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学院 湖北武汉 430212
摘要:在应用型人才培养领域,"五育并举"教育模式强调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旨在打造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人才。文章探讨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并且分析将其融入进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策略中的价值意义,提出构建一个综合性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关键词:五育并举;应用型人才;应用型大学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这是“五育并举”在新时期首次被提及。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教育教学要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2]。可见,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提出,是我国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对教育体系提出的新要求,标志着我国人才培养体系进入新阶段。国家“十四五”规划强调,要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 实施知识更新工程、技能提升行动,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3],这既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对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全新挑战。落实新时代我国教育方针,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五育并举”。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时同样需要高度重视“五育并举”理念。基于上述分析,本文立足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如何在“五育并举”视域下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五育并举”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意蕴
进入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的更多的重视。我国著名教育家、高等教育学科始创人潘懋元教授认为,“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社会需要发现和研究客观规律的学术型人才,更需要运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应用型人才”[4]。五育并举”旨在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激发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锻炼学生的体魄意志,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践行劳动精神,与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有较高的一致性。
在人才培养的要求上,“德”是人才的首要素质。德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拥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伦理素质。一个拥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技能人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中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同时也能够为社会带来更多的正能量。德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使学生拥有高尚的品德、 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些素质是应用型人才所必备的。学生通过接受良好德育能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具备职业道德修养,自觉践行岗位职责,恪守职业道德规范,更好地发挥专业技能优势,成为国家所需的应用型人才。
智育可为应用型人才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智育让学生增长才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生产方式、工艺技术不断涌现,这就要求应用型人才需要快速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环境,在发现和解决实际技术问题中学习积累经验,不断满足变化发展的技术需求并进行突破创新。智育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理论知识灵活应用于实践,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智育的培养能够使应用型人才在不断变化的技术领域中立足,同时也为社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体育旨在传授学生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保障。新时代高校应用型人才要以健康的体魄、积极的精神面貌投身工作,体育可以让学生在体育中享受运动乐趣,增强身体素质,形成完美人格,锤炼坚强意志,进而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和人格修养。因此,体育是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
“美”是一种综合性的素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点。美育是培养人的内在精神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活动。美育既能提高人的美学观,又能对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产生潜意识的作用,激活人的灵魂,使人的灵魂得到滋养。美育实践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了解多元的世界文化,拥有更开阔的国际视野。所以,以美育人,使学生不断强化文化主体意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要的一环。
劳动教育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延伸。健康的身心素质是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深度融合的教育活动。应用型人才往往需要面临技术含量较高的工种、复杂的技术难题及条件艰苦的环境。劳动教育通过让学生参与体验不同类型的劳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和创新精神。为应用型人才更好地应对工作压力,适应未来职业挑战提供强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党和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愈发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遵循德育扬善、智育启真、体育健身、美育塑心、劳育立行”的原则,突出学以致用的应用特色,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力求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实现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重要力量。
二、“五育并举”时代内涵:
“五育”思想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1912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了“五育并举”的全人教育观,即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强调“五者,皆今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者也”[5]。不过蔡元培所说的“五育”与我们今天讲的“五育”并不完全相同,两者之间也没有本质的联系。现在我们提到的“五育”最早应追溯到毛泽东在1957年提出的“德、智、体”三育并重的观点[6]。1999年,江泽民将“美育”正式纳入素质教育,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近20年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到教育方针中,赋予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同等的地位[7],进一步从“四育”扩展为“五育”,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自此,我国的教育方针提升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赋予我国教育全面发展新内涵[8]。从蔡元培的“五育并举”到新时期重提,这一过程不仅意味着我国人才培养体系逐渐完善,也表明了我国对教育本质的思考不断深入。
新时代”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是基于人的全面发展而提出的,是我党教育方针的最新表述,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育”素养,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其中,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品行修养,促人向善;智育”旨在培养学生的才智,教人求知;体育”侧重于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使人强健;美育”是指培养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助人识美;劳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实践能力,养人劳力。不同的学者对于“五育并举”有着不同的理解。但综合来看,杜静媛等人认为的“五育并举”指“同时发展德智体美劳五育,各育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在功能上是独特的,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9]。”的理解最为全面。“五育并举”并非把“德智体美劳”这五部分简单的拼凑叠加在一起,而是在尊重其他四育独有特性的基础上,探寻融合均衡发展的发展道路,进而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近年来,越来越多学者看到“五育并举”的时代局限性,并开始倡导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如李政涛、文娟指出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教育变革与发展的基本趋势[10]。可见,新时代下的“五育并举”内涵不断丰富发展,也证明了“五育并举”是推动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也是培养优秀综合人才、构建国家人才优势的重要措施。
三、新时代“五育并举”视域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路径
在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尽管我们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实践中,尽管我们致力于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融合,以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但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这些挑战包括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性、评价体系改革的滞后性、学生适应性的不确定性、跨学科课程协调的挑战、以及持续跟踪与反馈机制的缺失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教育改革进程中的瓶颈,需要通过改革课程设置、转换教育模式、建立评价体系多层次、立体化策略措施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实施和持续优化,推动教育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
(一)贯彻“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政策的内在诉求,强化实践课程设置
“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政策旨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要求:“增强综合素质,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全面强化学校教育工作,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弘扬劳动精神,强化实践动手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10]。”因此,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深入准确把握“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和特征。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五育并举”教学实践,更多是采用理论课程教学的形式予以推进,该方法一定程度上固化了教育方式,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教育过程中的双向性互动、教育模式的有效反馈调整。加强课程是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与培养规格的具体化,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必须加强课程建设。针对当前地方本科院校在理论课设置上,相关的劳动教育课、美育课程、体育课程开设不足,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德育、劳动教育、美育课程开设不够,在素质拓展课上,举办的美育、劳动教育课形式较为单一等问题。加强课程理论的实践化或许应是当下探求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应有之义。
(二)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
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重点应在理论教育实践化、实践教育理论化的相互影响的趋势之下,构建出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新时代应用型人才。深化实践课改革,增设美育、劳动教育、德育课程增加美育实践课程,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美学观。通过对已有的美术实践活动进行优化,将其转变为实践性教学,扩大实践课的数量,并进一步提升美育实践课程在课程方案中所占比例。在学校经常举办的文艺晚会、书法作品展、诗歌朗诵等一批校内外的美学活动,以及志愿服务、社会调研、科技支农等课外活动中,选出符合不同学科发展特征和应用能力的美育实践活动,拓展大学生审美教育的实践空间。
增加劳动实践课程,增强应用型人才的劳动技能。把职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地联系起来,拓宽劳动教育的渠道,充实劳动教育的内涵,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劳动品质的培养。通过社会实践和课程毕业设计,以提高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劳动技能,加强服务性劳动,注重劳动实践,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诚信正当的劳动观念。
增加德育实践课程,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品德修养。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设置与德育理论相适应的实习和课程设计,并给予相应的学时。拓宽德育实践方法。有针对性、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文化采风、社会调研、顶岗实习、进企业、进农村等一系列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道德、知、情、意、行等方面加强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
同时,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建立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标准,重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和成果,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掌握。这种评价体系的改革,将进一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构建多元评价、及时反馈教育评价体系
构建一个多元评价、及时反馈的教育评价体系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它要求我们超越传统的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评价模式,转而采用更为全面和动态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体系应当能够综合考量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创新能力、团队合作、批判性思维以及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能力。
多元评价体系需要包括定性和定量的评估方法,如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项目评估和标准化测试等,以确保评价的多维度和全面性。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发展。
及时反馈是教育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学习管理系统(LMS)和教育应用程序,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这种及时的反馈能够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优化学习效果。
此外,评价体系的设计应具有灵活性,能够适应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和不同学生群体的特点。这意味着评价标准和方法需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和学生需求进行调整。评价体系还应鼓励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估能力,培养他们成为自主学习者。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估,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习状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从而更有动力地参与学习过程与学习实践。
四、结论
综上所述,“五育并举”在新时代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时代内涵强调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的全面融合。本文通过分析探讨“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及价值意义,揭示其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在策略方法上,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教育实践,包括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以及评体系。这些策略旨在构建出一个支持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五育并举”教育将是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其必将为培养新时代应用人才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10.
[2]黎赫.蔡元培“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85,(05):21-23.
[3]杜静媛,马云鹏,田雪.“五育”并举进教材:价值意蕴、基本遵循及现实进路[J].现代教育管理,2021,379(10):84-90.
[4]李政涛,文娟.“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20(3):7-16.
基金项目:武汉学院校级科学研究思政专项:高校构建“五育并举”教育体系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路径(KYS202404)
作者简介:
王雨杉( 1990.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武汉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硕士研究生;
郭雨(2001.3),男,汉族,河南南阳人,武汉学院艺术与传媒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