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工科研究生就业观现状及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09
/ 2

高校工科研究生就业观现状及引导机制构建研究

江琪然

东华大学  上海 201600

摘要推动研究生高质量就业关乎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成效,关乎社会稳定与发展,更关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剖析研究生就业观现状及影响因素,形成机制建议,以对高校开展研究生就业引导工作有所启发,开创研究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新局面。

关键词研究生 就业观 引导

一、研究生就业观现状

基于学生的环境认知和自我评估,面向D校工科全日制研究生围绕职业发展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213份,另抽样选择10位研究生(含毕业生)开展访谈。

(一)自我认知不清晰生涯规划意识有待加强

在所学专业及个人能力素养的评估方面,32.4%的学生表示兴趣一般,不太感兴趣甚至是完全没兴趣。评估个人就业能力和心理素质,26.77%和19.54%的学生打出了5分甚至更低分。在“对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有规划吗”一题的回答中,76.06%的学生认为只有模糊的职业规划,对未来采取“走一步算一步”的态度,仅有23.9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明确的职业规划”,访谈学生A也表示“对目前自己的专业无感,所以就业能找到差不多相关的都可以”。

    (对就业形势的认知与就业期望值存在落差

对就业形势不乐观这一认知在研究生群体中普遍存在。“对现在就业形势感到满意”题中,57.75%的学生评估均低于5分,并提出了“专业方向冷门”“,社会岗位不足”“缺少社会关系”“性别歧视”等“就业难”。但在薪资方面,研究生普遍的期望值都比较高,选择“16000元以上”的达到了42.72%,有78.4%的研究生毕业后只愿意留在长三角一带就业。

缺少就业实习经验倾向稳定就业

调研中,57.75%的学生表示无实习经历。1位硕士生认为这是由于工科研究生学业科研压力比较繁重因此没有充裕的时间去支配用于充实实践经历。在欠缺对行业市场、企业需求、岗位条件等有效认知的同时,研究生更倾向于进入国企工作,有64.79%的学生在择业时更看重工作单位的稳定性。服务基层意识不强,54.46%的学生不愿意选择国家就业引导专项。

研究生就业观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形势及社会环境变化迅速

当前社会经济形势变化迅速,毕业生求职也经受冲击。访谈中,一位毕业2年的B同学表示自己原在一家半导体企业从事芯片设计工作,薪资待遇在当年毕业生中属于最高等级,但2年后半导体行业招聘大幅缩招,该同学所在的公司宣布解散,这给他想要从事这一行业的师弟师妹敲响了警钟。同时,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给教育变革带来巨大冲击,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视野更为开阔,对高薪资的期待也逐渐水涨船高,高于《2023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薪酬排行榜TOP100》中显示的平均数据。

(二)学校生涯教育机制和就业指导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递增,愈加激烈的求职压力让众多毕业生陷入了一定程度的就业迷茫期,他们需要更加精准、个性且高质量的就业指导服务,生涯规划教育也应改革升级。大多数高校都设立了就业服务中心并搭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对象群体普遍集中于本科生,例如D校的研究生所修课程中并没有与职业规划教育相关的课程,但这恰恰是研究生所需要的。在就业实训实践方面有所欠缺也是当前研究生普遍面临的困难,超过80% 的学生希望学校可以调整培养方案,提高就业服务能力等解决“就业难”问题的办法。

(三)教育合力特别是导师引导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二者都承担着是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核心任务。在调研和访谈中,部分学生表示就业指导压力普遍倾向于辅导员群体,对导师在求职过程中各方面所发挥的支持作用给出的评分均低于7分,可见导师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科研中就业理念灌输以及提供专业领域的用人信息资源支持程度都有待提高。

三、构建工科研究生就业引导机制建议

建立健全生涯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搭建课程体系,设计实施涵盖行业形势、岗位认知、简历制作、模拟面试、创新创业指导等多维课程,提升求职综合能力;强化个性化咨询指导服务,引导研究生探索个体职业兴趣、能力和价值观;进一步丰富学校就业指导资源,如在线职业测评、智能推荐系统等,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就业服务,利用大数据精准匹配发布就业信息,拓宽研究生就业渠道;与心理健康教育部门联合为研究生求职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与辅导,有效应对挑战和压力。

充分发挥导师作用完善合力育人机制

导师对于行业专业有着丰富的社会认知。高校应引导导师群体基于自身的行业经验、人脉资源及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在平时的耳濡目染中为研究生提供个性化职业发展规划建议,帮助他们明确职业方向,提升职业素养;在研究生的就业指导如简历指导、模拟面试、心理疏导等方面,导师与辅导员应加强沟通,通过亲身示范与经验分享,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在访企拓岗、社会服务、求职咨询等方面,行政部门、教学部门等都应群策群力,为毕业生提供积极帮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开展学生就业工作。

加强与重点单位的合作,开展实践性就业引导教育

对于重点行业单位,高校应主动谋求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等形式搭建桥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在科研之余充分了解行业发展前沿,提升相匹配的工作能力;与基层单位、重点企业等合作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活动如挂职锻炼、职业规划大赛等,积累实践经验和社会资源,引导学生更深入思考和把握专业化职业发展道路。

(四)以全过程教育引导研究生个体就业观念转变

就业观是影响研究生求职择业的核心因素。一是在研究生入学之初就应当通过开学第一课、典型经验示范宣传、企业开放日等活动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深化专业志趣,热爱劳动实践,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二是为研究生创设更多的实习实训机会,帮助学生做好充分的求职准备,在实践中明晰职业发展目标,养成积极的求职心态;三是在为研究生做好就业形势教育的同时,坚定学生求职信心,以更加完善精准的就业指导服务帮助学生及时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同时引导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调适,增强抗挫能力。

参考文献:

[1]林忠钦等.需求引领 产教协同 培养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上海交通大学的实践与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0).

[2]水永生,胡月.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引导策略研究 ——以厦门大学为例[J].高校后勤研究,2022(04).

[3]程春兰,李恺轩.研究生就业状况的变化、成因与对策 ——基于 T 校某工科专业十年的就业数据样本[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3(05).

[4]杨瑞东等.新形势下提升高校研究生就业引导与服务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9).

[5]姜晔,汤沛.高校工科院系研究生就业引导机制研究———以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6(26).

    作者简介:江琪然(1994-),女,安徽宣城人,硕士,讲师,东华大学专职辅导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