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之花绽放在阅读的大花园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1
/ 2

让创新之花绽放在阅读的大花园里

傅琼琼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贵玉小学  315000

当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是根据学科性质、语言特点,凭借教材和其他教学媒体,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开掘学生创新潜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学实践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时代赋予基础教育的中心任务,也是时代赋予我们小学语文教师的使命。

那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呢?本人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条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尊重学生独特见解,迸发创新思维的火花

学生学习知识是一个接受的过程,更是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时我们应该给学生留下一个思维的空间,一个可以展示自己的空间。学生在这个广阔的空间交流情感,碰撞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的创新主要表现在:幼稚天真而充满幻想,个性品质的充分展示,思维和表达不受任何限制,疑问看似简单平常,却又新颖奇特,回答跟老师的预设答案总有距离却有其客观合理性,等等。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学生学习中出现的灵感,对于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

在阅读教学精读环节中我把繁琐分析的时间节省下来,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和阅读时间,让学生去感去悟。尤其要留给学生潜心会文的时间,让学生处于最大限度的主动状态,积极地动脑、动手、动口。在问题的设计上,我常常问学生:你是怎么理解的?你有什么体会或感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有什么看法?找出令你感动的地方,写上你的阅读批注,谈谈你的阅读体会等。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写下属于自己的阅读体会,其中也不乏赋有创意的独特见解,如在教学《中国国际救援队,真棒!》,当眼前出现描述地震后的悲惨景象的文字,看着一幅大楼倒塌成一片废墟的图片,一个学生说:“这就像一个汉堡包!”其他同学表示不解,我问:“为什么给你这种感觉呢?”“地震后的房屋都倒塌了,一层一层都挤在一起很像汉堡。”我试着引导:“这还是我们平时吃的美味的汉堡吗?”同学们都说不是,有的说这个汉堡里面全是腐烂发臭的尸体,恶心极了;有的说这个汉堡夹着的不是可口的肉饼,生菜沙拉,而是活生生的人……通过引导学生多灵活地观察、分析问题,就能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质量。

二、以文本为载体,挖掘并拓展运用创新资源

在语文教学创新中,应有它的个性,即教学中的创新应有一定的载体。离开了载体的创新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这个载体就是教材,就是语言文字训练,离开这个载体,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为创新而创新,就不能称为语文课。

(一)寻找创新的足迹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首先必须凭借课文,紧扣语言,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语文教材中的教材因素大量存在,且分布广泛,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例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中我请学生尝试说说第二次比赛后胜利者孙膑此时的神情,有个学生说:“他当时不会仰头大笑,孙膑是个擅长谋略的人,常年的用兵征战已经造就他沉稳的个性,他不会喜形于色的。”而问到田忌知道真相后的反应,也有学生这样回答:“田忌不会惭愧低头,以他豪爽的个性应该会哈哈大笑才对!”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回答源于文本,又重新解读了文本,着实精彩。 又如《司马光砸缸》一课,教学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引导学生认识救人既要有勇,又要有谋,进而从这一故事引申到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按定势思维方式救人,得想办法让人离开水,而司马光运用逆向思维方式,把缸砸破,让水离开人。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不断变换角度,深入研究教材,充分挖掘出创新的关节点,做到精心设计,重点突破,就能让学生的发散思维真正成为课堂教学中的创新能力。

(二)留下创新的笔墨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其目的任务最根本的就是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字、词、句、篇、听、说、读、写训练。在训练中进行创新教育在内容多元、形式多样、角度多变的书面练习设计中,创造性作业设计应占有一席之地,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过程中培育学生的悟性、灵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如教学《蝙蝠与雷达》一课,可以设计这样一组填空题:

1.人们从蝙蝠得到启示,发明了( ),用它来( )。

2.我知道( )的发明,用它来( ),是从( )得到启示的。

3.我觉得还可以从( )得到启示,来发明( ),用它来( )。

又如在教学《山里的孩子》一课,设计如下作业:

1.山里的孩子想象着,让果树__________,让鲜花_________,让小草__________让小溪______。他们还想_________,让大山里各种动物_______。

2.我们想象着,让_________,让_______,让_______,还想_______,让_______。

这样的训练,融语言、思维于一体,知识、能力于一炉,既是语言训练,科技性训练,更是想象力和创造力的训练。

三、引导学生放飞想象,激发学生创新精神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不言而喻,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必须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前提。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时,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世界,使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从而领会作品意境和精神,产生共鸣,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创设一个良好的特定情境,极易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教学中,可根据教材内容和情节,运用多种媒体,创设情景,激活学生的思维。要注意引导学生把阅读的思路和作者的文章创作思路统一起来,并根据文章内容认真地感知文章所再现出来的具体情境,形成“感知——理解——思考——领悟”这一思维过程,并把着力点放在创设画面、感知情境、体味意境上。如教学《一个小村庄的故事》一课,课文结尾意犹未尽,可让学生继续想象,启发引导学生:这个小山村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吗?会有?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针对这样的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思维也就活跃了,他们联系实际生活,联系上下文,说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同学说:“小村庄的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开始植树造林,这里会有很多的树林。”有的同学说:“小村庄的人们把没有用的家具工具拿到集市上卖掉换来需要种子,种在农田里,这里会有很多庄稼……”学生想象被激活,进入个体丰富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新知不断形成,思维异常活跃。

当然,教师还要多给学生一些自由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在语文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语文资源、探索、观察、思考,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既能使学生巩固学过的知识,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也能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总之,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造教育,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创新思维的培养渗透到教学的每个环节,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学习,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自身实践能力和创造才能。那么,学生的创新精神,一定能得到充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