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南川区大观镇畜牧兽医水产站,408400
重庆市南川区古花镇畜牧兽医水产站,408400
重庆市南川区畜牧兽医渔业中心 重庆408400
摘要: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传染性胃肠炎病毒侵染引发的一类接触性的肠道疾病,临床上患病猪以厌食、呕吐、严重的腹泻、机体大量脱水为主要特征,任何年龄品种的猪群都可以
受到病毒的感染,并且具有极高的发生流行率。明确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特点和流行原因,并注重做好疾病的科学诊断和防控工作,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确保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危害。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当前,随着生猪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以及各项政策制度的实行,养殖户发展规模化生猪养殖业的积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然而由于不规范的养殖管理行为,频繁的对外引种,使得外来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流行风险大大增强,以传染性胃肠炎为代表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的传染风险显著增高,一旦出现将会对猪的正常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尤其是会造成哺乳仔猪出现严重的发病死亡,不利于扩大养殖规模和养殖效益的提升。
1、流行病学
1.1病原学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感染引起,该类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阿尔法冠状病毒属,病毒形态呈现球形或椭圆形,直径约 120-160 纳米,外膜上有明显的刺突蛋白。在自然环境当中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在低温下(4°C)稳定数周,对酸性环境敏感,在 pH 低于 3 的条件下迅速灭活,对紫外线和热(高于 60°C)敏感。从致病机理来看,病毒首先感染肠道上皮细胞,导致绒毛萎缩和细胞脱落,破坏肠道屏障,导致电解质和水分流失,引起腹泻和脱水,随后病毒大量复制破坏肠道上皮细胞,导致营养吸收不良
1.2流行病学
猪是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主要宿主,其他动物如牛、羊、狗对 TGEV 也有易感性,但临床症状较轻或无症状[1]。在生猪养殖场当中病毒主要通过粪便传播,受感染的猪将病毒排出到粪便中,病毒通过受污染的饲料、水、设备和人员传播给其他猪。新生仔猪最易感,死亡率最高,断奶仔猪和生长猪的易感性较低,但仍可能感染和传播病毒。从目前传染性胃肠炎的地理分布来看,世界范围内的生猪养殖主产区都广泛流行该种疾病,尤其是在高密度养殖模式下,该种疾病的发病率较高。我国生猪养殖场中猪传染性胃肠炎通常在寒冷季节(秋季和冬季)发病率较高,出现这种季节流行特点主要是因为病毒在低温下更稳定,而且猪在寒冷时更易聚集在一起,增加了传播的机会。
1.3发病原因
猪传染性肠胃炎是一种由猪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主要影响猪的肠道,导致严重的腹泻、呕吐和脱水,尤其在仔猪中易导致高死亡率,该病的成因主要与猪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宿主的免疫状况以及环境因素密切相关。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拥有多种传播渠道,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向着整个猪群传播蔓延。同时,宿主的免疫状况也是影响传染性肠胃炎发生的重要因素,健康的母猪在怀孕期间能通过母乳中的抗体为仔猪提供被动免疫,这对于抵御病毒的侵袭至关重要,但是在母猪免疫力不足或未接种疫苗的情况下,仔猪将缺乏足够的保护,成为感染的高风险群体,此外猪舍温度、湿度、通风等因素也是造成病毒传播流行的重要因素,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中,病毒存活时间长,传播速度快,同时,营养不良可能导致猪只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的风险。
2、临床症状
不同年龄的猪受到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感染之后,表现出来的临床特征会存在较大差异,新生仔猪潜伏期短(1-3 天),病程进展迅速,死亡通常在感染后 2-5 天内发生,断奶仔猪和生长猪潜伏期较长(3-7 天),病程较长,症状持续时间可达 1-2 周。其中新生仔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急性腹泻,粪便呈黄白色或灰色,量大且稀薄,机体脱水,表现为皮肤松弛、眼窝凹陷[],哺乳或者采食之后出现呕吐症状,食欲不振、精神沉郁、体温下降、死亡率高,可达 100%。断奶仔猪和生长猪表现为腹泻,但症状通常较轻,粪便呈糊状或稀状、食欲不振、呕吐(不常见)、生长受阻、精神沉郁、死亡率相对较低。不同年龄的猪群除了出现上述不同的临床症状之外,大多数患病猪还表现为肠鸣音亢进、腹痛(表现为拱背)、便秘(罕见)、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震颤,罕见)[3]。
3、病理学变化
病死猪解剖之后可以发现消化道病变最为明显,尤其是肠道严重病变,肠道黏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肠绒毛严重萎缩,甚至完全脱落,肠隐窝增生,肠道内含有大量浆液性或浆液血性渗出液,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充血,淋巴结髓质有淋巴细胞耗竭和浆细胞增生。胃黏膜充血、糜烂和出血,内容物呈乳白色或灰白色,稀薄且泡沫状,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肝细胞变性、脂肪变性、脾小体增生、红髓充血。组织学检查可以发现肠绒毛上皮细胞坏死、脱落、肠隐窝上皮细胞增生、肠道固有层有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
4、防控措施
4.1治疗方案
目前猪传染性胃肠炎没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在临床治疗过程中主要以抗病毒预、防继发感染为主要治疗原则。为有效防范细菌感染,造成严重的混合腹泻在对患病猪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推荐使用土霉素进行肌肉注射治疗,使用剂量为10mg/kg·bw,每天两次,连续使用5天,并搭配使用维生素C注射液进行一次肌肉注射治疗,加强营养补充,每头猪使用4mL,必要时可以间隔2-3天再注射一次,最多不能够超过三次。抗病毒推荐使用板蓝根注射液,患病猪每次使用25mL,肌内注射,一次用量。缓解腹泻症状可以让患病患者口服药用炭和白头翁口服液,上述两种药物的使用剂量分别为10g(一次用量)和150mL,直接口服,每天服用一次,连续使用一周。按照上述综合方案,对养殖场患病猪进行为期5-7天的治疗病情可以得到很好控制。
4.2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关键措施,推荐使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和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妊娠母猪通常在产前20-30天左右接种,仔猪则在断奶后的7-10天接种,分别免疫接种1.5mL和0.5mL,对于未接种疫苗的母猪,仔猪在出生后3-4天即可接种,注射0.2mL后海穴深部肌肉注射。疾病高发期应该将关注重点放置在猪舍的消毒处理方面,坚持每周进行一次常规消毒,避免单一使用一种消毒剂,推荐使用3%-4%的氢氧化钠溶液或50%的百毒杀3000倍液进行消毒,无疫情时每周消毒1-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的过氧乙酸溶液、1%-3%的漂白粉溶液或3000倍液的博灭特等消毒剂。坚持封闭化的饲养管理方案,从外地引进猪只时,必须隔离观察10-15天,确保无疫情后方可进栏饲养,严禁猫、狗等动物进入猪舍,防止病毒传播。
5、结语
综上所述,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危害较为严重的病毒性传染性疾病,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将会对猪群的健康生长造成严重威胁,所以需要养殖管理人员认识到该类疾病造成的危害,要注重加强流行病学调查,掌握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动态流行季节,当出现疑似病例之后,应该立即隔离封锁和疫情上报,由专业兽医人员对病情作出有效诊断,并对患病猪实施对症治疗,确保在短时间内提高治疗成效,同时在日常养殖管理过程中要将预防养殖为主的理念融入到饲养管理环节,强化疫苗免疫接种,增强猪群身体抵抗力,从而更好地降低该类疾病的发生流行率。
参考文献:
[1]丁利,陈光达,许信刚,童德文.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陕西株的分离鉴定[J].中国兽医杂志,2011,47(10):9-12.
[2]尹小庆.猪传染性胃肠炎防治技术[J].南方农业,2015,9(12):136-137.
[3]季春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31(5):198-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