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天水市清水县水务局 甘肃天水 741400)
【摘要】 清水县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为巩固脱贫成果、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是发展生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工程 。如水平梯田是彻底改变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脱贫减贫的有效工程,水土保持人工林、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经济林果是乡村产业兴旺的支柱,沟道治理能防止村庄沟岸崩塌,降低山洪、泥石流的危害程度等作用。同时还提出了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在山区脱贫减贫中存在的不足与建议。
【关键词】小流域治理 水土保持、乡村振兴 清水县
近年来,清水县水土保持工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落实“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山水林田路村统一规划,治山治水治污同时推进,统筹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流域水系整治,培育和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及旅游开发,强化部门协同,全面提升水土保持功能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目标,为促进县域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撑。
1.清水县基本情况
清水县位于甘肃省东南部,南连麦积区、西接秦安县、北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总面积2012km2,耕地面积620km2,辖15镇3乡、260个行政村、总人口32.4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9.88万人,2017年贫困人口2.75万人。区域内山多川少,沟壑纵横,资源匮乏,干旱多灾,农业基础条件十分脆弱。 截止2017年底,清水县共完成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294.4km2 ,其中新增梯田529.90km2,营造水保林461.7km2,栽植经济林66.3km2,种草138.8km2,生态修复97.7km2,谷坊1704座,沟头防护12处,配套田间道路756km,完成投资5.82亿元。
2水土保持工程在助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清水县水土保持措施水平梯田、配套田间道路、水保林、经果林、沟道治理工程具有不同的脱贫减贫作用。特别是实施的清洁小流域项目,围绕基础设施建设,在助推乡村旅游方面彰显了显著的活力。
2.1梯田建设是彻底改变山区农业生产条件,实现脱贫减贫的有效工程
通过多年调查材料分析,水平梯田建设是山区农村实现脱贫减贫的基础工程。
2.1.1 水平梯田提高了单位粮食产量和土地利用率
2006年前,清水县有耕地6.2万hm2,其中水平梯田2.61万hm2,坡耕地3.27万hm2,其它地类0.32万hm2。梯田占总耕地的42.1%,坡耕地占总耕地52.7%,水平梯田面积占总耕地比例比坡耕地占总耕地比例低10.6%。当遇到强降雨时,大多耕地表层是易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土壤养份损失严重,粮食产量始终徘徊在110kg/亩左右 ,人均口粮280kg/人,群众生活极度贫困,恩格尔系数多在0.7,时有发生山体滑坡等问题,严重制约着农村生产经济地快速发展。
2007年以来,清水县抢抓甘肃省实施500万亩梯田建设工程的难得机遇,提出“坚持不懈走以梯田建设、小流域综合治理为主,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路子不动摇”的决策部署。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兴修梯田5.299万hm2(其中2007年至2017期间共新修梯田2.03万hm2)达到占总耕地85.5%,剩余坡耕地5807hm2,占总耕地9.4%,实现了水平梯田面积占总耕地比例超过坡耕地占总耕地比例76.1%。农民人均梯田由1.6 亩/人增加到2.7亩/人,全县18个乡镇中有贾川、丰望、白驼、金集等乡镇实现了梯田化乡,48个村实现了梯田化村。同时全县的210hm2荒草地改造成水平梯田,种植农作物,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于2019年7月和2020年9月期间结合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和全国坡耕地试点项目,分别在永清镇雍陈村,张扬村,新城乡的李湾、方湾和白沙镇的汤浴,金集镇的连珠村调查了45个农户种植小麦情况,得到梯田比坡耕地平均亩产:第一年减少78.65kg,第二年减少47.75kg,第三年基本持平,增加15.09kg,第四年增产89.34kg,第四年后亩产基本稳定在290kg-350kg,按亩产增加 89kg计算产量,按十年新修梯田2.03万hm2计算,每年增产小麦2720.4万kg,粮食产量由2006年的280kg/人提高到370kg/人,解决15万人口粮。
2.1.2 梯田建设的配套道路使交通和农业机械化程度提高
梯田建设中,清水县梯田建设项目区共修建农村配套田间道路和生产道路756km。由于在兴修梯田过程中增加了配套生产道路,田块道路通畅率由过去的35%提高到86%,结合交通道路部门建设的“四好农村路”标准,行政村出口道路通畅率达到了100%,不仅解决了群众的通行问题,改善了乡村面貌,而且提高了耕地的机械化程度,由过去的农地耕翻、施用农家肥、肥料和农产品的搬运靠人挑畜驮,发展成现在使用旋耕机、农用三轮、拖拉机等机械设备,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成本,亩均耕作人均节约时间16h/(亩、人),户均节省劳力1-2人,节省的时间和劳力可外出务工增加家庭收入。由于大量使用农业机械,原来靠养殖驴、骡、马种地的农户比例由过去的80%降低到21%。相反使用机械的农户比例由过去的3%提高到61%,同时因道路通畅,旅游资源得到有效开发,为有力拉动全县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1.3 梯田建设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原地块地形有一定坡度的耕地经过坡改梯措施后,变成平坦微地形,为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节水灌溉提供了便利条件。目前清水县在永清、红堡、白沙、白驼等乡镇发展日光温室320座,主要种植大棚蔬菜,养殖蛋鸡温室 30座,养殖黄牛2000头。另外利用温室还种植蔬菜、瓜果和食用菌等大棚数量279座。年增加农业产值160万元,户均增加收入5000元。总之,梯田建设为推动清水县山区现代设施农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2.1.4提高了土地流转率,促进了“三变改革”的步伐
通过坡改梯措施,发展经果林与其它高效农业,吸引了123家农业合作社的入驻。主要从事种植业 ,养殖业、加工业等。如自2018年以来,清水县委按照农村“三变改革”战略,坚持将梯田建设与特色农业产业相结合,按3000元 /hm2的标准流转,共流转5800hm2 到合作社,由合作社积极培育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合作社发展优质干鲜果基地达5066.66hm2,其中核桃4733.33hm2(核桃基地分布在白沙镇西灵山2200 hm2、铁炉梁邓沟流域1300 hm2、王河林沟流域70hm2、草陇路两侧333.33hm2、白驼镇玉屏湾830hm2),苹果为主的鲜果333.33hm2(主要分布在金集、贾川2乡镇观沟流域)。这些干鲜果基地的建成和流转,合作社通过聘请专业人士管护和经营,其效益得以最大化发挥,带动了当地群众增收1600元/人的同时,还引领其他零散果园户向高质量管护、高效益发挥方向转变,逐步培育清水县产业建设,确保群众稳定脱贫减贫。
2.1.5梯田建设也促进了旱作农业的大力发展
清水县通过大力发展水平梯田,从低浅山种植的玉米,采用“梯田+地膜玉米”模式推广到高山,并且获得了高产。玉米作为清水县三大作物之首。比如2017年全县发展水平梯田+地膜玉米1.06万hm2,占全县地膜玉米面积的81.6%。全县春播作物地膜覆盖面积中,水平梯田地膜玉米占作物播种面积的 88.5%,占地膜玉米面积的81.6%,其中示范推广水平梯田地膜玉米双垄沟3334hm2,占水平梯田地膜玉米的31.5%;当年玉米产量达到8250 kg/ hm2,比露地增产3500 kg/ hm2,增加收入5600元/ hm2。除种植地膜玉米外还有地膜脱毒马铃薯533.33 hm2,梯田拱棚半夏种植666.67hm2等采用双垄沟种植,都在新修梯田地块,避免了陡坡地易发生径流冲蚀地膜、土壤、肥、水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的不利因素。
2.2水土保持人工林、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
2.2.1水土保持人工林:截止2017年底,全县共栽植乔木林、灌木林抗性强和适应性强的刺槐,油松、侧柏,沙棘等树种6875.55万株,面积461.7km2﹐采用鱼鳞坑﹑水平阶、反坡窄台梯田等整地,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调节了地表径流,减少径流量85.57m3,减少入黄泥沙6.48万t。因水保林定植在陡坎、滑坡、崩塌、岸边、荒草地上,对稳固乡村滑坡、崩塌、固定土壤、固沟保土具有显著的作用。近年来,清水县在多次强降雨下,并未发生1处滑坡崩塌造成村民伤亡的事故,从侧面折射出水土保持林对人居环境与各种生产用地的影响,对其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率、调节局部小气候、改善人居环境、生产条件都具有重要作用。
2.2.2 人工草:多年种植以紫花苜蓿,三叶草为主的人工草种草新增13880hm2,生长良好,每年产干草量4164万kg,饲养黄牛3803头,种植人工草可显著提高土壤入渗速率,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明显,其保水能力为47%,固土能力为65%。年均减少入黄泥沙43.1万t,减少径流量570.47m3。
2.2.3 提高了林草覆盖率:通过多年营造水保林、人工草后,按保存面积计算,县域内林草覆盖率提高到了28.86%。通过实施林草措施,固定碳548.32万元。固定氮633.29万元,新增林草植被改良土壤作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1181.6万元。随着区域林草覆盖面积增大,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促进了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将有利于形成人、动植物与自然协调发展并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2.3经济林果是县域乡村产业兴旺,脱贫减贫的支柱
多年来,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中,根据群众意愿与市场需求,共栽植了以核桃、苹果为主的经果林面积6630hm2,其中栽植核桃5066.67hm2,苹果面积1563.33hm2。在正常年景(非极端天气)下第四年进入盛果期,单位面积核桃干果产量3750kg/hm2,单位面积产值3.75万元/hm2,累计新植核桃产值估算19亿元。单位面积苹果产量2.25万kg/hm2,单位面积产值4.5万元/hm2,新植苹果估算产值2.98亿元,两项合计收入21.98亿元。
2.4沟道治理能防止村庄沟岸崩塌,降低山洪、泥石流的危害程度
经过多年沟道治理,共建设各类谷坊1704座,治理支毛沟沟188条,占全县支毛沟的71%,不同程度的固定了各治理支毛沟的沟床,改善了沟床刺槐、旱柳等植物生长条件与治理沟道区域内的农、林业生产条件;谷坊不仅对沟道产生的泥沙进行了分段拦蓄,阻挡了山洪、泥石流的危害,而且从根本上减轻和防治了沟道纵坡、沟床下切、沟道侵蚀基准面、沟岸崩塌等对86个村庄造成的危害。
2.5清洁小流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深化与发展,对保护涵养水源、建设宜居宜和美丽乡村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新建的清水县温泉沟生态清洁小流域,通过水系工程建设、山顶步道亭阁以及产业园建设,实现了“千层石树遥行路,一带山田放水声”景象,吸引了周边县区及地州市的观光旅游人士,旅游人数较项目实施前增加了三倍之多,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3 水土保持措施存在的不足
3.1水保措施生态效益和见效快,经济效益见效慢,影响农户收入
水土保持生态效益当年完成当年见效,如梯田、水保林、经果林措施落实后,立即能减少泥沙和径流,调节小气候等,但发挥经济效益周期长,效益产生前会影响群众收益。
3.2部门协作配合少,没有形成合力
主要表现在水利水保、国土、农发、发改、扶贫、林业等部门实施的项目与水土保持相关内容,各自为营,没有统一规划,投资标准不一。
3.3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群众需求有一定差距
因为一是水土保持措施大多为公益、事业性强的项目,与群众生产密切相关配套措施较少,群众获得感低;二是各类措施实施以控制水土流失为目的,短期内无法满足群众对生产生活条件脱贫的迫切需求。三是因项目采取招投标制,施工单位有固定专业人员,广大群众,特别是贫困人口无法直接参与项目的实施,无法从项目中获得直接工资性收入。
在开展“精准扶贫”、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建议清水县树立一盘棋思想,统一规划,调动各相关部门各施其职,建立稳定长效的脱贫减贫机制。如把水利、发改、财政、国土、林业、交通、扶贫等部门的集雨节灌、口粮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果树建园、造林绿化、测土配肥、舍饲养殖、整村推进、通达通畅工程等项目进行整合,配套落地到贫困山区。随着水土保持小流域向美丽乡村建设、清洁小流域方向转变,布设措施灵活多样,在项目设计方面多深入村社和农户进行调查,了解群众意愿,结合产业开发,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与其它部门项目的衔接,不断为乡村脱贫减贫、落实好“两不愁、三保障”政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贡献出水保人的智慧。
参考文献:赵建明《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理论的水土保持综合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