

重庆市武隆区凤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庆  408500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适宜技术结合健康教育在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至2024年期间在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干预的2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根据患者入院登记号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奇数号患者分为对照组,偶数号患者分为研究组,每组各14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西医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接受中医适宜技术,并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生活质量。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适宜技术结合健康教育干预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的生活质量,建议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偏瘫;中医适宜技术;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前言

中医药学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在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辨证施治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中医强调“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体化干预,此原则在脑梗死的康复干预中得到广泛应用。中医康复理疗技术,如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结合药物干预,可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神经功能、减轻偏瘫症状。而健康教育作为现代护理的重要内容,可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疾病的认识,增强患者的依从性,进一步促进康复效果。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比研究,探讨中医适宜技术结合健康教育在提高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中的效果,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至2024年期间在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接受干预的28例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登记号的奇偶性进行分组,奇数号患者分为对照组,偶数号患者分为研究组,各组均为14例。

年龄:患者年龄在50至75岁之间,平均年龄(62.5±7.3)岁。其中,对照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3.0±7.1)岁,研究组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2.0±7.6)岁,两组间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性别:28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2例。对照组中男性8例,女性6例;研究组中男性8例,女性6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无显著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共14例,均接受常规的西医护理干预。护理内容包括:日常生命体征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频率等)、基础药物干预(如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压药、降脂药等)、以及常规的偏瘫康复训练指导。

研究组:(1)中药辨证施治:研究组患者接受个性化的中药护理干预。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患者被分类为气虚血瘀型、痰热内蕴型或阴虚阳亢型等不同证型。针对气虚血瘀型,使用了益气活血类中药,如黄芪、丹参等,剂量为每日30克;对于痰热内蕴型,选用清热化痰类药物,如黄连、贝母等,每日剂量为20克;阴虚阳亢型则使用滋阴潜阳类药物,如生地、龟板等,每日剂量为25克。所有中药均由医院药房统一煎制,每日1剂,分2次服用,疗程为4周(28天)。(2)中医康复理疗:患者每周接受3次针灸干预,每次选用合谷(LI4)、足三里(ST36)、百会(GV20)等穴位,针刺深度为25-30毫米,留针时间为30分钟。针灸疗程为8周,共24次。除针灸外,患者还接受推拿和艾灸干预[1]。推拿主要针对偏瘫肢体,采用按、揉、推等手法,每次30分钟,每周3次,疗程为8周。艾灸使用长度为20厘米、直径为1.5厘米的艾条,每次灸疗时间为15分钟,每日1次,连续干预4周。(3)健康教育干预:健康教育作为研究组的辅助干预手段,由专业护理人员负责实施。健康教育的内容包括中医康复的重要性、日常康复训练的方法及注意事项。每位患者及其家属接受了每周1次、每次60分钟的健康教育,内容涵盖中医理论、饮食调理、居家护理及康复训练等[2]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主要通过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来观察干预效果。生活质量的评估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

1.4统计学分析

研究的数据分析使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进行,若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则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

在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关系这三个方面,研究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p < 0.05)。

1  2组患者生活质量对比[,分]

组别

例数

生理健康

心理健康

社会关系

研究组

14

85.50±6.80

88.20±7.00

90.30±6.50

对照组

14

78.40±7.20

80.10±7.50

82.50±7.00

t值

-

2.682

2.954

3.055

P值

-

<0.05

<0.05

<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的主要病理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或血栓形成,导致脑血流急剧减少或阻断,进而引发脑细胞的缺氧、坏死。临床上,急性脑梗死通常表现为突发性偏瘫、语言障碍、视力减退或丧失、意识障碍等多种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中,偏瘫是最为常见的后遗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本研究采用西医常规护理结合中医适宜技术和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方法,重点放在研究组的护理上。研究组患者根据不同的病症采用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滋阴潜阳等中药方剂,以此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和神经功能。同时,研究组还进行中医康复理疗,包括针灸、推拿和艾灸等,通过刺激特定穴位和经络,进一步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偏瘫症状。为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和康复效果,健康教育干预也被纳入研究组,通过每周的教育课程和发放健康手册,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更好地理解疾病及干预过程,增强患者的康复信心。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通过中药辨证施治、中医康复理疗及健康教育的综合干预,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强患者的心理健康。基于本研究的结果,建议在临床实践中推广这一综合方案,以期为更多急性脑梗死后偏瘫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和更好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黄维翠. 中医辨证护理对急性脑梗死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140-142.

[2]郭泽春,姜燕,郑峰,等.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患者椎动脉颅内段钙化特征与中医体质分型相关性研究[J]. 陕西中医,2023,44(9):1212-1215.

作者简介:谭红军1986-),男,汉,重庆市,主治医师,中医学本科,主要研究方向:中医中药辨证施治内科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康复理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