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随州市妇幼保健院 441300)
摘要:目的:详细分析双重身份识别在提升住院患者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成效。方法:在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抽取200名作为实验组,并进行双重身份识别;同时回顾性分析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期间住院的200个病例作为参考组,采用传统的身份识别方法。实验组通过患者住院号和姓名进行双重核对,参考组则通过姓名和床号进行识别。结果:实验组中出现身份识别错误1例,发生率为0.5%;参考组中出现身份识别错误5例,发生率为4%。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实施双重身份识别,可以显著提高患者身份确认的精确度,从而减少因身份混淆引起的医疗错误,这一方法在医疗安全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双重身份识别;住院患者;护理安全管理;医疗事故
引言
确保医疗安全,身份验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步骤。医护人员在执行任何治疗程序之前,必须先验证患者的身份,从而保障治疗的精确性和安全性[1]。传统的患者身份确认通常基于姓名识别,然而,由于同名现象普遍存在,这种方法可能会增加医疗错误的风险。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双重身份识别应运而生。双重身份识别要求医疗工作者在实施治疗前,使用患者的姓名和病历编号进行双重验证,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治疗对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在我院最近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在2023年7月至12月期间,从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中随机挑选了200名,实施了双重身份识别,并将其效果与先前使用的常规身份确认方法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两个时间段的患者作为实验组和参考组。实验组:包括2023年7月至12月期间,从我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患者群体中随机挑选的200名患者。参考组:2023年1月至2023年6月我院救治的住院患者中随机抽选的200例。在实验组中,共有男性患者114名和女性患者86名,年龄从19岁至86岁不等,平均年龄为52.5岁,标准差为3.2岁。对照组则包括男性患者118名和女性患者82名,年龄跨度为20至82岁,平均年龄为51.1岁,标准差为2.9岁。对比两组的基本信息后,我们发现在性别构成、年龄分布和疾病种类上,两组间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因此两组患者存在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了两种身份识别方法,分别应用于参考组和实验组。
参考组采用传统的患者身份确认方式,主要依据患者的姓名和床位编号进行身份核对。
在实验组中,我们采用了基于住院号的双重身份识别。每位患者入院时会收到一个信息腕带,该腕带包含了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这些腕带采用了一次性、无害、抗过敏的医用级软塑料材料,设计目的是为了维护患者皮肤的健康,同时避免因汗水或活动导致的信息模糊。腕带使用扣环固定,以降低其被移除或遗失的可能性[2]。医护人员在执行任何治疗之前,医护人员会先询问患者的姓名,并将其与病历记录进行核实。在实验组中,医护人员除了询问患者姓名外,还需额外确认腕带上的信息与治疗单据相符[3]。护理人员负责调整腕带的紧度,确保其既不会过紧也不会过松。如果患者需要移除腕带,护理人员将协助操作,并记录下腕带的更换情况,同时确保所有信息在新腕带上准确无误地重新书写。
1.3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的数据分析采用了SPSS 20.0软件包进行。计量数资料以百分率(%)的形式进行表示,t检测用于比较两组之间的均值差异,x2检验用于比较两组之间的分类变量差异。在统计学分析中,设定P<0.05作为显著性水平,即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对两组患者的身份证识错误率进行比较研究后,我们获得了以下数据:实验组,实施双重身份识别策略,发现1例错误,错误率为0.5%。对照组,使用传统身份识别方法,错误5例,错误率为4%(P<0.05),表明双重身份识别方法在减少身份识别错误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详细资料可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身份识别事故数量及发生率
组别 | 例数(n) | 身份识别事故数量(n) | 事故发生率(%) | |
实验组 | 200 | 1 | 0.5% | |
参考组 | 200 | 5 | 4% | |
x2 | 6.758 | |||
P | <0.05 | |||
3 讨论
改善医患关系是当前众多医疗机构需要优先处理的关键议题。这个问题通常与医疗操作中的疏忽或失误有关,护理环节的错误尤为突出。身份信息错误或混淆是导致护理差错事故的典型原因之一,这种错误可能导致患者接受错误的治疗或检查,从而对其健康造成严重影响[4]。尽管部分医院已实施了患者身份验证程序,但在执行过程中,住院号往往未被用作核心识别标准[5]。这种做法可能会削弱身份验证的准确性,从而增加护理差错事故的风险。在本项研究中,我们对两组患者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实施双重身份识别的实验组在身份证识错误率上显著低于采用传统方法的对照组(P<0.05)。这一差异非常明显,表明双重身份识别在减少身份识别错误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双重身份识别作为一种有效的患者身份识别方法,能够显著提高患者身份的准确性。通过减少身份识别错误,双重身份识别有效降低了因身份识别问题造成的医疗事故风险。因此,我们认为双重身份识别值得在更广泛的医疗场景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玉香,张可,林文琴.改良式手腕带在住院婴幼儿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乡村医药,2024,31(16):53-54.DOI:10.19542/j.cnki.1006-5180.2311-329.
[2]孙宏梅,韩晶,乔红伟,等.腕带在大型医院功能检查区身份识别中的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3,37(12):185-188.
[3]侯梦楠,莫晓微,刘赞,等.品管圈在提高患者身份识别符合率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23,13(06):102-106.
[4]刘权锋,付浩,周莉莉.多种身份标识在患者就医服务中的融合应用[J].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23,20(04):646-651.
[5]刘坤,张雨晨,刘争,等.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身份识别用药错误预防中的应用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23,38(06):549-553.DOI:10.16821/j.cnki.hsjx.2023.0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