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制品的国标标准对比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29
/ 4

乳制品的国标标准对比研究

郑俊平 霍淑萍

广东亿堡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摘要:

本文对比了中国乳制品国标与国际标准,分析了中国乳制品在微生物控制、抗生素残留、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添加剂使用及标签包装等方面的差距。中国标准存在一定不足,但有提升空间。建议从降低微生物限量、改进抗生素检测、完善食品安全管理、更新添加剂规定、增强标签透明度及加强监管等方面进行改进。加强科技创新和国际合作,将有助于提高中国乳制品的国际竞争力。

关键字:乳制品标准;中国国标;国际标准;食品安全

一、引言

乳制品是全球食品工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牛奶、奶粉、奶酪、酸奶等多种产品形式,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饮食中。随着乳制品消费量的增长及全球乳制品贸易的不断扩大,乳制品的质量安全问题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乳制品生产、加工、储存及运输的标准存在差异,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和安全,进而影响国际贸易。

、中国乳制品国标概述

1.国家标准体系

中国的乳制品标准体系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SAMR)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制定,旨在确保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和行业规范化。国家标准(GB)涵盖了乳制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奶的采集、加工、包装、储存、运输以及市场销售等方面。

2.标准内容

(1)原料奶质量要求:原料奶的质量对乳制品的最终品质具有决定性影响。中国的原料奶标准包括对乳品中体细胞数、微生物数量、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酸度、抗生素残留、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等方面的严格规定。例如,《GB 19301-2010 生乳》明确规定了生乳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200万CFU/ml,体细胞数不得超过50万/ml。

(2)乳制品生产技术规范:乳制品生产工艺包括巴氏杀菌、超高温杀菌、发酵和干燥等技术。《GB 25191-2010 巴氏杀菌乳》详细规定了巴氏杀菌乳的生产要求,特别是杀菌工艺中温度和时间的控制要求,以保证有效消灭有害微生物,保留奶中的营养成分。

(3)添加剂使用规定:中国国家标准中对乳制品中的食品添加剂有明确的种类和用量规定。比如《GB 2760-2014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规定了乳制品中允许使用的添加剂类型、使用限量和具体使用范围。通常,乳制品中可使用的添加剂包括乳化剂、稳定剂、增稠剂等,使用时必须符合标准要求,以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4)标签与包装要求:中国乳制品国标中对产品的包装和标签也有严格要求。《GB 7718-2011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规定了乳制品包装上必须标注的内容,包括产品名称、成分表、生产日期、保质期、营养成分表等。乳制品包装材料也需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确保不会对乳制品造成污染。

3.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在乳制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中国的乳制品企业必须建立严格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符合国家食品安全管理规范。《GB/T 27341-2009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提出了对乳制品企业进行风险评估、生产过程监控、产品检验等环节的要求,确保企业在生产各环节的合规操作。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也在中国乳制品行业中逐步推广,成为保障乳制品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通过严格的标准制定和监管,中国乳制品国标在提高乳制品质量、保障食品安全、促进行业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际乳制品市场的开放,中国乳制品标准仍需与国际接轨,以应对更加复杂的市场需求和竞争环境。

、国际乳制品标准概述

1.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标准

(1) 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1是一项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质量管理标准,乳制品企业也不例外。ISO 9001要求乳制品企业建立系统化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2)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ISO 22000标准是国际食品安全管理领域的核心标准,专门用于食品行业,包括乳制品生产企业。ISO 22000结合了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的原则,对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食品安全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制定控制措施。

(3)其他相关ISO标准:ISO还制定了一些与乳制品检测相关的具体标准,如乳制品中微生物检测、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析、抗生素残留检测等。

2.国际乳品联合会(IDF)标准

(1)乳制品生产标准:IDF与ISO共同发布了多项针对乳制品生产的标准,涵盖了奶源的质量控制、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工艺要求以及乳制品的安全性检测等方面。例如,IDF与ISO联合发布了《ISO 2446/IDF 226 牛奶和奶油—脂肪含量的测定(乳脂计法)》等标准,为全球乳制品生产企业提供了操作规范。

(2)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标准:IDF还特别关注乳制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制定了多项涉及乳品生产中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的标准。例如,《IDF环境标准》提出了乳制品行业在节约水资源、减少碳排放和优化能源使用等方面的要求。

3.欧洲标准(EN)

(1)微生物与卫生控制标准:欧洲标准特别注重乳制品的微生物控制。例如,《EN 14401:乳制品—菌落总数的测定》规定了乳制品中微生物检测的具体方法和限量标准。该标准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严格控制微生物污染,确保成品中的微生物含量处于安全范围内。

(2)农药残留和抗生素残留标准:欧洲标准对乳制品中的农药和抗生素残留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例如,《EN 15662:食品中多种农药残留的测定方法》详细规定了乳制品中常见农药残留的检测方法及限量。欧盟国家对抗生素的使用有严格的管控,要求乳制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奶源进行严格检测,确保成品中抗生素残留低于规定的限量。

(3)标签和包装标准:欧洲标准对乳制品的标签和包装有着详尽的规定,例如《EN 1186:与食品接触的材料和物品》标准对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标准确保乳制品包装材料不会对产品产生污染,对乳制品包装上的标签内容进行了严格的规范,要求标示营养成分、过敏原信息等,确保消费者能够获得全面的产品信息。

4.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标准

(1)巴氏杀菌乳标准:美国FDA对巴氏杀菌乳的生产工艺有严格的要求,例如规定乳制品必须通过规定温度的巴氏杀菌处理,以确保消灭有害微生物,保障消费者的健康。FDA还对巴氏杀菌乳的微生物检测和营养成分标识作出明确规定。

(2)乳制品中抗生素残留控制:FDA通过严格的法律法规控制乳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其标准要求奶源必须经过多次检测,以确保乳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在可接受的安全范围内。FDA也制定了详细的检测程序和处罚机制,确保违规企业能够及时整改。

国际乳制品标准体系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食品安全控制和环境保护要求,推动了乳制品行业的标准化和可持续发展。ISO、IDF、EN和FDA等国际标准组织在乳制品生产、检测和食品安全管理方面的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为全球乳制品行业提供了统一的规范。

、中国与国际乳制品标准对比分析

中国乳制品标准(GB)与国际标准(如ISO、IDF、EN等)在保障乳制品安全与质量方面有很多共同点,但在某些具体领域,二者仍存在差异。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国际乳制品标准,能够发现中国标准的优势与不足,为其进一步完善和国际接轨提供依据。

1.微生物指标对比

(1)中国标准:中国《GB 19301-2010 生乳》对生乳的微生物限量作出了明确规定,要求细菌总数不超过200万CFU/ml,体细胞数不超过50万/ml。中国乳制品在巴氏杀菌和灭菌工艺中强调温度和时间的控制,以确保杀灭有害微生物,但在某些高精度检测技术的应用上相对滞后。

(2)国际标准:ISO标准对微生物的控制更为严格。以细菌总数为例,ISO对生乳细菌总数的限量通常低于100万CFU/ml,且检测方法更加精密,要求使用现代化仪器检测。欧洲标准(EN)则更注重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卫生控制,要求对生产环境和设备进行严格消毒,确保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受微生物污染。

(3)差异分析:中国标准和ISO在微生物控制的核心原则上相似,但ISO标准的限量更为严格,且对生产过程中的卫生管理要求更高。中国的微生物限量较为宽松,部分企业在执行过程中未严格遵守标准。

2.抗生素残留对比

(1)中国标准:中国对乳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作出了明确规定。例如,《GB 31650-201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对氯霉素、四环素等常见抗生素的残留限量有详细规定,并要求生产企业定期检测抗生素残留情况。

(2)国际标准:国际标准,特别是欧洲标准(EN)和ISO,对抗生素残留的限量和检测程序更为严格。欧洲标准要求乳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必须接近零,并制定了更为先进的检测技术,如多残留检测技术(MRL)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

(3)差异分析:中国标准虽然明确了抗生素残留的限量,但在检测技术和执行力度上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距。ISO和欧洲标准更强调高效、精确的检测手段,并对奶牛使用抗生素的管理更加严格。

3.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对比

(1)中国标准:中国的《GB/T 27341-2009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强调对乳制品生产全过程的风险控制,要求企业在生产中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HACCP的实施在部分企业中执行不力,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存在局限性,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较为滞后。

(2)国际标准:ISO 22000标准作为国际食品安全管理的核心标准,系统地涵盖了食品生产链的各个环节,并强调对食品安全风险的全方位监控。ISO标准更强调过程管理和动态调整,特别是在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的管理上要求更为精细。

(3)差异分析:中国和ISO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上相似,但国际标准在体系的系统性和动态调整能力上更为先进。中国乳制品行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设上仍需提升,以便更加有效地识别和控制潜在风险。

4.食品添加剂使用对比

(1)中国标准:中国的《GB 2760-201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乳制品中可使用的添加剂种类和使用限量作出了详细规定。例如,乳制品中允许使用的乳化剂、增稠剂等必须在规定范围内。

(2)国际标准:ISO和欧洲标准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更为广泛的规定,允许使用一些新型的天然酶类和抗氧化剂等。欧洲标准尤其重视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和毒性检测,严格限制潜在有害物质的使用,并规定了严格的安全限量。

(3)差异分析:中国标准在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规定上较为保守,部分国际上使用广泛的天然添加剂尚未被纳入标准体系。为与国际接轨,中国应考虑引入更多天然、安全的新型添加剂,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

通过对比分析中国与国际乳制品标准,可以看出中国在微生物控制、抗生素残留、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食品添加剂使用以及标签与包装等方面与国际标准存在一定差距。为了更好地保障乳制品安全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中国乳制品标准应加强技术检测手段、完善管理体系,并借鉴国际标准的先进经验,逐步与国际接轨。

、完善中国乳制品标准的建议

1.提升微生物控制标准

(1)降低微生物限量标准:当前中国生乳的细菌总数限量(200万CFU/ml)相对宽松,而国际标准特别是ISO和欧洲标准的限量更严格。为了提升乳制品的质量和安全性,中国应逐步降低微生物限量,尤其是在生乳和加工乳制品中,将细菌总数限值调整至100万CFU/ml或更低,并引进国际先进的检测技术。

(2)加强生产环境的卫生管理:参考欧洲标准中对生产环境和设备的卫生要求,中国乳制品企业应提高对生产线、设备和工厂环境的卫生控制标准。可以通过对设备消毒、空气净化系统和生产环境的定期检查,确保微生物污染的风险降至最低。还应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化的质量控制系统,以确保卫生管理的有效实施。

2.加强抗生素残留控制

(1)提高检测技术水平:中国在抗生素残留检测技术上与国际标准存在差距,建议引入更多现代化检测手段,例如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多残留检测技术(MRL)。推广使用先进的快速检测设备,以提高检测的精度和效率,确保乳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符合国际标准要求。

(2)完善奶牛养殖管理制度: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抗生素残留,应进一步规范奶牛的养殖和用药管理制度。参考欧盟国家对奶牛抗生素使用的严格管控,制定更为详细的抗生素使用和休药期规定,确保在疾病治疗后,奶牛奶源达到安全标准。应加强对奶源基地的监管和检测,确保奶源的合格性和安全性。

3.推动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升级

(1)推广ISO 22000与HACCP体系:虽然中国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已推广HACCP体系,但执行情况存在差异。建议政府加大对乳制品生产企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更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采用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体系。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企业对体系的理解和执行能力,确保各环节的食品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2)完善供应链管理:参考ISO 22000标准中的供应链管理要求,中国乳制品企业应加强从原料采购到产品销售各个环节的安全控制。通过对供应商的资质审查和原材料的严格检测,确保整个供应链的食品安全和质量可追溯。建立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机制,定期评估供应链安全性,降低原料和产品在流通过程中的风险。

4.更新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1)引入更多天然食品添加剂: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增加,国际乳制品标准中允许使用更多天然添加剂,而中国目前的标准在这方面相对滞后。建议中国参考国际标准,允许使用一些安全性高的天然添加剂,如益生菌、天然抗氧化剂和酶类等。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还能满足消费者对健康食品的需求。

(2)加强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中国应进一步完善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评估机制,对新型添加剂的毒性和长期安全性进行严格评估。借鉴国际标准中的评估方法和技术手段,确保在市场推广前,添加剂的使用是科学且安全的。政府和行业协会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使用的监管,确保企业在使用过程中遵循相关标准。

5.完善标签与包装标准

(1)增加标签信息透明度:中国乳制品标签目前提供的信息较为基础,消费者难以获取完整的产品信息。建议参考欧洲标准,增加标签上的营养成分详细说明、过敏原警告以及生产工艺信息。例如,在产品标签中注明过敏原(如乳糖、蛋白质等),以帮助特定人群做出更好的选择。要求生产企业对营养成分的详细含量(如每100g的热量、脂肪、蛋白质等)进行清晰标识,增强透明度。

(2)强化包装材料的安全性:包装材料对乳制品的安全至关重要。建议中国参考ISO和欧洲标准中的包装材料安全要求,确保所有与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符合严格的卫生和安全标准。应加强对包装材料的检测,避免有害物质迁移到乳制品中,尤其是在高温环境下储存的产品中。推动绿色环保包装材料的使用也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措施,以减少环境污染,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全球趋势。

6.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管

(1)强化政府监管力度:尽管中国乳制品行业已有严格的标准体系,但在执行和监管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建议政府加大对乳制品企业的监督检查力度,尤其是在奶源、加工和市场流通等关键环节。通过建立定期抽查和突击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不合规行为。推动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高企业自我监管的意识和能力。

(2)鼓励第三方认证与国际标准接轨:为了增强消费者对乳制品的信任度,政府可以鼓励企业通过第三方认证,如ISO 22000认证、HACCP认证等。这不仅能提高企业的食品安全管理水平,还能促进中国乳制品行业与国际标准接轨,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还应为符合国际标准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奖励,激励更多企业采用国际先进的管理标准。

完善中国乳制品标准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从微生物控制、抗生素残留、食品安全管理、食品添加剂、标签与包装等多方面入手,借鉴国际标准的先进经验,提升检测技术和管理水平。通过强化监管和推动国际合作,逐步实现中国乳制品行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这些努力,中国乳制品行业不仅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还能在国际市场上赢得更多认可与信任。

结束语

推动中国乳制品标准在国际组织中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能够帮助中国乳制品行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通过不断改进和提升标准,中国乳制品行业不仅可以满足国内消费者的需求,还能在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认可与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 覃怀伟. 谈谈乳制品新旧国标的主要区别及贯标对策[J]. 标准计量与质量,2000, (3):19-20.

[2] 李永生,梁琴琴,侯艳秋,等. 用于高效液相色谱测定乳制品中三聚氰胺的流动注射在线固相萃取富集系统[J]. 分析化学,2012,40(2):298-303. DOI:10.3724/SP.J.1096.2012.10709.

[3] 王喜生. 遵循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研发生产营养型乳制品[C]. //2008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第十四次年会论文集. 2008:68-70.

[4] 武伦玮,胡雪,段国霞,等. 离子色谱法对乳与乳制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测定的方法改进及探讨[J]. 饮料工业,2021,24(4):22-30. DOI:10.3969/j.issn.1007-7871.2021.04.006.

[5] 武伦玮,胡雪,段国霞,等. 离子色谱法测定乳制品中亚硝酸盐和硝酸盐含量的方法改进[J]. 乳业科学与技术,2020,43(6):20-25. DOI:10.15922/j.cnki.jdst.2020.06.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