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江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管委会,安徽 宿州 234000)
摘要:工业园区是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其中,有很多园区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利益,但也有一些园区在发展过程暴露出了很多问题,由此,我国工业园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历程,整体数量不断增加,工业园区的发展规模和效益都在持续增长,但是与此同时,很多地区工业园区的经济发展中也面临效益低下、产业同质化严重、招商引资不足等突出问题,这与工业园区的高质量发展目标之间还有一定差距。所以,需要积极探索园区转型升级路径,不断强化工业园区经济的示范带动作用。本文结合实践经验就工业园工商管理新形式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工业园区;工商管理;新模式
在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宏大蓝图中,工业园区作为企业集群的核心载体,不仅承载着促进产业集聚、优化资源配置的重任,而且是推动政府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引擎。工业园区通过融合市场机制与行政指导的双重优势,有效促进了产业升级转型,增强了对市场波动的适应能力,同时加速了工业化与城市化融合的进程,为构建一个结构布局更合理、产业特色显著、竞争实力强劲的经济生态系统奠定了坚实基础。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深刻变革,园区工商管理活动的创新与优化显得尤为迫切。
一、工业园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一)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实力
作为地方政府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工业园区不仅展示了政策优惠与财政扶持的吸引力,还深度挖掘区域内的资源潜力、经济优势与市场发展空间,为地方经济的蓬勃兴盛铺设了坚实的基石。通过一系列精准定位的优惠政策,工业园区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资注入,为区域经济的飞跃式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这一过程中,园区不仅促进了自身经济结构的优化与升级,还显著增强了与周边地区的经济互动与资金流通,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区域经济合作网络。园区的经济发展优势如同磁场一般,辐射到周边更广泛的地域,带动了这些地区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实现了经济活力的有效扩散。尤为重要的是,工业园区凭借其在财政、金融及管理政策上的独特优势,相比其他地区展现出更高的资源配置效率和更强的经济调控能力。这为工商管理新模式的应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园区能够在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持续提升区域经济发展实力,引领产业结构向更高附加值转型,为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体系奠定坚实基础[1]。
(二)促进区域经济结构转变
在新时代背景下,工业园区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先锋,正积极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引领区域经济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通过不断优化内部产业结构,强化产业间的关联度与扩散效应,工业园区不仅实现了自身的快速发展,还有效地促进了周边区域经济的协同共生与共同繁荣。这一过程依托于园区的动态竞争优势、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以及经济活动的连锁反应,推动生产要素在更广阔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加速了区域经济结构的转换与升级。作为国家经济改革的实验场,工业园区大胆探索,先行先试,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和模式,为全国范围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与样板。园区内实施的一系列创新经营模式与灵活高效的政府政策,成为周边乃至更广泛区域学习的对象,激励各地政府与企业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特色的发展策略,以创新驱动发展,追求经济的绿色、协调与可持续增长[2]。
二、工业园区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发展态势把握不足,支撑有限
当前,园区管理者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时,其发展趋势、规律及政策的研判工作往往显得不够准确、全面和深入,这种研判能力的缺失直接制约了园区发展战略的有效布局。园区发展侧重于外在规模扩张,却忽略了内在质量的提升,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导致“重外延轻内涵”的问题日益凸显。此外,园区在规划与建设过程中,未能妥善协调局部利益与整体战略、园区发展与产业链条之间的关系,这一缺陷阻碍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同发展潜力的释放。园区发展规划思路模糊,对策制定不够精确,发展重点不明确,这些问题共同构成了制约园区转型升级的瓶颈。管理模式上的粗放,依旧依赖传统路径,缺乏科学性与创新性,使得园区难以获得持续健康发展的有效支撑。
(二)体制不健全,机制不灵活
首要问题是法律主体地位不明确,即工业园区在现行法律体系中缺乏清晰、确切的地位界定,这直接导致其在行使职能、参与市场活动时缺乏坚实的法律基础,增加了管理与运营的不确定性。其次,园区相关行政许可活动因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而陷入困境,这种法律支撑的缺位不仅减损了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权威性,也对企业的入园、经营等活动造成了阻碍。再者,现行工业园区管理办法中关于管理机构的职责、权限等核心要素的规定模糊不清,给实际操作带来了困扰,降低了管理效率与透明度。权责利划分的模糊状态进一步加剧了管理难题,园区内部及与外部企业间的责任归属、权益分配不明确,管理边界模糊,不利于形成高效有序的运行机制。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规划布局,营商环境不理想
首先,规划布局的重要性在于它对工业园区长远发展的战略导向作用。一个优化的布局能够促进资源的有效整合,增强园区的核心竞争力,反之,规划布局的缺失或不合理将直接导致内部竞争无序,园区特色模糊,产业关联度下降,最终加剧产业同质化现象,限制园区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其次,营商环境作为吸引投资与促进创新的关键因素,其不佳状态会严重制约园区的整体表现。新时期下,园区工商管理若不能营造出一个公平、透明、高效的营商环境,将难以吸引并留住优质企业和人才,影响园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这包括但不限于政策执行的不力、扶持措施的不完善以及监管机制的滞后,这些都使得企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和障碍。
三、推动园区工商管理发展的实践对策
(一)做好园区整合工作,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经济园区
针对目前相关工业园区数量以及发展规模进行优化整合,是加速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对于现阶段园区内相关企业、产业等同构、同质化、重复建设、功能雷同等情况,需要在园区建设时就做好整体评价工作,对相应属地进行整合,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要基于园区原有的产业以及存量土地关系进行分析,做好全市工业园区的空间布局优化,做好减法工作,对于不合格园区进行清理,合并功能相近的园区。同时,做好加法,不断增加工业、农业、服务业、科技业等综合产业。还要做好乘法,针对园区内的技术和经验创新进行推广应用,加速构建更高水平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或自由贸易港,促进园区的要素不断积聚,发挥工业园区的经济支撑、辐射带动作用,在不断地优化和调整中,促进特色园区建设和发展。在园区的整合发展中,要鼓励以发展水平较高的园区为主体,将相邻的园区整合到一起,通过清理、整合、托管、撤销等操作,完善园区的统一政策及相关管理机制,实现园区内部规划和管理的统一。
(二)加速园区管理体制完善,不断减少管理层次和行政成本
在新时期园区工商管理新模式的应用中,加速园区管理体制的完善,核心在于不断提升管理效能,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次与行政成本,以促进园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要求首先加快改革园区管理机制的步伐,确保其能够灵活适应未来长远发展的需求。各级管理部门需强化责任意识,深化对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必要性的认识,坚定地推进各项改革措施,充分认识到园区作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的地位与作用。改革进程中,应聚焦于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同时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确保园区管理机制创新的系统性和前瞻性。通过创新企业培育机制,如提供定制化服务、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来促进企业成长,提升其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园区内企业规模。
(三)注重上下游运作,打造全产业链、高价值链
优化产业布局是这一模式的基石,通过科学规划,园区致力于形成由核心企业引领至产业基地的完整产业链条,每一环紧密相连,相互支撑,形成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此过程中,聚焦关键技术、零部件等核心要素的精准招商显得尤为重要,确保引入的企业能够填补产业链空白,强化整体竞争力。园区管理明确将目标企业定位为行业龙头或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大项目,通过锁定这些关键节点,找准转型升级的突破点,以此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同时,园区紧握产业链、供应链中的关键环节,通过高效资源配置与政策引导,加速产业集聚效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以大项目引进为契机,园区正逐步构建起独立自主、内外循环畅通的全产业链集聚区,不仅增强了自身的抗风险能力,也为区域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四、园区工商管理新模式的应用实践
(一)产业转移工业园
产业转移工业园设定了一套严格的环境标准作为筛选和评估供应商的基准,确保所有合作伙伴都遵循生态友好原则。这一体系着重构建了全面的供应商评估机制,涵盖了诸如生态报告、二级供应商的环境表现评估、污染物排放控制、禁止使用有害环境的设备以及ISO4001环保管理体系认证等多个维度的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园区能够准确评价供应商的清洁制造能力和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关注产品及其包装的生态设计,确保从原材料获取到产品废弃处理的全生命周期内,环境影响降至最低。评估过程中,园区采用调研问卷、实地考察等多种方式,详尽收集供应商的信息,进行细致分类与评估,进而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采购策略,优先合作那些在环保方面表现优异的供应商,对供应链进行优化,确保其环境可持续性[3-4]。
(二)某产业转移工业园区工商管理新模式的对策
1.合理的公开与实施生态目标
科学的管理始于清晰定义组织目标,因此园区需要及时明确地公布其生态目标与要求。这不仅有助于确保园区内企业及其供应商对生态管理有统一的认识,还能推动整个供应链向更加环保的方向发展。以康柏企业为例,它明确将生态表现列为选取供应商的关键指标之一,这体现了企业在生态管理方面的决心和行动力。为了确保供应商能够遵循企业的生态要求,园区还应将这些要求与自我评估调查一同传达给供应商,如沃尔沃企业所做的那样。
2.制定信息沟通与共享制度
为了建立稳固的战略合作关系,园区需构建包括供应商会议、现场考察等科学沟通渠道,吸纳市场、材料、科技、环境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交流,确保合作中的信息流通畅通无阻。同时,为了增大生态行为的透明性,供应链上的公司应主动提升各自在生态保护方面的行为透明度,这不仅有助于加强彼此间的合作与理解,还能共同推动园区的绿色发展。此外,园区还应建立信息与经验共享机制,制定详细的信息共享制度,创建绿色信息库和网上互动平台,为各企业提供一个便捷、高效的交流平台,促进合作中的信息与经验交流,共同推动园区的可持续发展。
3.科学的激励体制
科学的激励体制应体现成本分担与价值共创的原则,鼓励用户与供应商共同分担成本,共创价值。例如,通过环保产品的溢价和新技术的订单,共同分享市场收益和技术进步带来的价值。同时,激励体制应特别关注对优秀生态行为的奖励。对环保表现优异的供应商,园区应通过增加订单、价格优惠、媒体关注等方式给予表彰和奖励,树立环保标杆,激励更多供应商参与到绿色发展中来。
4.技能援助与培训
鉴于大型制造厂的供应商多由中小公司组成,这些公司在提升生态环境方面往往缺乏足够的资源和实力。因此,园区应提供有针对性的技能援助和培训,以支持中小供应商在生态环保领域的技术和经费需求。
5.合作开发和改进
随着供需关系从以商品为核心转向以服务为核心,供应商开始积极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从仅提供原材料转变为关注其商品对下游的生态影响,并积极与下游公司展开合作。产品的生态规划与环境改良成为生产商和供应商共同的责任,双方共同承担环保任务。在此过程中,供应商不仅提供原材料,还积极参与到下游公司的产品规划与工艺改造中,而下游公司也积极协助上游供应商优化其产品与包装,以实现更环保、更可持续的生产目标。
五、结语
在新时期园区工商管理新模式的应用中,见证了工业园区经济的加速发展,其对社会经济建设的贡献日益显著。为推动园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必须明确国情,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生态型供应商模式的引入,已成为构建绿色供应链的关键环节,并逐步向供应链的上下游延伸,为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展望未来,期待多级供应商之间的协作更加紧密,共同推动绿色供应链的发展,为园区的长期繁荣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何寿奎,薛琼琼,王俊宇.科技园区高质量发展评价、驱动机理及路径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03):
328-336.
[2]李庄,郑立国,杨健,等.高标准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助力湖南经济高质量健康有序发展[J].环境保护,2022,50(16):60-64.
[3]黄捷文.我市“双转移”考评获佳绩[N].韶关日报,2013-09-21(A01).
[4]刘洪.某:产业转移工业园总体规划通过评审[N].广东建设报,2008-08-05(A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