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区茌山学校 252100
《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总目标”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逐步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简称'三会')。”由此可见,数学语言表达与数学思维的培养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并能在解决问题中有理有据地说出数学道理,促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更深刻,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下面,我将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就如何通过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谈几点思考。
一、言之有理,让思维更加深刻
算理是计算的依据,是算法的基础,算法是运算的准则。学生必须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方可灵活合理计算。然而,即便学生会算,也不一定会讲,讲理未必都能抓住本质与核心,条理清楚,有理有据。因此,在计算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强说理训练,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例如,三年级下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几百几十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一课,在新授课时,我发现学生对于计算方法都能熟练掌握,但是让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算时存在一定的困难。比如64÷2=?这道题全班学生基本上都能快速口算出结果32,为什么3写在个位,2写在十位上呢?于是我在教学中采用以下的方式让学生“说理”。出示86÷2=?,860÷2=?86里面有8个十和6个一,其中,将8个十除以2得到4个十,将6个一除以2得到3个一,最终将4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就是43。接着通过两个习题,巩固说理过程。而在探究860÷2时让学生根据知识迁移说算理。学生在教师的逐步引导、同桌交流中感悟计算的思维过程,完整的叙述口算过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会解题,又会说算理,知识学得透,记得牢,深入思考更加全面,这样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更深入,表达更有条理,有效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二、言之有序,让思维更有逻辑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因此,能用简单的数学语言有层次地表达思考问题的过程与结果,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至关重要。
例如,我在执教三年级下册“用连乘连除法解决实际问题”这节课时,发现学生会列式计算,但不会说每一步求得是什么算式,于是,练习课我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课件出示几道题目,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同桌交流各自的想法,最后展示汇报:
运动会开幕式上,160人组成了2个花束队。每个花束队排4列,平均每列有多少人?
生1:算式是:160÷2÷4,首先,从条件想起,根据160名同学组成了2个花束队,可以算出每个花束队有多少人?160÷2=80(人)因为是把160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然后在根据每个花束队有80人,排4列,可以算出平均每列有多少人?80÷4=20(人),因为是把80平均分成4份,求其中一份是多少,所以用除法。综合算式是160÷2÷4。
生2:算式是160÷(2×4),首先,可以根据2个花束队,每个花束队排4列,可以算出一共有几列?2×4=8(列),因为是求2个4是多少,所以用乘法。然后,根据一共160人,分成8列,可以算出平均每列有多少人?160÷8=20(人),因为是平均分问题,所以用除法。综合算式是160÷(2×4)。
在汇报的过程中,学生们表现出色,他们的观点独特,言辞精辟,我和学生及时给予评价,演绎了一堂精彩的数学课。
陆游曾言:“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学生留出一点时间和空间,鼓励每位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加强其主体意识,绝知此事,需要“躬行”。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有理有据的说出思考过程,在交流中,展现个性化的数学思维,应用多样化的解决问题策略,让思维更富有逻辑,表达更有力量。
三、言之有物,让思维更加具象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需要从具体形象思维转变为抽象逻辑思维。这种转变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语言表达来实现。因此,应注重学生操作,鼓励他们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再用数学语言表述演示过程,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例如:在执教“圆的周长”这节课时,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在课堂中,我指导学生亲自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在度量圆的周长时,他们使用直尺,对着硬币或者是用硬纸板剪成的圆片,水平垂直测量都不准确。由于之前学的几何图形,都是由直线组成的,只需借助直尺便可测量;而圆是由一条封闭的曲线围成的,传统的测量方法不再适用,这就需要老师提出“化曲为直”的思想来解决测量问题。经过老师的点拨,学生采用多种方式测算圆的周长。有的同学将圆滚一周于直尺上,记录滚动距离;有的同学绕圆缠细线,展开量其长。而圆的直径用直尺很容易量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记录下自行测量的数据,计算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这样在数学学习中有物可言,在交流碰撞中学会多角度思考、深度思考,实现了思维的进阶。
四、言之有度,让思维更加全面
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数学的表达有时也需要层层递进、逐步深入。有的数学问题需要回答的内容比较多,学生不能一下把自己的发现全部说完整,会有遗漏或者表达杂乱的情况。教师要帮助学生抓住关键信息,提炼出问题的本质与核心,并结合列提纲、列关键字、分类等方法进行表达,拓宽表达的厚度,让思维更加全面。
例如,在执教“圆的面积”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比较拼成的长方形和圆,提出问题:“你有什么发现?”由于拼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联系比较多,零散的发现显得杂乱无章,此时可以列出提纲:(1)什么变了,什么没变;(2)变了和不变的原因是什么;(3)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对应关系;(4)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也可以列出关键词:(1)变与不变;(2)对应关系;(3)面积计算公式。通过列提纲或列关键词能将原本杂乱的观点一一呈现,使得拼成的长方形和圆之间的联系完整地呈现出来。这样的表达让原本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原本凌乱的知识变得有序,使得表达更有厚度。因此,在遇到问题时,先从整体上理清结构,再结合具体问题描述细节,这样拓宽表达的厚度,就会使思维更加完整全面。
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把知识“讲出来”——言之有理、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度,才能更好地促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变得更加深刻、具象、全面、有逻辑,才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助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