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人性本能浅析正当防卫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0
/ 2

从人性本能浅析正当防卫

范欣鹏

北京市京师(哈尔滨)律师事务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正当防卫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其存在和应用不仅涉及法律条文的解读,更与人性本能有着深层次的关联。本文旨在从人性本能的角度深入分析正当防卫,探讨其在维护个体权益、社会秩序以及法律公正性方面的重要作用,并剖析在实践中可能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人性本能;正当防卫;法律制度

正当防卫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权利,赋予了公民在遭受不法侵害时进行自我保护的合法手段。然而,正当防卫这一概念的存在和实践,并不仅仅是由明确的法律条文所简单框定的,其背后蕴含着更为深层次且复杂的驱动因素,而这些因素深深地扎根于人性本能的土壤之中。其本质,实际上是人类在面对威胁和危险时所展现出的一种自然反应和应对策略。法律对于正当防卫的认可和规范,并非是凭空创造出的一种权利,而是对人类本能行为的一种法律化的确认和保障。因此,深入探究人性本能与正当防卫之间的紧密关系,对于我们全面、准确地理解正当防卫的内涵和意义,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人性本能与正当防卫的关系

(一)自我保护本能

人类作为生物界的一员,天生就具备自我保护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确保个体生存和繁衍的关键因素。当个体面临直接的生命威胁或严重的身体伤害时,自我保护的本能会迅速被激活,促使其不假思索地采取行动来抵御即将到来的侵害。这是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天性。

在遭遇暴力袭击时,个体的大脑会在瞬间做出反应,身体会自动进入应激状态。可能会迅速躲闪、用手臂遮挡头部,或者直接对攻击者进行反击,以避免身体受到更严重的伤害。这种本能反应往往是瞬间发生的,超越了理性思考的过程。

(二)恐惧与愤怒的情绪反应

当个体受到不法侵害时,恐惧和愤怒这两种强烈的情绪会迅速占据主导地位。恐惧源于对未知危险的本能畏惧,以及对可能遭受的身体伤害或生命威胁的担忧;愤怒则是对自身权益被侵犯的一种本能的反抗情绪。

当一个人突然被抢劫,在那一瞬间,恐惧会像电流一样传遍全身,激发其本能地挣扎和反抗。他可能会试图挣脱劫匪的束缚,大声呼救,或者拼命逃跑。而愤怒则可能使其反击力度加大,甚至会不顾一切地与劫匪搏斗。这种情绪驱动下的防卫行为,虽然可能超出了冷静思考后的理性选择,但却是人性在极端情况下的真实反应。

(三)领地和财产意识

对个人领地和财产的保护意识,也是人性本能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拥有稳定的领地和财产对于个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当这些受到侵犯时,人们往往会本能地进行防卫,以维护自己视为“所属物”的领地和财产。

二、正当防卫在人性本能驱动下的合理性

(一)维护个体尊严和生存权利

正当防卫作为一项法律赋予的权利,在极端情况下为个体提供了捍卫自身尊严和生存的有力武器。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生命和尊严是最为宝贵且不可侵犯的核心价值。人性对于生命的珍视以及对尊严的坚守,是与生俱来且根深蒂固的本能追求。

在面对可能危及生命安全或严重损害个人尊严的不法侵害时,个体凭借正当防卫来抵御威胁,是对这种基本人性追求的直接体现。例如,当一个无辜的人在深夜遭遇暴力劫持,生命受到直接威胁,此时他奋起反抗,以保护自己的生命不受侵害,这种行为不仅是出于求生的本能,更是在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维护生命的尊严和不可侵犯性。

(二)社会契约的内在要求

从社会契约论的视角进行剖析,公民与国家之间存在着一种隐性的契约关系。公民自愿让渡一部分个人权利给国家,期望国家能够提供有效的保护和维护社会的秩序与安全。然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当国家的保护无法及时、充分地抵达时,正当防卫就成为了个体自我保护的必要手段。

这就如同在一个偏远地区发生紧急的暴力犯罪,执法力量可能无法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此时,受到侵害的个体若不能通过正当防卫来保护自己,就可能在等待国家保护的过程中遭受无法挽回的损失。

(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允许正当防卫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地平衡不法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的力量对比,从而有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在现实生活中,不法侵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随机性,受害人往往处于弱势和被动的地位。假如法律不赋予受害人正当防卫的权利,那么不法侵害人就可能凭借其主动发起侵害的优势,肆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而受害人则只能无奈承受损失。

三、实践中基于人性本能的正当防卫面临的挑战

(一)防卫限度的界定困难

在真实的实践场景中,由于人性本能在极其紧迫且充满危险的状况下,往往容易致使防卫行为出现过度的情况,因此,如何精确且合理地界定正当防卫的限度,已然成为一个极其复杂且棘手的难题。当个体突然置身于极度紧张、危险万分的局势之中,例如遭遇毫无预兆的暴力侵袭或者生命受到直接且严重的威胁之时,诸如恐惧、愤怒等一系列强烈且难以抑制的情绪,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其思维的主导地位,从而驱使个体本能地采取极其激烈且强硬的反抗措施。

在这样的极端情境之下,个体的理性思考能力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能力通常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削弱甚至丧失。要想准确、清晰地判断防卫行为是否超出了必要的合理限度,这其中涉及到众多复杂且难以量化的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侵害行为的性质、强度、持续时间,防卫行为所采用的手段、力度以及造成的后果等等。这些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得对防卫限度的判定成为一个充满不确定性和争议的问题,需要综合考量多方面的情况,权衡各种利弊,方能得出相对客观、公正的结论。

(二)主观判断的不确定性

在对防卫行为的性质进行判断时,确定其是否真正源自人性本能的真实反应,以及防卫人是否怀有明确的防卫意图,这两个方面都存在着相当明显且难以消除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人的内心活动和瞬间产生的想法属于极其隐秘且难以直接被外界所观测和准确衡量的范畴。

由于缺乏直接且客观的证据来揭示防卫人在特定时刻的内心状态,这就使得对于防卫行为性质的判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主观的推测和判断。这种主观判断往往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例如判断者的个人经验、价值观、情感倾向等等,从而导致对同一防卫行为可能会出现截然不同的解读和认定。这无疑给正当防卫的准确判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也使得法律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需要更加谨慎和周全,以避免出现误判和不公。

(三)舆论和社会压力的影响

当一个正当防卫的案件吸引了社会各界的众多目光,成为公众关注和讨论的焦点时,广大公众会基于各自的价值观、道德标准以及个人的情感偏好,针对案件发表各种各样强烈且坚定的意见和看法。这些来自公众的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力量,形成巨大的社会压力。

在这种压力面前,司法机关在进行案件裁决时,不得不对公众的反应予以一定程度的关注和考虑。如果对这种压力处理不当,或者无法在公众的期望和法律的原则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就极有可能引发公众对司法公正的怀疑和质疑,从而损害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与此同时,部分媒体为了追求更高的关注度和点击率,可能会在报道案件时采取片面、夸张甚至歪曲事实的方式,对案件进行有倾向性的报道和渲染,从而有意无意地引导舆论的走向。这种不客观、不公正的媒体报道会给司法机关的独立判断带来诸多不必要的干扰和困扰,使得案件的裁决更加复杂和艰难。

结论

正当防卫作为法律制度,与人性本能紧密相连。在理解和应用正当防卫时,应充分考虑人性本能的因素,同时通过明确的法律规定和准确的司法判断,平衡个体权益保护与社会秩序维护之间的关系,确保正当防卫制度的合理实施,实现法律的公正与公平。

参考文献

[1]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现实运作之我见[J]. 汪永智.许昌师专学报,2000

[2] 正当防卫制度之价值观念层面的思考[J]. 郭泽强,贾彬.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3

[3] 正当防卫制度辨析[J]. 倪雷.法制与社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