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30
/ 2

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

梁珊珊

江苏省阜宁县实验小学石字路校区

摘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路径的实施是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有侧重性地制定相应的问题解决计划,并且最终形成反思,根据方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新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样可以作为一个新的起点,对新一轮的教学进行指导和完善,借此来丰富师生相互促进,不断成长的过程。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

继新课改之后,现在谈及新课程改革依然只是不停地慨叹新课程改革的“好”,那就应该对新课程改革进行总结,但庆幸的是,以目前的形势看来,已经有相当一批教师和学生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新课改了,并且陆续开始对教学研究进行新一轮的评估和审视,力求能够建构起真正意义上完整有效的小学语文教学体系。

一、注重课堂教学的情感交流

我们以为,任教语文学科的教师应该是激情四射的,因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的地方就在于它极其雄厚的情感基础,若一个没有激情的语文老师,何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我情感?因此,语文教师要饱含激情,才能教出激情澎湃的学生。当然,所谓激情的体现必须首先要从兴趣着手,换言之,课堂上先要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调动起来,才能借题发挥,上好一堂语文课。

例如,学习《草原》这篇文章时,我们提前给学生准备了一些关于花丛、树林、蓝天、白云以及草原的幻图片,以幻灯片的形式给学生播放,当孩子们看到这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时,已经忘了我们还在上语文课,他们的眼睛里充满了求知的欲望,就在这时,我趁热打铁地给孩子们提出几个问题:“看到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问的吗?”这时候学生中间跃跃欲试,教室里沉默了半晌,有学生提问:“老师,这些图片描绘的是春天的景象吧?我看到有一片绿油油的草原”“我很喜欢动物,图片上面那个是羊群吗?”……类似的问题一连好几个学生提问,当然对于这样的问题,作为老师,答案无从给出,只能任学生互相之间自行解决,加强互动和交流,显然,以这样的授课方式是受学生欢迎的,他们课堂发问积极性极高,也表现出了他们对课堂浓浓的兴趣度,于是,在这样的兴趣刺激下,课堂就变得激情四射了。除了激情,自然少不了感情,比如教师要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什么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即学生要在朗读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真实的情感,还要体会作者的情感,经过内心复杂的情感交织以后再用这种复杂的感情将文章大声地朗读出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感情可以作为语文学习和语文阅读的催化剂,它可以让学习更有效率,让阅读中的角色更生动,形象。

另外,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自然少不了交流的环节,尤其是交流过程中的互动,更有助于培养和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综合能力,因此,互动、沟通和交流同样是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个重要环节。

二、注重语文学科对学生悟性的锻炼

对于学生来说,感情能力等同于杠杆的支点,而感悟能力的高低正是一个人能否撬动地球的关键。本身感悟属于一种人的心理活动,并且其中涵盖了丰富的情感经历,同时它也是一种审美情趣体验的过程。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感悟能力主要表现在其对于文章的体会感知能力方面。比如,在某篇语文试题阅读题目中,出题人给学生给了一段议论文的片段,要求是要让学生仔细阅读片段内容,并让学生概述本段的中心思想和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以及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类似这样的题目实际上除了考察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情况以外,更多的是对学生悟性的考验。

例如,学习《四季之美》,这篇文章主要描绘的是我国某地区的一年四季的美好景色,那么在授课时我们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即怎样才能让北方的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自己家乡的热爱呢?我们给学生展示了江南水乡的靓丽风景,紧接着我们挑选出来几个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特色。一提起介绍自己的家乡,学生们可谓兴致勃勃,兴趣盎然,甚至他们逐字逐句之间都无不透露着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如此,无声息之中,就能让孩子们感悟到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三、在课堂上给学生夯实基础

有教育专家曾提出,新课程改革之后,课程内容和教材均有许多创新之处,然而面对这样的创新,教师切记小学语文还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不管课程如何改,始终都要记住给学生从小学开始打牢基础。如此,我们再度提及“夯实基础”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时,事实上也是对教育回归的一种新解,原因在于,无论何时何地,“双基”始终都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所在,也是小学教育“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

例如学习《匆匆》一课教学过程中,该篇文章是一篇散文,且被很多人传颂,文章以“匆匆”二字为抓手,细致深刻地阐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惋惜这样一种情感,也在向现代年轻人发出惊醒,其既慨叹前途不明,又表达彷徨且复杂的心情。这篇散文诞生于二十年代,其表达形式不同于现代许多文章,因此学生想要深入理解文章恰恰存在一定的难度,但其中作者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比如拟人、比喻、排比等等,并且基本上散文中列出的都是一些短句,朗读起来往往朗朗上口。所以实际教学设计时,我们尽可能让学生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深入感悟,牢抓一些重点句子,并且结合实际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课堂一开始,我们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起先给学生一分钟的课件展示,让学生能够深刻感受到分分秒秒的时间流逝,即便是一分钟,也要紧扣时间概念,将学生的情感激发起来,以保证为后面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紧跟着我们给学生播放《匆匆》配乐朗诵,听闻舒缓的音乐和低沉的语调,将学生引入一种时光飞逝的情境之中,为整堂课铺垫了淡淡忧伤的基调,当然,受这种基调影响,学生也能快速进入教学情境中去。然后分析文章的语言结构,轻快明了的语言句子结构句句都深入人心,是作者心灵的倾诉,也是时光飞逝留下的踪迹。但是总结这堂课的教学流程,其中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学时没有突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且应该把任务交给学生来查找朱自清的资料而并非是老师提前准备好的,课文阅读过程中学生对内容感悟得不够深入,过于浅显等等,这些都是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出来的基础知识点,但是可以随着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巩固一下基础。

结束语

近年来,有一个关于小学语文为什么而教的问题被提上桌案,并且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定的答案对此作出回答。曾经,语文是为整治而教,现在,语文是为人而教。而作为一名教师,更多的是要为学生的生存与发展而教。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更期待看到的是教学能尽可能地减少功利性因素的存在,多为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考虑。

参考文献

[1]郑映棠.新课程指导下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思考与实践[J].当代家庭教育,2023,(15):62-64.

[2]张晓凤.基于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J].教师博览,2023,(21):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