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困生的帮扶需要“走心”——学困生帮扶教育案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9
/ 3

对学困生的帮扶需要“走心”——学困生帮扶教育案例

张卫萍

苏州市盲聋学校 

【内容摘要】无论是普校还是特校,都有一定比例的学习困难学生,他们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在很多方面表现得落后于同阶段的其他学生,这些学生历来让老师头疼。但是本文所采撷的两个“学困生”的成长故事,让我深深地意识到:“学困生”身上也有某一种优势,教师的帮扶工作只要“走心”,必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关键词:学困生;走心;陪伴;理解;成长

学习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怎么做?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是一种必要的手段或途径。但在我看来,对学困生的帮扶首先必须做到“走心”。所谓“走心”,也就是用心,上心,经过思考以后付出感情与心血,亦即能针对学生行为表现,在充分分析、挖掘其优势的基础上,尽量利用或发展这种优势,这样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走心”式陪伴是对学困生最好的帮扶

在孩子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陪伴不仅重要,而且所起的作用也是巨大的。而所谓“走心”式陪伴指的就是有效的陪伴。

学困生的表现往往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虽然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但是他对学习特别上心。对于这样的学生,老师和家长更要注意多加陪伴,当然这种陪伴必须是“走心”式的。在此前提下,若能给他足够的时间和帮助,必能换来他的成长和进步。

我曾经遇到这样一位学生,9岁了,才读一年级。开学那天,我走进教室,9个新生坐在那里,我打着手势一一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其中一个男孩竟然用手势重复了我的问话。我就顺着他的手势回答了他的问题,谁知他又重复了一下我的回答,我一下就懵了。这时,旁边的孩子不停地挥舞着小手告诉我“卢”、“他不知道”,甚至有的打着手势告诉我“他笨”、“他不行”。

我仔细地观察着这个特别的学生:年龄似乎不小了,一双斗鸡眼游弋不定,让我怎么也无法捕捉住他的眼光。我去询问学前班的老师,得到的答案是“这个孩子可能有智力问题”。

开学没几天,孩子的智力测试结果出来了,说是轻度的“弱智”。望着家长遗憾的神情,我真诚地劝说道:“这种检测结果只不过说明他在学习方面会有很大的困难,这也许是他开智得比较晚的缘故,不管怎么样,不能放弃他。学习上他有困难,我们要一起来帮助他,能学多少就多少,尽量让他多学一点。相信他会有进步的”。妈妈点了点头,说:“读书是一定要读的,不读书不是更不行了吗?”然后我们一起为他制定了个别教育计划。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就是这样一个被医院测定为“弱智”的孩子却一次次地让我感到震惊。

每天的第一节数学课后是语文课。每当我走进教室,卢总对我挤弄着眉头,喉咙里同时不停地发出“嗯……嗯……”声。我知道,这是他因为无法独立完成数学作业而向我发出的求助信号;我还知道,如果我不去理他,他一定会不断地这样“嗯……嗯……”着的。于是我走了过去,蹲在那儿,和他一起做他的数学作业。有时候课间完成不了的,中午时分,卢总会抓住一个同学或者是老师,帮他一起完成作业。

说真的,我还从来没有看到过像他那样对作业如此上心的学生——他真的让我很感动,让我觉得不忍放弃。有时候放学了,老师布置了回家作业,无论妈妈如何急着接他回家,他却说什么也不肯走,每次都要坚持在学校把作业做完了才放心地离去。妈妈说,那是因为他知道回家以后,大人们都会忙着自己的事情,总让他一个人做作业,而他又不能独立解决,只能焦急地等待。那种坐立不安的样子其实让做妈妈的看着实在很心疼,但又没有其他办法。他的父母只不过是收旧货的,却要养活一大家子人。除了卢以外,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弟,生活负担很重。妈妈还说,孩子把作业看得很重其实是好事,应该支持他。所以,我们也常常看到:每天放学后,老师和妈妈还在教室里陪着卢做作业;有时甚至很晚了,教室里还能看到妈妈和他的两个身影。妈妈放下家里的一大摊活计,就这么不疾不徐地陪着他做完所有的作业,为的就是怕回家后真的没时间陪他了……有这样的妈妈,实在是这个孩子的幸运!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以后,卢的学习有了很大的进步,他再也不是班里的最后一名了。在语文方面,能较好地掌握生字词,包括拼音;能用手势熟练地朗读课文,甚至能背诵简短的课文。数学方面更是有了飞跃,计算能力明显提高,接受能力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其他方面同样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有一次,我正在辅导他书写生字,他把“寒”中间的两竖和下面的撇捺分别写成了连笔,最后的两点又写成了两撇。我一次次地帮助他纠正笔画和笔顺,一不小心,把他的作业本擦坏了,还没等我道歉,他竟主动地用手势反复地安慰我“没关系”“没关系”。一下子,我的心里被一股暖流充斥着,还夹杂着一份深深的感动和愧疚。我抚摸着他的头,连声说“谢谢”“谢谢”!

面对着这样一名学生,我的心里常常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的关注,但是有时候,我们仍不免会被眼前一时的假象所迷惑,从而会错误地判断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甚至会因此而放弃他。我很庆幸:我没有放弃他!

我们都知道,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各不相同,像“卢”这一类型的学生虽然存在先天不足的缺陷,智商较低,理解接受能力较差,但是其主观上要求上进。对于这一类型的困难学生,老师千万不能歧视、怠慢、讽刺、挖苦他们,而要有耐心,不厌其烦地多陪伴,多帮助,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也能磨成针”。

二、“走心”式理解是激发学困生自信的最佳策略

理解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是教师的基本行为准则,但是理解、尊重与平等对待绝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从内心出发,尽量理解每一个孩子的言行,尝试与每一个孩子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做到这一点的老师,必定是能给孩子带去福音的好老师。

我们都知道,学困生同样也有心理需求,有时只不过是因为疏于表达或羞于表达,就造成了老师或同学的误解,长此以往,学困生也就逐渐失去了表达的勇气,从而愈加显得木讷、迟钝。作为老师,如果能充分关注并满足学困生的心理意愿,相信也能与之产生心理共鸣,重新激活其心理动力,助其发展。我曾经就成功地同理到班上的一位学困生,并助他重拾自信。

新的一个学期开始了。这个学期,我承担了盲部三年级语文课的教学任务。几天过去了,我发现有一个叫陈同学的男生始终没有举手、发言。常听老师们说他行为怎么怎么的离奇古怪,说话还带点口吃,而最大的问题则是“智力有问题”。今天的课上,我特意选择了一个比较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谁知,他站在那儿先是不开口,然后低低地嘟哝了一句,声音特别特别轻。我笑着说:“对不起,我没听清,你能大声一点吗?” 我边说边走到了他的面前。遗憾的是他的声音仍然像蚊子叫,我凑得再近也还是听不清。有的小朋友开始不耐烦了,催促道:“你大声点嘛!”为了照顾到其他同学的情绪,我顺势说道:“是啊!大家都急于想知道你的答案呢。同学们说是不是?”大家伙倒是很配合,异口同声地回答:“是!”“那么大家能不能给点掌声?!”“哗”,一阵响亮的掌声,陈同学在这阵掌声过后终于比较清晰地吐出了两个音符。回答是正确的,可他的嗓音却“与众不同”——粗粗的、闷闷的,表明他正处于变声期。在同学们发出笑声之前,我抢着安慰陈同学:“原来你变声了耶!恭喜你,这是你长大了的标志!你应该为此而自豪呀!你是担心自己的声音被大家听见了会笑话你,所以不敢大声说话的,对吗?”陈同学嬉笑着点了点头,似乎真的被我说中了,而同学们也一下噤若寒蝉。我大声地说:“没关系,同学们是不会笑话你的。因为每个人都会长大,每个人都会有这一段经历,他们总有一天也会和你现在一个样的,大家怎么会笑话你呢?!”然后我又大声地问同学们:“知道什么叫‘变声'吗?”由于班级里的男生都比他年龄小,所以都奇怪地摇了摇头。我就告诉大家:“‘变声'是一种非常正常的生理现象,是小男孩长成大男孩的过程中要经历的一种声音的变化,在这个成长过程中,男孩子的嗓音一般都变得比较沙哑,不再像以前那么尖声细气的了。今天老师很高兴地发现我们班里也有一位男生长成大男孩了,这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大家鼓鼓掌,为他庆祝一下。”同学们都很热情地为他鼓掌。我趁机又开导他:“你看,大家的掌声这么响亮,说明他们都很羡慕你呢。以后说话可要再大点声哟!”这下他才使劲地点了一下头,我又请他大声地用语音表个态。最后,我转向全体同学:“真希望你们也都快快长成男子汉!”

在这堂课以后的日子里,陈同学的确变了不少。回答问题的音量自然是提高了,朗读也比过去积极多了,更让我欣慰的是他对我亲热了许多,只要我课间在教室里,他有事没事总喜欢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唤我一声,摸摸我的衣裳,有时候还会找话题和我聊天呢!但是我总觉得他不够开朗,很少和同学们一起玩。有一次我实在忍不住了,就问他:“为什么不去外面找同学一块玩?”他犹豫了一下,告诉我:“他们不喜欢和我玩的。”有同学听到可不服气了:“不是的!他自己不愿意和我们一起玩,他常常一个人呆在教室里,很少出去的!”这样一来,他就再也不说话了。后来我渐渐了解到,他过去曾经在普通小学读过书,当时很多小朋友都笑话他,笑话他的“结巴”,笑话他的“视障”,还多次在他路过时设置障碍绊倒他。这一切都成了他的负性记忆,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间,并逐渐形成了自卑、自闭的个性。

为了能帮助陈同学从过去生活的阴影中彻底走出来,我首先想到的就是帮助他重塑自信。但是从何处入手呢?多年的自卑,除了使他增添了些许“猥琐”之外,更给人们留下了“弱智”的错觉。而我却发现他其实并不笨,尤其是记忆力似乎还很不错呢,他所缺乏的只是那种能让自己挺直腰杆做人的优势。我一直在试着寻找他身上可能存在的这种优势,终于有一次,我成功地捕捉了它。

除了语文课,我同时还承担着这个班听赏等课程的教学任务。那一阵正好是古诗单元的教学,我发现陈同学每次都能当堂完成背诵。我一次又一次地表扬他学得认真,记得快。有一次,他竟笑嘻嘻地说:“我在家里背过的……我家里的书上有……很多古诗。”我似乎一下子找到了钥匙,欣喜地提议道:“同学们,我们请陈同学表演一下古诗朗诵,好吗?”大家一致赞成,他也很爽快地一下子背诵了好几首古诗。我当然又是毫不吝啬地大加赞赏,同学们也是一次次地鼓掌。可以看出,大家是发自内心地佩服他——他给大家带来了不小的惊奇。为了进一步鼓舞他的信心,我趁热打铁提议说:“陈同学能背这么多的古诗,完全可以做你们的老师哦。以后,我们就请陈同学教你们学古诗好不好?你们课后有空的话,就去找陈同学学古诗,到时候,老师要看一看谁学的古诗最多。好不好?”这一提议自然得到了全班同学的热烈响应,同时,我又让陈同学“把家里的古诗带来给老师参考参考”,他也很爽快地地答应了我的请求。第二周的周一一上课,他就把那本书交到了我的手里,我请大家一起向他表示感谢,感谢他的慷慨大方。听着大家的感谢之词,陈同学的脸上笑眯眯的,看得出,他有多么的兴奋和自豪。

渐渐地,陈同学的变化越来越显著。后来的一节听赏课上,我计划给学生朗读安徒生的童话,同学们对此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也难怪,由于盲文书籍的缺乏,盲生平时鲜能接触到优秀的作品,很多时候只能依靠老师的朗读来为他们“解渴”。为此,我们老师也曾经尝试过自己制作有声读物,但总是因为这样那样的问题没有形成系统性的工作。除了设备以外,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时间得不到保证。今天当同学们听说我要给他们朗读安徒生的童话时,都纷纷提出要求:“老师,你能不能把它录下来,我们课后还可以再听呢!”我深受启发,连连点头:“好主意!好主意!”但是手头没有现成的设备呀!这时,陈同学站起来结结巴巴地说:“我……有……录音笔,可……以录音的!”我立刻接过话头说:“太好了!反正我们用来给自己听的,只要能听出来是什么内容就行!”接着陈同学就忙碌开了。不一会儿,我们就开始了今天的“现场录音”。录音是成功的,同学们一边再一次欣赏了安徒生的童话《拇指姑娘》,一边对录音的效果表示满意。我趁机呼吁:“今天多亏了陈同学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让我们一起向他表示感谢!”同时我又进一步提议道:“以后我们就聘请陈同学做我们的音响师吧!如果你们还想听这个故事的话,那你们就去找陈同学,让他为你们播放。我相信陈同学一定会是一个很出色的音响师的!”同学们一脸的欣喜,而陈同学也是美滋滋的。

以后的每一节听赏课,陈同学都会早早地准备好录音笔。他对这一工作如此尽心,显然,他已经把这个工作当作一种责任牢记在心头,这于他是一个多么大的飞跃啊!虽然他的听赏能力还不够,常常听过不知所云,但是他却获得了发挥特长的机会,责任心亦随之增强。这是一种不同于别人、非常适合于他的发展状况。同学们也因此对他更是刮目相看,他的自信也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得到了重建。

如今,陈同学和大家的关系越来越融洽,他也表现得越来越开朗。要说老师对他的变化起了怎样的作用,其实只是多给了他一点理解,而产生的效果却是那么的令人欣慰。

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得到别人承认、希望取得成功的意愿,学习困难学生亦是如此。“学习困难学生”的心里也有成才的欲望,也有进步的要求,也有做人的自尊,关键还在于教师的工作是否到位。用心去陪伴他,同理他,使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享受成长的快乐,这是每一位教师的责任,也应该成为每一位教师的追求。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