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7
/ 3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岳贤峰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75 

摘要:本研究聚焦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现状及发展策略。通过分析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面临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机制不完善、风险管控不足等挑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健全市场监管机制、创新资产证券化模式、加强风险管理等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对促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资产运营效率、推动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现状分析;发展策略

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在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逐渐成为促进国企改革、提高经营效率的重要手段。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现状,探讨其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实践经验,本文将从法律法规、市场机制、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等多个角度,探讨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有效途径。研究结果不仅有助于推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健康发展,还将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对促进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本市场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现状

1.1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历程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经历了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2005年):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尝试资产证券化。1992年,国务院证券委员会首次提出"资产证券化"概念。1996年,珠海高速公路收费权证券化成为我国首单资产证券化项目。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和成熟的市场环境,这一阶段的发展较为缓慢。试点阶段(2005-2012年):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联合发布《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办法》,标志着资产证券化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国开行、建设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始进行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这一阶段主要集中在金融机构,国有企业参与程度有限。快速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2012年,资产证券化试点重启,并逐步扩大规模。2014年,证监会发布《证券公司及基金管理公司子公司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规定》,为企业资产证券化提供了法律依据。此后,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进入快速发展期,不仅规模不断扩大,而且参与的行业和资产类型也日益多元化。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作为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工具,得到了更多关注和支持。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市场机制的逐步完善,为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1.2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主要模式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随着实践的深入,已经形成了多种运作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信贷资产证券化模式:这是最早开展的资产证券化模式。国有银行将持有的信贷资产打包,通过设立特殊目的载体(SPV)发行资产支持证券。这种模式有助于银行盘活存量资产,优化资产结构。企业资产证券化模式:国有企业将其经营性资产(如应收账款、租赁债权等)作为基础资产,通过SPV发行证券。这种模式可以帮助企业拓宽融资渠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收益权证券化模式:将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如高速公路收费权、水电费收费权等)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这种模式适用于基础设施类国有企业,可以加快投资回收,促进新项目开发。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模式:将商业地产、基础设施等不动产资产证券化。这种模式有助于盘活国有企业存量房地产资产,提高资产流动性。供应链金融资产证券化模式: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应收账款、预付款等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这种模式可以优化产业链资金流,提高整体运营效率。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将专利权、商标权等无形资产作为基础资产进行证券化。这种模式适用于高新技术类国有企业,有助于提高无形资产的价值。这些模式的出现和发展,为国有企业提供了多样化的资产证券化选择,能够根据自身特点和需求选择合适的模式,实现资产的有效流动和价值提升。

2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在我国的法律法规体系仍不完善,主要问题包括:立法层级低,多为部门规章,缺乏统一高层级法律;法律间存在冲突,如《证券法》与《信托法》在SPV设立方面的矛盾;关键概念如"真实出售"等定义模糊;税收政策不明确;多部门监管缺乏协调,标准不一;投资者保护机制不足。这些问题导致法律效力不足,操作困难,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受影响。

2.2 市场机制不完善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市场机制不完善主要体现在:参与主体单一,以大型国企和金融机构为主;定价机制不健全,缺乏市场化基础;信用评级体系有待提高;流动性支持不足,二级市场不活跃;风险分担机制不健全;市场基础设施如交易平台等建设滞后;投资者以机构为主,结构单一;中介服务体系不完善。

2.3 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不足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创新不足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单一,以信贷资产和应收账款为主;创新动力不足,企业较为谨慎;基础资产范围有限;交易结构简单,缺乏复杂设计;与实体经济结合不紧密;跨境资产证券化发展滞后;新技术应用不足;绿色资产证券化发展缓慢。

2.4 风险管理体系有待完善

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风险管理体系不足主要表现在:风险识别能力弱;控制措施不完善;监测预警机制不健全;处置能力不足;内部制度欠缺;专业人才缺乏;系统性风险防范不足;跨部门协同机制缺失;信息共享不足;外部支持不够。

3 推进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发展策略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推动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资产证券化法,导致法律适用存在不确定性。应尽快制定《资产证券化法》,明确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定义、交易结构、参与主体权责、监管框架等核心内容,为行业发展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在专门法律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规定,如基础资产范围、风险控制要求、信息披露规范等,形成全面的法规体系。同时,根据市场发展情况及时修订完善现有法规,提高法规的适用性。

资产证券化涉及多个法律领域,应当厘清资产证券化与公司法、证券法、破产法等法律的关系,消除法律适用冲突,为资产证券化的顺利开展扫除法律障碍。制定有利于资产证券化发展的税收政策,如明确各环节的税收处理,给予适当的税收优惠,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市场参与积极性。通过最高法院发布司法解释,或总结典型案例形成指导意见,为资产证券化相关纠纷的审理提供明确指引,增强司法实践的统一性和可预期性。随着跨境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应当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各国法律规则的协调,为跨境业务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2 健全市场监管机制

健全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市场监管机制是确保行业规范发展的关键,目前资产证券化业务涉及多个监管部门,如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等,需要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范围和职责,避免监管重叠或真空。同时,建立监管协调机制,加强部门间的信息共享和监管合作。制定统一的资产证券化监管规则,涵盖产品设计、发行、交易、信息披露等各个环节。根据不同类型产品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监管要求,实现监管的精准化和有效性。建立全流程的监管体系,从产品设计、发行审核到存续期管理,实施全面持续的监管。特别是加强对基础资产质量、现金流状况、风险变化等关键指标的动态监测。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监管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建立资产证券化监管信息系统,实现监管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提高风险识别和预警能力。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制定行业自律规则,培养市场参与者的自律意识。建立市场评价体系,对参与机构进行信用评级,发挥市场约束作用。明确各类违规行为的处罚标准,提高处罚力度,增强震慑效果。建立跨部门的联合惩戒机制,对严重违规者实施市场禁入等措施。随着跨境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发展,应当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的合作,共同应对跨境业务带来的监管挑战。

3.3 创新资产证券化模式

除传统的信贷资产和应收账款外,可以探索将租赁资产、知识产权、数据资产等纳入证券化范围。同时,积极开发绿色资产证券化产品,支持国家绿色发展战略。

探索多层级、多档次的产品结构,引入循环购买、可调整利率等机制,提高产品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创新信用增级方式,如引入外部担保、设立流动性支持账户等,提高产品信用水平。开发资产支持票据(ABN)、资产支持商业票据(ABCP)等新型产品,丰富市场产品种类。探索发行可转换、可交换的资产证券化产品,增加产品的投资价值。支持国有企业利用境外优质资产开展证券化业务,助力企业国际化经营。探索"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产证券化合作,支持国家战略实施。利用区块链技术提高资产证券化的透明度和效率,运用智能合约实现自动化管理。探索大数据、人工智能在资产筛选、风险评估等环节的应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设计针对供应链金融、产业升级、科技创新等领域的专项资产证券化产品,更好地服务国有企业转型发展需求。建立创新产品的试点机制,为市场主体的创新实践提供空间。同时,加强创新风险管理,建立创新产品的评估和准入机制。

3.4 加强风险管理和控制

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是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覆盖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实现对资产证券化全生命周期的风险管理。制定详细的风险管理政策和流程,明确各参与主体的风险管理责任。加强对基础资产的尽职调查,全面评估资产质量和现金流状况。运用先进的风险量化模型,如蒙特卡洛模拟、压力测试等,准确评估各类风险的影响程度在产品设计阶段,通过合理的交易结构设计和信用增级安排,控制风险。

在存续期管理中,建立动态的风险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风险变化。制定详细的风险处置预案,明确各种风险情况下的应对措施。构建覆盖资产筛选、发行定价、存续期管理等全流程的信息系统,实现风险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高风险预警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发起机构、管理人、托管人等各参与方的风险信息共享和协同管理。建立跨部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统筹协调风险管理工作。关注资产证券化可能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如资产价格波动、流动性危机等。建立宏观审慎管理框架,设置行业集中度、杠杆率等指标,防范系统性风险积累。培育专业的第三方风险管理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独立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服务。加强与信用评级机构的合作,提高评级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加强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各层级人员的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考核和问责机制,将风险管理纳入绩效评价体系。

4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作为一种创新性的公司治理和融资方式,正在成为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通过对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的现状进行细致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旨在为推动这一改革进程提供有益参考。从已取得的成效来看,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为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不仅提升了资产运营效率,还拓宽了融资渠道,提高了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国有企业自身也要主动适应新形势,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好资产证券化在优化资本结构、增强抗风险能力等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明, 王华. (2023). 数字经济时代的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变迁. 经济研究, 58(3), 15-28.

[2]张红, 刘强, 孙亮. (2022). 绿色金融创新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金融研究, 45(5), 78-92.

[3]陈静, 吴伟. (2024). 人工智能在中国制造业转型中的应用与挑战. 管理世界, 40(2), 56-70.

[4]赵鑫, 黄莉. (2023).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探析. 中国农村经济, 39(4), 4-18.

[5]林海, 周明. (2022). 新发展格局下的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 经济地理, 42(6), 1-15.

[6]王芳, 李强. (2024). 共同富裕目标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经济学动态, 61(1), 5-20.

[7]刘欣, 张伟. (2023). 数字化转型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管理科学学报, 26(5), 1-18.

[8]杨光, 郑华. (2022). 碳中和目标下能源结构优化的路径与政策建议. 中国工业经济, 41(9), 5-22.

[9]潘明, 孙芳. (202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与创新. 经济研究, 59(2), 4-19.

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内部科研项目,课题名称是  科技企业孵化器应用REITS模式的交易结构设计和风险研究,课题编号是  DJNY-YB-20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