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文化于心 深耕课堂于行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4
/ 2

厚植文化于心 深耕课堂于行

王炜明

晋江市内坑中心小学  福建泉州362200

目前,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如何将数学文化有效融入小学数学课堂”已成为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关注的焦点问题。在课程设计中,要深入挖掘教材,时刻把握传导思想性的“魂”,理清知识性的“理”,彰显文化性的“涵”。深入探索数学文化的育人价值,寻觅实现数学文化教育价值的有效途径,是数学文化融入数学课堂的重点。

一、深耕课堂把握价值引领方向

课堂是教育理念落实的平台,是教师和学生共长共进的有效渠道。深耕数学课堂,就是要求数学教师进一步探索课堂教学的专业深度和思维广度,深入研究教材,统一教材,把握教材设计意图,激活教学灵气和活力,延伸教学延伸和张力,让教材发挥其最大育人价值。小学时期正是思想认知和思维形成的最宝贵阶段。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数学文化,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开阔数学视野,帮助学生充分意识到数学课堂所具有的价值和魅力,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缜密的数学逻辑思维。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积极渗透数学文化,构建魅力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数学,认识数学,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成长。

二、挖掘资源,寻觅途径,指导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数学承载着思想和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强调要关注知识前沿与数学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研究数学文化的内涵,需要从文化的视角探索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关注数学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经历,学生不仅能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形成“核心能力”,而且受数学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影响,能够形成“必备品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主题活动为手段,以数学课堂为平台,挖掘数学中潜在的丰富文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实践活动,使数学学习更有情趣和意义,培养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创造文化的意识和能力,获得终身受惠的文化力量。               

三、探索策略,厚植文化,实现价值

(一)厚植数学文化,优化作业设计

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仅要落实到课堂教学里,还要贯穿在课后练习中。学生课堂上学习了相关的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史的内容,可以引导学生以手抄报、思维导图等形式记录下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优化习题设计,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真正实现减负增效、提高质量的目标。数学文化要从作业的宗旨、情境、内容、形式、任务、评价等多方面体现出来,这是在作业设计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必由之路。这样的数学文化教育更有助于学生数学运算、数学建模等数学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

杨老师设计了数学日记的课后作业,我们重点检测该作业是否能让学生明确测量对象,并根据对象的属性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选择单位、修改单位)已经估测数学书的厚度,在完成习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将数学应用于生活,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价值。

在此次晋江市小学数学主题研讨活动中,内坑中心小学杨老师在《铅笔有多长》一课中设计了《数学日记》,通过创设作业情境,改编习题,多方面考虑习题设计,主要是对学生估测物体厚度,选择合适单位表述物体长度,订正使用不当的单位等的综合考查,检测学生在该知识中量感培养的成效。

(二)挖掘数学思想,深化知识理解

数学作为科学能够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关键在于数学思想的发展,也是数学文化的传承。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发掘数学概念中的数学思想。如在“圆的周长”一课中,可以借助视频、微课动画等素材渗透极限思想。可以借助动画片演示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的发现,在欣赏动画过程中,学生们能够清楚的发现正多边形的边越多,就越像圆。接着我们可以继续动态演示“割圆术”,通过不断倍增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计算圆周率,得到圆周率近似值为3.14。借助动图,学生清晰的了解到圆周率的概念,较好的培养了极限思想。 

       

(三)文化融入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小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比较低。在学生思维启蒙时期开展数学教学,必然会对逻辑性较强的数学知识学习存在抵触心理,这不利于教学工作顺利展开,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存在一定的阻碍。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忽视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这不仅不利于学生提升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还可能产生负面影响。当前数学文化的渗透,丰富了教育内容,补充和扩宽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度,有利于他们更好地思考,对改变他们的学习态度和观念具有积极意义。杨老师设计“豆子成长记”的课后作业,引导学生在跨学科背景下用数学眼光观察事物,从解决问题出发提出学习任务。教师通过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培育豆子,观察豆子的生长,记录、分享和交流实践收获,提高他们的数学实践能力。

(四)搜集文化资源,拓宽学生视野

数学文化受教材版本、设计理念、应用需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可直接使用的资源数量不多。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引用相关的数学文化素材整合资源。这些资源可以制作成教科书或微型课程展示给学生,也可以通过插入图文和视频在教学中共享。例如,在“铅笔有多长”的课堂上,杨老师通过分享度量单位最初与人体、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有关,了解古代人用身体的哪个部位来测量,以人身体的哪个部分或哪个动作为依据。例如一个脚步的长度、一支手臂的长度、一支手掌长、一拃长等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用一拃长、一庹长、一步长、一步长等作为身体上的“小尺子”,帮助日常估测。这一教学过程渗透了测量发展史,认识长度单位分米、毫米等知识,让学生感受到测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逐渐建立长度观念。

同时,杨老师还分享视频《长度单位的由来》,从数学文化层面进行扩展,让学生了解测量的发展史,丰富教材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视频的呈现不仅让学生了解到长度单位的由来,也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文化底蕴深厚的资源为学生开辟了通古博今的道路,灿烂的文化润泽了学生的生命。观看微视频时,学生是专注、投入的、眼睛是闪亮的,印证了数学文化的强大魅力。

总之,在新课改的教学背景下,数学文化已经成为数学课程教学的重要资源之一,其具备的价值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挖掘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还要努力发挥教材的文化价值,培养学生文化素养。运用多样化的策略,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融入数学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欲望,增强学生的核心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和习惯。

【本文为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协同创新”(含帮扶项目)专项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文化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Fjxczx22-2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