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住院日患者统计分析与改进对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9
/ 2

医疗住院日患者统计分析与改进对策

曹勇 

苏州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    江苏省苏州市   215000

摘要:本研究旨在分析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患者的住院日分布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通过对2020年至2024年间的5000名住院患者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住院日主要受患者年龄、疾病类型和科室分布的影响。老年患者及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住院日显著较长,肿瘤科与心内科住院日也相对较长。基于此,本文提出了提高诊疗效率、引入出院后护理与随访机制、加强医院与社区合作等改进对策,以优化住院日管理,提升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患者住院日;统计分析;改进措施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某三级甲等医院,收集了该医院2020年至2024年期间的住院患者数据。具体筛选标准包括年龄在18岁以上的成年患者,排除了急诊入院、精神科住院以及出院时转往其他医疗机构的患者。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医院内部的住院患者数据库,二是通过对医护人员的问卷调查获取的相关信息。

医院数据库为本次研究提供了过去五年间的住院数据,涵盖了患者的基本信息、疾病诊断、治疗方案以及出院日期等详细记录。这些数据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真实性,能够反映不同科室住院日的实际情况。通过数据库数据的分析,可以识别出影响住院日长短的关键因素。问卷调查则集中于医护人员的临床观察和对住院日管理的主观反馈。问卷内容涵盖了医护人员对当前住院日管理的看法、工作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对住院日优化的建议。问卷调查的目的是通过收集临床一线工作人员的意见,补充数据库分析中的定量数据,以期从实际操作层面找到进一步改善住院日管理的具体措施。

数据分析方法上,主要采用回归分析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回归分析用于探索住院日与多种变量(如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治疗方案等)之间的关系,旨在确定哪些因素对住院日的长短有显著影响[1]。方差分析则用于比较不同科室、不同疾病类型的住院日差异,从中找出住院日过长或过短的主要原因。通过这些统计方法的综合运用,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理解住院日的影响因素,并为后续提出的改进对策提供数据支持。

2 数据分析

2.1 患者住院日的总体分布

通过对该医院2020年至2024年期间的住院患者数据进行分析,共选取了5000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住院日的总体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数据表明,住院日数相对集中在8至15天之间,少数患者住院日超过30天。

表1 患者住院日的总体分布情况

统计指标

数值

平均住院日

12.5 天

中位数

10 天

最短住院日

2 天

最长住院日

45 天

标准差

7.2 天

从总体分布来看,大部分患者的住院日集中在中短期,超过20天的患者占比仅为12%。对于住院日超过30天的患者,多为重症或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特殊病例。数据分布呈现出左偏现象,表明住院日数较短的患者居多。

2.2 影响住院日长短的主要因素分析

住院日的长短受多种因素影响,通过回归分析发现患者的年龄、疾病类型、性别等与住院日存在显著关联。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患者住院日长短与主要变量的关联

变量

平均住院日

中位数

影响强度(标准化系数)

年龄(60岁以上)

15.3 天

14 天

0.42

疾病类型(心血管)

20.1 天

18 天

0.53

性别(女性)

12.1 天

10 天

0.15

根据分析结果,性别对住院日的影响相对较小,女性住院日略短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患者更多选择非侵入性治疗方式有关。年龄和疾病类型是最具显著性的影响因素。

2.3 不同科室住院日的差异性分析

通过对不同科室的住院日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各科室之间的住院日差异显著。具体数据如表3所示。

表3 不同科室的住院日分布情况

科室

平均住院日

中位数

标准差

心内科

18.2 天

16 天

5.8 天

肿瘤科

21.5 天

19 天

6.4 天

神经外科

17.8 天

16 天

5.9 天

普通外科

9.8 天

8 天

3.2 天

普通内科

10.3 天

9 天

4.1 天

不同科室住院日的差异反映了科室治疗方式和患者病情的复杂程度。通过分析发现,重症监护和需要长时间观察的科室住院日较长,而康复较快的科室住院日相对较短。

3 住院日管理的改进对策

3.1 提高诊疗效率的措施

提高诊疗效率是缩短住院日的关键措施之一。医疗过程中的诊疗流程需要优化,通过简化流程、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延误,能够有效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比如,可以通过加强住院前检查的提前安排,使患者在入院时具备更为详尽的诊断信息,从而避免入院后重复检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完善有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沟通效率,确保各个环节的无缝衔接。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实现医嘱的实时更新和共享,减少治疗方案调整的滞后,能够明显加快诊疗决策过程[2]。与此同时,合理安排手术时间,减少手术排队等候的时间,有助于加快术后患者的恢复和出院。对于急诊患者,建立快速响应机制,减少住院前的等待时间,也有助于提升整体住院效率。

3.2

引入出院后护理与随访机制

在出院后为患者提供持续的护理与随访,是缩短住院日的有效策略之一。很多患者在出院时仍需要进一步的康复和治疗,如果能够在出院后通过社区医疗、家庭护理等方式进行持续管理,患者就不必在住院期间完成所有的康复治疗。出院后护理可以帮助患者在家中继续恢复,医院可以通过电话、视频等方式定期随访,了解患者康复情况,必要时提供进一步的指导。这一机制不仅能减轻医院的住院压力,也有助于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更好地恢复。出院后护理计划的实施还可以减少患者复发住院的几率。通过加强随访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患者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加以干预,避免因病情反复导致的二次入院。

3.3 加强医院与社区的合作

医院与社区的紧密合作可以有效提高住院资源的利用率。医院可以通过建立分级诊疗机制,将一些不需要长期住院的患者转移至社区医疗机构继续康复治疗,缓解医院床位压力。社区医疗机构可以承担康复护理、慢性病管理等任务,减轻医院的负担,使医院能够集中资源处理急性病和复杂病例。社区医疗的介入还可以提高患者的治疗连续性。通过与社区医生的合作,患者可以在出院后迅速得到后续的医疗服务,不必在病情有所改善后仍占用医院资源。这种合作模式不仅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效率,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医疗体系的协调发展。

4 结论

本研究对医院住院日的分布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住院日的长短与患者年龄、疾病类型以及科室特征之间的密切关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项改进建议,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缓解医院资源紧张的状况,还能够提升患者康复的连贯性和治疗效果。未来的医疗管理应继续探索个性化的诊疗策略和更加高效的资源配置,以持续优化住院管理模式,提升整体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 韩海霞. 我院超长住院日患者统计分析与改进对策[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8):226-228.

[2] 楚子君,刘海洋,刘艳,等. 河南省某三甲医院超长住院日统计分析及改进对策[J]. 现代医院管理,2019,17(2):21-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