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余姚市第二中学
高一新生报到时,班里有个男生,印象深刻。他叫小杰,话多,嘴快,不管谁讲话,他都能插上一嘴。我在班里训话时,他往往把我后半句要说的话都提前接下去讲,让我哭笑不得。我私底下明确地告诫过他:要管好自己的嘴,不该讲的时候要少讲讲。经过隔三差五的敲打,他才能收敛些。
有一天,英语老师跟我反馈,最近的英语作业总是收不齐。我第一时间把小杰请进办公室,责备他,作为英语课代表,为什么没有如实反馈收作业的情况。他明知有错,但沉默不语,神情冷漠地看向窗外。孩子的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心理反馈。他的行为表明他不想搭理我。我开始调整谈话的方向:“你是不是不想跟我说话?”“是的。”从他高傲的眼神里,我看到了嗤之以鼻,仿佛我是那个不堪入目的跳梁小丑,他不屑与我为伍。我努力克制住内心的波涛汹涌,镇定地问他:“你是否对我有看法?”他矢口否认。“但你的表情已经出卖了你的内心,别遮遮掩掩了,像男子汉一样,痛快点!”被我这么一激,他脱口而出:“我讨厌你,非常讨厌你!”短短几个字,说得斩钉截铁。一时间,周围的空气都凝固了。他很诧异,藏在心中已久的怨恨就这么轻而易举地说出口了;我很诧异,一个多月的朝夕相处,收获的居然是学生的“怨恨”。平复情绪后,我问他理由。他用“不想说”三个字关上了心门。拒绝交流,拒绝沟通,是这个年龄的孩子面对困境时最真实的逃避行为。此刻,他,需要冷静;我,需要反思。
为了早点拨开迷雾,我拨通了小杰父亲的电话。父亲表示小杰是他们的骄傲,独立,自主。我赞同,肯定孩子有上进心,他也是我最喜欢的学生之一。父亲还透露:上礼拜,是他生日,他想要的礼物居然是一本书,相比其他孩子的电子产品,名牌鞋包,他感到很欣慰。寒暄几句话后,我陷入了沉思,这难道是我撕掉的那本书?为了求证我的猜想,我又进一步向班里其他同学打听。最终的定论是:我撕掉的正是他心爱的生日礼物——《三体》。虽然班规有言在先,不可带小说到班级里来传阅,但这本书对他有特殊的意义,却被我无情地撕成了两半。从此,在他心里埋下了“怨恨”的种子。我幡然醒悟:教育不应该只是一把冰冷的戒尺,它应该是一场温暖的相遇,是一个生命温暖另一个生命的过程。
为了弥补我的过错,我买了两本《三体》。一本留给我自己阅读,一本送给小杰,借师生共读好书的契机,增进交流。同时,我写了一封信,真诚地向他道歉,期待他的谅解。学校即将举办辩论大赛,我力推小杰,他脑活,嘴快,是最适合的辩论选手。我成立了特训小组,帮他打磨,提升思辩能力。小杰很用心,一路过关斩将,挺近决赛,获得“最佳辩手”的称号。当他举着沉甸甸的奖杯向我报喜时,我知道,这孩子心中的雾霾终于散开了。
教育是一门拨动学生心弦的艺术,是一次次心灵的沟通,灵魂的交融,需要爱心、耐心和恒心。遇到冲突时,不妨及时摁下“暂停键”,给彼此预留一个冷静的时间和空间。“暂停”是为了更好的“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