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 陕西省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035
摘要: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社会,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社区的积极参与。社区居民作为文化遗产的传承者和实践者,其参与能够有效增强保护效果,实现文化传承的共建共享。本文将探讨社区参与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性及其作用。
关键词:文化遗产保护;社区参与;共建共享;文化传承;模式
一、社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角色
社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扮演着多样而重要的角色,从文化遗产的调查与记录到保护项目的实施与监督,社区居民通过其独特文化资源和组织形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贡献了不可替代的力量。
1.文化遗产调查与记录
社区居民因其对当地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深厚情感,成为了文化遗产调查与记录的重要参与者。社区居民不仅能够提供潜在的文化遗产信息,还能提供这些文化遗产背后的故事、价值和意义,这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以中国某少数民族聚居地为例,在当地社区居民的帮助下,文化部门能够全面、准确地收集到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详细资料。社区居民不仅提供了直接的文献资料,还分享了口耳相传的故事,这些故事往往包含了该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背景和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些资料对于后续的保护工作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2.保护项目的实施
社区居民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实施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居民对当地环境、文化背景的了解,使得他们可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指导。例如,在某历史街区的修复项目中,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了修复方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利于保持街区原始风貌的建议,这些建议在实际操作中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
社区居民还通过参与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获得了更多的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以中国某传统村落为例,当地社区居民积极参与了村落修复项目,通过参与修复工作,不仅对村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增强了与村落的情感联系,提高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
二、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模式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模式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这种模式强调的是社区内部的紧密合作,通过分工与合作,调动社区内部的资源和活力,让文化遗产保护成为社区成员广泛参与的活动。这种模式不仅能够增强社区成员的文化认同感,还能够促进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
1.分工与合作的机制
在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模式中,分工与合作是一种关键机制。社区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和兴趣,参与到不同的文化遗产保护活动中来。例如,一些成员可能擅长手工技艺,可以负责修复和传承传统手工艺;另一些成员可能擅长组织活动,可以负责策划和执行各种文化传承活动。通过这样的分工,可以让每个人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角色,从而提高参与的积极性和效果。
以中国某传统村落为例,社区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成功地保护并传承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一过程中,一些社区成员负责记录和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料,包括口述故事、传统技艺的制作流程等;另一些社区成员则负责组织和策划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表演等。这种分工合作的模式不仅提高了文化遗产保护的效率,还增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联系和团结。
2.社区资源的调动与利用
在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模式中,调动和利用社区资源是一个重要方面。社区内部拥有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文化资源和物质资源等。通过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以某传统村落为例,在社区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成功地保护并传承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社区成员不仅利用自身的特长和知识,还调动了社区内的各种资源。例如,社区内的老手艺人提供了宝贵的技艺传承,社区内的学校开设了系列课程,吸引了年轻一代的学习兴趣。同时,社区还利用了一些物质资源,如社区内的传统建筑、工艺工具等,为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物质基础。
3.文化认同感的增强
在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是另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广泛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社区成员不仅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记忆和认同感。
例如,在某传统村落,社区成员通过组织和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祝、民间艺术表演等,不仅吸引了大量游客,还促进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通过这些活动,社区成员不仅对当地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还增强了彼此之间的联系,形成了共同的文化认同感。这种文化认同感不仅增强了社区成员之间的凝聚力,还提高了社区成员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和效果。
三、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挑战与策略
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社区参与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机制,能够增强文化传承的活力与效果。然而,社区参与在实际操作中面临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往往阻碍了社区居民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有效行动。本节将深入分析这些挑战,并探讨相应的策略,以促进更加积极和持久的社区参与。
1.资金匮乏与资源限制
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常常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许多社区,尤其是偏远地区,由于经济条件有限,难以承担文化遗产保护所需的费用,这直接影响了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例如,修复一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但社区居民往往无力承担如此高昂的费用,导致保护工作难以推进。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建立政府与社区的合作机制,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为社区居民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此外,还可以利用社区资源,如社区内的传统建筑、工艺工具等,通过共享和利用这些资源,降低保护成本,提高保护效率。
2.专业技能不足与知识欠缺
社区居民在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时,常常面临专业技能不足的问题。许多社区居民虽然对当地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但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和知识,这使得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有效地参与保护工作。例如,在修复传统手工艺时,社区居民可能缺乏必要的技艺训练,导致保护效果不佳。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加强对社区居民的培训和支持,提高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能力。可以通过组织培训课程、举办讲座和工作坊等形式,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技能和知识培训。例如,在某少数民族聚居地的保护项目中,文化部门组织了多次培训课程,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修复传统手工艺的技能培训,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加有效地参与保护工作。通过这些培训,社区居民不仅提高了自身的专业技能,还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归属感。
3.利益冲突与公平性问题
社区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常常面临利益冲突和公平性问题。在一些情况下,社区居民在参与保护项目时,可能会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导致内部矛盾。例如,在某历史街区的保护项目中,一些社区居民可能因为利益分配问题而抵制保护工作,导致保护项目的进展受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社区参与机制,确保社区居民能够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可以通过建立利益共享机制,确保社区居民在参与保护项目时能够获得合理的利益分配,从而减少内部矛盾。此外,还可以通过公开透明的决策过程,确保社区居民能够充分参与保护项目的决策,从而提高保护项目的透明度和公正性。
结束语
社区参与是文化遗产保护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通过社区的积极参与,不仅可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效果,更能激发当地居民的文化自豪感和归属感。共建共享的文化传承模式,是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推动社区参与机制的发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文化遗产保护中来,共同守护我们的文化记忆。
参考文献
[1]姜天骄.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N]. 经济日报, 2024-07-17 (009).
[2]曹娜. 保护焕活文化遗产 传承赓续历史文脉[N]. 汉中日报, 2024-07-16 (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