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张掖市委党校(张掖市行政学院)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张掖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目标要求,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了解张掖市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工作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打造乡村振兴“张掖样板”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张掖市;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对策
一、示范区建设基本情况
(一)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形成。围绕打造全国知名、西北一流现代寒旱特色农业高地的目标,立足资源禀赋规划产业,以黑河沿岸优势农业带、沿山冷凉特色农业带、戈壁荒漠设施农业带3大板块为发展平台,持续培育壮大“5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围绕打造宜居宜业、大美
绿洲西北乡村建设引领区的目标,聚焦基础设施集中建设、农民群众集中安置、公共服务集中配置、特色产业集中布局“四集中”模式,大力推动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和美乡村建设成效明显。
(三)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围绕打造全国驰名、西北率先共同富裕实践区的目标,按照“产业为主、综合施策”的总体思路,深入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中,通过拓展经营提高收入。2023年一季度,张掖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35元,同比增加253元,增速6.2%,分别高于全国、全省0.1、0.3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省第6位。
(四)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围绕打造全国闻名、西北领先农村改革试验区的目标,坚持向科技要动力,向改革要活力,激发群众创造力,稳妥有序推进级集体经济公司化运营改革,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玉米制种优质基地资源竞争性配置改革,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五)党建引领善治乡村举措有力。围绕打造乡风文明、和谐陇原西北善治和美乡村示范区的目标,持续推进党组织领导下的“三治”融合发展。制定《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清单指引》,明确党建引领乡村振兴6方面38项重点任务,促进组织、干部、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聚集下沉,抓实建强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党组织引领乡村振兴领头雁作用,党建引领乡村治理举措有力。
二、示范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少,全产业链与品牌建设缺乏带动力。农字号精深加工国家级龙头企业少,带动形成全产业链能力不足;有些农产品“贴牌”销售,品牌影响力弱;新型服务组织有量无质,有名无实等问题突出。
(二)农业发展主体力量薄弱,内生动力不足。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缺乏农村发展所需生产型、技术型、经营性人员和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加之农技服务队伍不强,返乡创业的能人少,导致农业发展主体力量薄弱,内生动力不足。
(三)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林网退化与耕地地力下降趋势需要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效显著,但也存在配套设施不够,“重建设、轻管护”的问题。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砍伐生长在耕地边上的农田防护林引起了林网退化,导致生态恶化。土地流转后,农家肥有机肥使用不够,加之连年制种,未进行轮作倒茬,导致地力下降明显,这些问题亟需重视。
(四)农村土地经营与流转问题突出。据统计,目前全市“空心化”村庄达到283个、空心化率达到了33.8%,导致农村劳动力缺乏,只能通过土地流转解决有效经营土地的问题,但目前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组织化程度较低,缺少专门的组织机构来收集发布相关信息,多数土地流转是口头协议、代耕形式,土地经营与流转问题突出。
三、推进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坚持全局谋划、统筹推进,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全产业链思维谋划农业,聚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县区建设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乡镇设立分中心,村上设点,积极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解决生产效率低、农户个体力量弱、不利于农业规模化经营的问题。在高科技智慧农业、工厂化农业、设施农业上聚焦用力,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为载体,打造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实现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二)坚持科学规划、完善配套,着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加大撂荒耕地利用力度。协同推进高标准农田新增建设与改造提升,统筹高效节水、地力提升、宜机化改造,合理布局田间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黑河沿岸盐碱耕地排盐排碱沟道渠系,进一步提升农业灌溉基础设施。加强灌区续建配套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对农田斗渠、农渠等输配水渠(管)道和排水沟(管)道、泵站、集蓄水设施、涵闸等渠系建筑物及时进行维修,夯实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三)坚持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着力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科技化、数字化水平,拓展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创产业、健康养老等新兴业态,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领头雁的作用,构建自治、法治、德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让乡村既有活力又稳定有序。突出抓好污水治理、废旧农膜回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工作,组织动员群众自觉改善家庭环境、维护公共环境,抓好村庄公共空间整治。
(四)坚持典型示范、能人带动,着力打造乡村振兴人才队伍。一是加强人才培育,打造乡村振兴“主力军”。在基层农技人员、返乡创业者、退伍军人等当中发现人才,建立人才储备库,培养更多能够带动一方、带富一片的“土专家”“田秀才”和农村实用骨干人才。二是坚持筑巢引凤,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主战场”。依托创业创新孵化基地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完善政策措施,理顺体制机制,吸引返乡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和科技人员等各类人才在乡村创业就业。深入开展城市人才助力乡村振兴行动,更好组织农业、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领域人才下沉乡村开展服务。三是加大政策扶持,点燃乡村振兴“主引擎”。在政策上发力,深入实施“十业百社万才”计划,完善乡村建设示范村、人才引领型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帮联机制,通过多层次培训育、多形式竞赛选、多渠道激励干,培养万名农村实用人才。
(五)坚持积极探索、稳慎推进,着力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一是深化农村经营体系改革。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多层次市场主体,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农村产权有序流转,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持续推进金融下乡、金融助农。二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承包权和宅基地使用权退出“两权置换”改革,统筹解决农地低效生产、撂荒及宅基地闲置等问题,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三是积极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深化村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深化“村党组织+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村级集体公司”模式,将乡村建设、社会化服务等项目统一纳入村集体公司经营,着力提高村集体收入。
(六)坚持压实责任、统筹协调,着力形成持久推动力。压实县区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责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定期对进展情况进行督察,鼓励先进,鞭策后进。通过举办乡村振兴大讲堂、县级领导牵头开展大调研等活动,凝聚共识,形成推动发展的合力。发挥“关键少数”示范引领作用,引导广大干部牢固树立“无功就是过、平庸就是错”的工作导向,形成推动示范区创建的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