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放射治疗和化疗的区别

/ 1

肿瘤放射治疗和化疗的区别

李萌

成都市新津区人民医院   四川成都  611430

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疾病。随着人口结构变化与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遗传与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在我国的流行趋势愈发严峻,是增加家庭负担,导致居民死亡的高危因素。目前针对肿瘤,临床可提供手术与非手术,以及手术与药物综合治疗。放射治疗与化疗是治疗肿瘤的常用方法,二者均可杀死肿瘤细胞,但存在诸多区别。本文现为大家介绍肿瘤放射治疗和化疗的区别,旨在帮助大家更清晰地认知二者。

1 定义与治疗机制不同

放射治疗,临床简称放疗,以高能量射线(如X射线、伽马射线、质子束等)杀死或抑制癌细胞的增殖。放射治疗的治疗原理为通过破坏癌细胞的DNA结构,使其无法继续分裂和繁殖,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治疗目的。化疗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抗癌药物)来杀死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其治疗原理为通过干扰癌细胞的DNA复制、细胞分裂以及其他代谢过程,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散。在作用方式方面,放射治疗可将放射源直接植入或靠近肿瘤部位,通过局部照射来实现治疗目的。而化疗治疗则需要通过口服药物,或者以静脉输液的方式将药物直接注入体内,以此来达到治疗目的。

2 适应证不同

放射治疗适用于局部晚期癌症,包括头颈部肿瘤、肺癌、前列腺癌等。比如,头颈部恶性肿瘤占全身恶性肿瘤的30%左右,最常见的病理类型为鳞癌。由于头颈部控制着重要的生理功能,如视觉、听觉、嗅觉、发声与进食等,且分布有肌肉、骨骼、血管等组织,各器官部位交错,一旦出现肿瘤,难以通过手术切除,故放射治疗是目前头颈部肿瘤的首选治疗手段。放射治疗还适用于姑息治疗。比如骨转移引起的疼痛,提供放射治疗能够缓解局部症状。此外,放射治疗还多辅助手术治疗,比如乳腺癌与直肠癌等的术后治疗,用以进一步清除微小肿瘤细胞,提高根治效果。

化疗适用于全身治疗,多用于晚期或转移性癌症的临床治疗,比如肺癌、乳腺癌、淋巴瘤等。化疗辅助手术治疗是临床常见的肿瘤治疗方式,在手术前使用化疗药物来缩小肿瘤,能够缩小病灶切除范围,提高手术成功率,有效减轻组织切除损伤。术后结合化疗治疗,可进一步消灭残留的癌细胞,有效预防复发,提高患者的近期与远期生存率。此外,化疗同样可用于姑息治疗,在减轻疼痛与控制肿瘤生长等方面价值显著。总而言之,放射治疗和化疗的适应证有明显区别,对于局部肿瘤或者精密组织部位的肿瘤,更建议采取放射治疗。

3 作用方式区别

放射治疗多应用于局部患处,对放射治疗的靶区效果非常明显,能够有效杀死癌细胞,且对周围或其他部位的正常组织没有太大影响,这是其作为头颈部肿瘤首选治疗方案的原因所在。化疗药物经静脉注射,这是该疗法最常用的给药方式,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口服化疗药物可通过消化道吸收并进入血液循环,而局部给药可直接作用于特定部位。细胞膜上有特定的转运蛋白,可以帮助药物进入细胞。化疗药物可通过血液运输到达靶组织,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基于药物与胃肠道分布扩散途径,化疗药物在杀死肿瘤细胞的同时,无可避免地会对正常的细胞带来不良影响。

4 不良反应区别

由于癌细胞的生存能力比正常细胞更为强大,目前来看,无论是化疗还是放射治疗,在抑制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均会对人体的正常细胞带来伤害。但由于作用机制与给药途径的差异,放射治疗与化疗在给药后不良反应及药副作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放射治疗属于局部性治疗,故主要影响照射区域及其附近的组织和器官,比如放射胸部可能会导致心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比如炎症、胸闷等症状。放射治疗的短期不良反应包括红斑、瘙痒、口腔干燥、喉咙疼痛、吞咽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及免疫力降低等。长期不良反应则以慢性皮肤变化、器官功能障碍及神经系统病变等为主。化疗的毒副作用较放疗更为严重,这与化疗药物进入人体后,可同时杀死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密切相关。化疗的短期不良反应以恶心和呕吐、口腔溃疡、骨髓抑制、脱发及食欲减退等为主。长期不良反应则包括不孕不育、慢性神经病变、心脏病变及第二原发肿瘤风险等。

5 治疗周期区别

放射治疗与化疗的治疗周期存在一定区别。化疗的治疗周期可分为单次治疗、周期性治疗,且目前临床以周期性治疗最为常见。通常一个化疗周期为2~4周,但具体的治疗长度还需要根据使用的药物种类而定。化疗需要进行多个周期的治疗,总疗程为从几个月到一年不等,具体疗程取决于癌症类型、临床分期以及患者的化疗耐受情况等。放疗的治疗周期包括常规放疗、加速放疗、短期放疗,其中短期放疗适用于缓解症状的姑息性治疗。此外,化疗常以周期形式进行,放射治疗多以每天一次的形式进行,简而言之,前者强调周期,后期强调次数。

6 小结

综上,放射治疗与化疗均可有效治疗肿瘤,是目前治疗肿瘤的重要方法,但二者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适应证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了解放射治疗与化疗的区别,有助于增进对肿瘤治疗相关知识的了解程度,可帮助临床合理选择治疗方案,早日控制病情,提高预后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