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摘要】目的:探究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录2022.7——2023.7期间于我院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合计收录样本量为61例,将其应用摸球法进行分组并开展不同临床护理手段,比较组间护理效果差异。纳入对照组、观察组样本量分别为30例、31例,所对应的护理方案为常规护理、适时护理推送模式。结果:护理前组间情绪状态未见明显差异,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以观察组更低,P<0.05。由患者就本次护理服务是否满意进行评价,观察组96.77%高于对照组80.00%,P<0.05。结论: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应用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对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护理满意度的价值显著。
【关键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适时护理推送模式;负性情绪;满意度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系统疾病和某些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通过采集患者自身的造血干细胞,经过必要的处理和冷冻保存后,在患者接受高剂量化疗或放疗后再回输体内,以重建正常的造血和免疫功能。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护理需求是多方面的,涵盖了从移植前到移植后期的全过程,除生理需求之外,心理护理需求也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表明,适时护理推送模式能够通过系统化的护理干预,确保患者在整个移植过程中得到及时、有效的支持,帮助患者了解移植的各个阶段,准备心理和生理上的应对措施,从而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1]。为此,研究收录61例患者,探究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应用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对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护理满意度的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61例2022.7——2023.7期间所收录的接受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作分组处理,分组方式为摸球法,将其分为30例对照组和31例观察组后,通过实施不同护理方案展开此次对比分析研究。前者样本性别组成结构为17例男性和13例女性;年龄区间介于22-61岁,求取平均值(41.70±8.57)岁;后者样本性别组成结构为17例男性和14例女性;年龄区间介于25-59岁,求取平均值(42.25±7.33)岁;两组基线资料均衡,P>0.05。
1.2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根据院内规定定时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于上午9:00给予患者开展常规治疗,并定时给予巡视护理,进行基础性的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
观察组实施适时护理推送模式,(1)推送模式设计:护理推送的内容包括患者教育、药物提醒、症状监测、营养指导以及心理支持等方面,推送的频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移植阶段进行调整,一般于上午9:00-11:00,下午16:00-17:00,晚上19:00-21:00期间进行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此时患者处于欣快状态,接受度更高。(2)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移动应用和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实现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方便护理团队能够及时了解患者的最新状况,并据此调整护理计划,并定期评估护理效果,不断优化护理方案。(3)团队协作:由医生、护士、营养师和心理咨询师等成员成立本次护理团队,确保推送内容的准确性和适宜性,要求团队成员之间定期沟通,分享患者信息,共同制定和调整护理计划,确保患者在整个移植过程中得到全面而连贯的护理支持。
1.3观察指标
以焦虑、抑郁(SAS、SDS)自评量表评价两组负面情绪,分值与负面情绪严重程度成正比。
由患者出院前,就我院本次护理服务是否满意进行评价,根据家属自由意愿在非常、基本以及不满意对应框进行打“√”。
1.4统计学方法
研究所需数据计算借助SPSS22.0软件,情绪状态为计量资料,以(±s)描述,t值检验;满意度为计数资料,以频数及构成比描述,x²检验。计算结果判定:P<0.05为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的情绪状态
护理前组间情绪状态未见明显差异,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以观察组更低,P<0.05。详见表1
表 1两组护理前后患者的情绪状态对比(±s)
组别 | 例数 | SAS评分 | SDS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对照组 | 30 | 53.72±7.04 | 43.37±5.46 | 52.85±6.34 | 48.46±5.62 |
观察组 | 31 | 54.18±6.77 | 37.75±6.18 | 53.07±5.41 | 43.75±5.87 |
t | -- | 0.2602 | 3.7593 | 0.1460 | 3.1992 |
P | -- | 0.7957 | 0.0004 | 0.8845 | 0.0022 |
2.2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
由患者就本次护理服务是否满意进行评价,观察组96.77%高于对照组80.00%,P<0.05。详见表2
表 2两组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基本满意 | 不满意 | 满意度 |
对照组 | 30 | 14(46.67%) | 10(33.33%) | 6(20.00%) | 24(80.00%) |
观察组 | 31 | 21(67.74%) | 9(29.03%) | 1(3.23%) | 30(96.77%) |
x² | -- | -- | -- | -- | 4.2228 |
P | -- | -- | -- | -- | 0.0399 |
3、讨论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为某些血液疾病和恶性肿瘤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希望,然而,这一过程不仅复杂且风险高,因此患者的护理需求极为特殊和关键[2]。适时护理推送模式,作为一种创新的护理方法,旨在通过精准的时间管理和个性化的护理计划,为患者提供及时且有效的支持,核心在于识别和响应患者在不同移植阶段的具体需求,从而提高治疗的整体效果和患者的生存质量[3]。
本次研究各项数据比较结果显示,护理前组间情绪状态未见明显差异,护理后SAS、SDS评分均以观察组更低,P<0.05。由患者就本次护理服务是否满意进行评价,观察组96.77%高于对照组80.00%,P<0.05。
综上所述,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应用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对于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护理满意度的价值显著。
参考文献:
[1]龚声珠,冯秋妹,黄育玲,等.适时护理推送模式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9):48-50.
[2]庞文利,李海燕.护理干预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术前焦虑的影响[J].中外医疗,2022,41(14):181-185.
[3]林秀珍,王美丹,李双伊,等.多学科合作延续护理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心理和生活状态的影响及与疗效的相关性[J].海军医学杂志,2023,44(12):1306-1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