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19
/ 2

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付康宁

廊坊爱德堡医院  河北廊坊  065000

[摘要]目的 分析介入护理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3.1~12院内64例脑血管病患者,均行介入治疗,经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介入护理,对比效果。结果 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率18.75%,两组相比(P<0.05);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相近,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P<0.05)。结论 脑血管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期间,配合介入护理可降低潜在并发症风险,同时缓解不良情绪。

[关键词] 介入护理;脑血管病;介入治疗

    脑血管病是造成脑功能障碍类疾病的统称,常见疾病类型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中老年人为高发群体[1]。此类疾病发生后可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如意识模糊或混乱、记忆力下降、言语障碍等,还可伴随肢体活动异常。疾病确诊后以介入治疗为主,虽然作为微创治疗技术其本身安全性较高,但依然存在一定并发症风险,加之患者生理功能的巨大改变,给予相应的护理配合至关重要。本研究中对院内64例脑血管病患者进行分组观察,旨在分析介入护理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3.1~12院内64例脑血管病患者,均行介入治疗,经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观察组,均32例。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52~73岁,平均(60.42±5.27)岁;脑出血15例,脑梗死17例。观察组:男19例,女13例;年龄51~72岁,平均(60.53±5.48)岁;脑出血14例,脑梗死18例。两组基线资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具有介入术指征;②知情同意研究。排除标准:①凝血障碍;②认知障碍。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护理,入院初步了解病情,做好分诊,急性发作或病情危重者立即配合急诊处置,介入治疗后观察及防控并发症,并给予必要的注意事项指导。

观察组:介入护理,如下:(1)术前护理:完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凝血、心功能等,术前1d备血与配血等;对患者进行手术一般流程与手术室环境等介绍,耐心解答疑问,纠正错误认知,减轻心理负担,针对明显焦虑或恐慌者,给予针对性情绪疏导。(2)术中护理配合:进入手术室后辅助患者正确体位到手术床,开始手术后全程监测体征与面部等变化,对异常表现及时回报,配合麻醉师与手术医师准确完成相应工作;介入术开始后桡动脉压下降,拔除鞘管时进行动脉穿刺点压迫,预防静脉回流,结合患者手指活动情况正确包扎。(3)术后护理:术后提醒患者卧床24h,取平卧位,提醒家属进行患者肢体按摩,尤其重视下肢肌肉按摩,并辅助其被动肢体活动;提供饮食建议,清淡易消化为基础原则,两餐之间食用水果补充营养物质,日饮水量1000ml左右,促进排尿,便于体内残留造影剂排出。

1.3观察指标

(1)观察并发症,如脑血管痉挛、穿刺部位出血、下肢静脉血栓;(2)以焦虑自评表(SAS)、抑郁自评表(SDS)评估不良情绪,分值高则不良情绪严重。

1.4统计学处理

以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并发症

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发生率18.75%,两组相比(P<0.05)。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对比(n,%)

组别

例数

脑血管痉挛

穿刺部位出血

下肢静脉血栓

总发生率

观察组

32

0(0.00)

0(0.00)

0(0.00)

0(0.00)

对照组

32

2(6.25)

2(6.25)

2(6.25)

6(18.75)

2

-

4.598

P

-

0.032

2.2不良情绪

干预前,两组SAS、SDS评分相近,干预后,观察组评分低(P<0.05)。见表2。

表2 两组不良情绪对比[(),分]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观察组

32

63.25±4.15

33.25±2.06*

52.35±3.18

30.42±2.17*

对照组

32

63.42±4.02

36.15±2.27*

52.43±3.02

33.15±2.27*

t

-

0.166

5.352

0.103

4.918

P

-

0.868

<0.001

0.918

<0.001

注:与组内干预前相比,*P<0.05

3 讨论

脑血管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多为老年人常见慢性病,因此,在近年来老龄化进程下此类疾病发生率也有明显升高[2]。介入术是目前临床针对脑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手段,疗效确切但术后可能引起并发症,从而影响康复质量,并增加患者痛苦。针对此问题,一般从临床护理方向加以防控,例如,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行为管理、治疗配合等护理服务,尤其本次所用介入护理更具有针对性。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无并发症发生,而对照组发生率为18.75%,说明介入护理具有辅助提高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患者安全性的作用。介入护理在围术期开展,依据介入治疗及患者实际需求制定相应护理计划,如介入术完成后拔除鞘管时风险较高,因此,加强在此阶段的护理配合,可预防穿刺点出血与脑血管痉挛等并发症。此外,治疗后依据介入治疗要求进行体位管理,促使其保持仰卧位休息,以防引起不适反应或影响疗效,在此过程指导家属进行家属肢体按摩与被动活动,可有效降低卧床相关性下肢静脉血栓

[3]

本研究还对比了患者不良情绪,其中观察组焦虑及抑郁评分改善显著,说明介入护理更有利于提高患者心理健康水平。原发病相关性症状、对介入治疗的担忧是不良情绪形成主要原因,介入护理中重视术前的针对性宣教及情绪疏导,加之术后防控并发症,可发挥缓解不良情绪的作用。

    综上所述,脑血管病患者行介入治疗期间,配合介入护理可降低潜在并发症风险,同时缓解不良情绪。

参考文献:

[1]梁艳,王晓娜.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分析——评《临床康复评定与治疗》[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22,39(5):565-565.

[2]李桂清.介入护理干预在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17):168-170.

[3]韦颖,叶夏兰.聚焦解决模式对脑血管畸形患者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后自我管理能力及希望水平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23,31(4):12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