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9-30
/ 2

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教学策略探讨

何金钰

甘肃省敦煌市第二中学 736200

摘要:近年来,“问题导学法”受推崇,以学生思路为导向,逐步引导学习,构建学习空间,提升动力。该法设计问题引导思考探索,提升学习兴趣和深度,具引导性强、情境性佳、针对性强特点,促学生思维,易理解和应用,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

关键词:初中语文;问题导向;策略

当前,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面临困境,难以精准地引导学生把握学习要点,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传统的教学方式逐渐显现出局限性,难以满足新时代教育的需求。因此,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革新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必须进行全面而深入的改革。

近年来,教育改革深化,“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备受推崇。此法以学生思路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借此可构建自己的学习空间,提升学习动力。通过多思多问,学生能更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思维更加敏捷。问题导学法是教师围绕主题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提升学习兴趣和深度。其好处有三:引导性强,促进学生思维;情境性佳,结合生活实例,易于理解和应用;针对性强,聚焦书本重点,帮助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点。

一、注重问题连贯性,激发探究意识

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应紧密结合课本内容,并充分考虑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所提问题应紧密围绕课文中的难点与重点,包括但不限于文章的写法、意义、深层次的道理以及词句的深层含义。问题的设计应当具备连贯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他们不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更好地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教师应围绕课文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提问,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深层意义与艺术特色。首先,可以让学生回顾朱自清的生平与创作背景,并列举已学过的作品,如《春》,通过交流来拉近《背影》与学生的距离。接着,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确各个自然段的内容,例如,问学生“父亲为我做了什么?”或“文中描写父亲的背影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些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父亲对“我”的深厚感情和辛劳。在深入分析父亲这一角色时,可以提出更为复杂的问题,如“父亲的背影在文中象征着什么?”或“通过父亲的行动,朱自清传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导学生从细节入手,分析父亲的动作、语言及外貌描写,探讨这些细节如何反映父亲的爱与牺牲。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比较文中不同场景中父亲的表现,例如,在离别时与后来的回忆,探讨这些变化背后的情感原因。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也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结束,教师可询问学生如何细腻描写人物特征,如神态、动作和语言。问题应循序渐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深化探究能力,为高效教学打基础。

二、以问题情境激趣,强化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并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学生们通过情感这座桥梁,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从而使学习过程变得更加有趣和富有吸引力。通过将问题置于具体而生动的情境中,学生们会感觉像是亲自在解决实际问题,这种体验会促使他们更加深入地阅读,进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教学《驿路梨花》时,首先,在课堂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展示一段关于哀牢山的风景视频,呈现出那里的壮丽自然与少数民族文化,让学生提前感受到故事背景。接着,教师可以提问:“在这样的环境中,遇到什么样的人会让你感到温暖和感动?”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故事中的人际关系。在阅读《驿路梨花》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开头的描写:“山,好大的山啊!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延伸到远方,消失在迷茫的暮色中。”教师适当提问:“这句话带给你怎样的视觉和情感体验?”让学生表达他们对孤独感和期待的感受。这样的问题帮助他们理解叙述者的心情。接下来,当故事讲到老余和“我”在梨花林中发现小屋时,教师可以提问:“小屋的出现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惊喜?”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请进”二字背后隐藏的热情与关怀。在遇到瑶族老人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个老人会对过路人如此慷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老人的故事中寻找答案,进一步探讨人与人之间互助的价值和意义。当老人提到自己是“过路人”,学生可以讨论:“他与小屋主人之间的关系反映了怎样的人际情感?”当故事转向小姑娘时,教师可以强调她的善良与无私:“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教师可以提问:“你们认为小姑娘的行为代表了什么样的精神?”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生活,理解无私奉献的重要性。在课堂结束时,教师可以组织一次讨论,让学生分享对故事的整体理解和感受。“你们认为《驿路梨花》所传达的情感和价值观是什么?”这种开放性的问题不仅让学生自由表达,也让他们相互学习,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三、贴近生活,拓展思维空间

问题导学能够激发思考热情,教师应融入生活化要素,让学生在思考文本时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在教师精心策划的每一堂课中,提问环节无疑是激发学生思维、促进知识内化的重要手段。然而,在抛出那些引人深思的问题之前,教师首先需要确保学生已经对课文的大意有了清晰的把握,对作者的写作手法也有了初步的理解。这一步骤,犹如为学生的思维之舟铺设了稳固的航道,让接下来的探索之旅得以顺利进行。

例如,在教学梁启超的《最苦与最乐》时,教师可以提出:“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感觉沉重的责任?那种责任对你们的快乐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样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将课文内容与自身经验联系起来。初读课文时,学生可以围绕梁启超对责任的解读,分享自己的故事。一名学生分享了他在班级活动中担任组织者的经历。最开始,他对活动的筹备感到无比压力,生怕出错。正如梁启超所说:“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这位学生在准备过程中时常感到焦虑,但当活动成功举办后,他感到如释重负,体会到了一种巨大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个过程,问:“那种快乐是如何从责任中产生的?”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可以理解到,责任虽然带来压力,但完成责任后获得的满足感更为珍贵。接下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比如,学生可以写下自己在某个特定情境中感受到的责任和随之而来的快乐。比如:“在帮助同学复习时,我觉得压力很大,但看到他考试成功时,我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样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感受。此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名人或历史人物的经历。例如,学生可以讨论马丁·路德·金如何在为民权奋斗中承担巨大的责任。最后点出梁启超所说的“快乐之权,操之在己”,让学生明白,如何看待责任与快乐的关系,最终取决于他们自己的选择和态度。这不仅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还能够激励他们在生活中积极面对责任,体验责任带来的快乐。通过这种贴近生活的教学方式,学生能够在具体的例子中找到共鸣,从而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参与感,使课堂变得更加生动和有趣。

结语: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明确导学目标对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问题的设置与选择,确保这些问题既贴近学生生活,又充满情景化和合理性,从而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共同打造出一个高效且充满互动的课堂氛围。

参考文献

[1] 廖幼新.初中语文“以问导学” 教学策略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 2016(3):2.

[2] 段爱文,郭海青.初中语文“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小学教育教学版, 2016.

[3] 陈逢辉.初中语文导学案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17.DOI:CNKI:SUN:YWXT.0.2017-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