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用美声唱法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08
/ 2

浅谈如何用美声唱法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

王黎

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

摘要:中国古诗词不仅艺术价值非凡,而且在声乐领域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本文探讨美声唱法在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应用,通过分析美声唱法的特点与技巧,并结合古诗词的韵律美、意境深,提出融合二者以展现古诗词艺术之美,和传达诗词中蕴含的情感和深远意境。并强调在演绎过程中要注重声音的控制与运用、情感的表达与传递,以及对古诗词文化内涵的深入理解,为广大声乐爱好者和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与借鉴,实现共同推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美声唱法;古诗词艺术歌曲;策略;特点;价值

一、引言

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优美的韵律和深厚的意境在音乐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美声唱法作为一种强调声音表现力和技巧的演唱方式,将古诗词转化为艺术歌曲并运用美声唱法进行演绎,为古老的文字赋予新的生命和表现形式。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运用美声唱法,实现更好地呈现诗词的内涵和音乐的美感,使古诗词的音乐表达更加生动,也为观众提供新颖的听觉体验。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特点

(一)技术多样性

古诗词讲究音韵的和谐与平衡,讲究押韵和声调的协调,在音乐表现上,通过古典乐器的伴奏和歌唱技巧的运用,强化诗词的韵味。在创作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采用多种音乐创作技巧,利用大小调的功能和声体系,对西方和声进行本土化改编,并融入现代作曲技术,这种多样化的创作手法,不仅丰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表现力,也展现古代文学和音乐的完美结合,呈现出更为多样的风格和层次感

(二)题材丰富

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情感,表达各种人生体验和自然景观,其特点在于用简练的文字勾勒出深邃的情感和画面,通过词语的选择和排列,展示出浓厚的文学性和哲理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悠久的历史孕育丰富的题材,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创作提供坚实的基础,使得这类歌曲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还能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演唱要求高

古诗词艺术歌曲融合文学与音乐的精髓,其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对演唱者的表达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音乐表演技巧和深厚的文学修养,需要对传统文化有一定的把握,和准确地把握音乐的节奏感和音韵美,这样的双重能力能使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充分地体现诗词的情感色彩,将古典诗词中的意境通过声音传递给听众,实现艺术的和谐统一【1】。 

三、美声唱法的科学性

(一)对音质有严格的要求

美声唱法语言特点,多数单词以元音结尾,且这些元音在发音时不会减弱,演唱者要保持音色的稳定性,要求声带的振动要均匀且稳定,和在发声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都能精确控制。为维持这种发音特性,演唱者必须保持吸气状态,确保喉部位置较低,才能实现声音的流畅和连贯,帮助提升声音的整体质量和表现力。

(二)演唱中保持科学、合理的呼吸

在美声演唱中,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时保持气息的均匀和流畅,使用横膈膜,使气息能够深入到腹部,依靠腹式呼吸,来提供稳定且充足的气息支持,避免气息的过度消耗,从而保持声带的稳定,因此掌握科学的呼吸方法,才能让演唱者能够在整个演唱中中保持声音的连贯性和稳定性。因此演唱者要对涉及呼吸的深度和强度进行科学训练,通过调整呼吸方式,来适应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演唱需求,实现提升声音的稳定性、控制力和表现力,从而实现高质量的演唱效果。

(三)美声唱法符合人声的发声规律

美声唱法,通过调整口腔、鼻腔和胸腔的共鸣位置,通过合理运用声带的振动来产生丰富而稳定的音色,这遵循人声的自然发声规律,在训练过程中,采用科学的发声技巧训练,效利用气息的支持和声带的弹性,减少对演唱者声带的损伤,帮助演唱者在演唱时能调整喉部和口腔的形状,以及气息的控制,在发声过程中保持喉部的放松,使声带能够均匀地振动,减少因紧张或不正确发声导致的声音失真,使声音更加圆润和富有表现力【2】

四、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应用价值

(一)古诗词意境的准确表达

古典诗词,以其语言的优雅和含蓄著称,其意境往往简朴而高雅,在音乐表现上具有极高的艺术性要求。在演唱这些诗词改编的艺术歌曲时,演唱者需要通过声音的细腻处理来传达诗中的深层情感和意境。美声唱法,以其精湛的技巧和独特的声学特征,为古诗词的演绎意境提供途径,通过对音色、音量、音质的精准把控,突出歌曲的精致与纯净,在细腻的音色和悠扬的旋律中,使情感表达更加真挚,触动听众的心灵,使听众能够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受到诗词之美。美声唱法为古诗词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古诗词的意境在音乐中得到更好的体现,实现增强古诗词的音乐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有效展现古诗词的音乐性

古诗词的韵律和意境,通过音乐的演绎能够得到更加深刻的体现,通过美声唱法为古诗词的音乐性提供理想的表现形式。美声唱法以其对声音的纯净、圆润和立体感的强调,以以其独特的声音控制、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精湛的技巧,能充分展示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音乐结构和旋律之美,使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词韵律都能以最优美的方式呈现,让听众深刻体验到诗词与音乐的和谐共鸣。比如:《幽兰操》这首作品平和、内敛的风格和简洁大气,在演唱时,演唱者控制声音的力度,保持轻柔和温和,以柔和的音色来传达幽兰的古朴和清远,为听众带来细腻而动人的听觉享受。这样的演绎,不仅能够增强歌曲的艺术表现力,还能加深听众对古诗词音乐性美的感受和理解

【3】

五、运用美声唱法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策略

(一)音色的把握

美声唱法起源于西方,其语言特点与汉语存在显著差异,西方语言的发音主要由元音和辅音构成,而汉语则包含音节和声调,许多使用美声唱法的演唱者发现,演唱西方歌曲比中文歌曲更为容易,这主要是因为语言结构的不同。但是因美音追求音色的圆润、饱满与优雅,与古诗词的韵味相当契合。因此,运用美声唱法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音色的细腻变化能够帮助演唱者更好地表达古诗词中的情感波动和意境深度,使听众更容易感受到古诗词的美妙。

比如:《秋之歌三首》这首歌曲的歌词采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对仗工整,以开口音为主,每一个音符都要通过腹部的深厚支持和口腔的精确调控,使声音达到最佳的共鸣状态,这很适合采用美声唱法进行演绎。通过在全音域内保持一致的音色,无论是高音还是低音,避免出现音色的突兀变化,能实现更好地展现古诗词中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意境。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演唱者要注意保持腔体的稳定,保持声音的竖直向上状态,确保音乐线条的流畅性,并准确把握每个字的发音,要保证对音色的控制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精准性,使每一个音符都能完美地传达古诗词的情感。演唱者在咬字的清晰度和腔体的稳定性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过分追求咬字的准确性而牺牲声音的整体表现力和艺术性。

(二)技术与情感的结合

演唱者需要对古诗词进行细致的分析,理解其文字背后的情感和意境,感受蕴含的情感层次,将自身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融入到每一个音符和每一句歌词中,以便在演唱时能准确传达诗词的内涵。《秋之歌三首》歌曲中,歌词和旋律都巧妙地融入民族音乐元素,演唱者通过尾音的润腔和拖腔处理以及装饰音的使用,经过细腻的唱腔处理,使声音更加饱满而富有层次感,帮助演唱者在演绎古诗词时,体现作品的婉转和柔美情感,展现诗词中的的情感表达。比如,在歌词南陵水面漫悠悠这一句中,面字的延长和漫悠悠的缓缓释放,都需要演唱者具备极高的控制力,运用气息的支持和共鸣的调整,通过恰当的气息运用,以确保润腔的自然流畅,使声音饱满使歌曲的旋律更加生动,情感更加丰富。技术上的精准与情感上的真挚结合,使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演绎过程中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和深度,更是将其背后的文化精髓和情感内涵生动地传达给观众。

(三)速度和力度

古诗词往往具有独特的节奏感和韵律美,美声唱法应当在尊重原诗风貌的基础上,巧妙地把握节奏,《秋之歌三首》的开头,描绘秋天的清新景象,演唱者选择较慢的速度,并控制力度,营造出宁静的氛围,使歌词中的每一个字都能够细腻地表达出来,增强诗词的细腻感。在表现激昂、雄壮的诗句中,可以适当加快速度,让演唱充满动感和力量,来增强诗词的表现力。比如:在《山行》一曲中,演唱者保持力度和速度的稳定,来传达歌曲的静谧感,在情感高潮部分,如正是客心孤迥处,演唱者适当增强力度,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情感氛围,以突出歌曲的亮点,整曲需要演唱者细致地处理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不仅要保持音乐在情感方面上下句的连贯性,也要确保整部套曲的情感表达和音乐效果的统一与和谐。

(四)理解诗词内涵

古诗词声乐,是文学与音乐交融的艺术形式,兼具文学性和音乐性。因古诗词往往蕴含丰富的意象和情感,在演唱这类歌曲时,演唱者需深入理解作品的文学背景,对诗人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以及诗词所蕴含的情感要加深理解,还应关注作曲家与诗人在情感表达上的一致性,通过对诗词主题的把握、对诗人情感的体悟,对诗词内涵的深刻理解和感受,演唱者能够将古诗词的语言之美和内涵的深度展现得更加精准,才能在演唱时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融入到音乐中去,将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使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得到全面展现【4】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演绎古诗词艺术歌曲时,充分利用其技巧上的优势,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文化创新,不仅丰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表现形式,也使其更加符合现代审美。让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绎,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对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的高度融合。未来,演唱者要深入研究美声唱法与古诗词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两者的和谐结合,来不断推动中国音乐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奥晨.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与分析[J].戏剧之家,2021(36):93-94

【2】于安琪.借鉴美声唱法演唱中国歌曲的几点思考[J].北方音乐,2019,39(10):59-5968

【3】李锐.美声唱法在古诗词艺术歌曲中的应用——以《幽兰操》为例[J].黄河之声,2023(22):105-107

【4】王一帆.浅析美声唱法表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艺术手法[J].戏剧之家,2021(25):71-72

作者简介:王黎(1978——),女,旅德博士研究生,山东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