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市第二人民医院 四川内江 641000
核磁共振(nuclear mangnetic resonance,英文简称NMR)又名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即原子核磁矩的磁共振,通常,利用核磁共振能够确定化合物的结构,测定有机物结构,在生物学上能无破坏性地检测完整组织和细胞中的有关组织成分,在医学上有诊断肿瘤、判断心肌缺氧状况和组织器官的透视与成像作用。
一、医学核磁共振的定义
核磁共振(nuclear mangnetic resonance)是在适当强度的稳定磁场作用下某些原子核对甚高频无线电波的选择性吸收。只要原子核内至少有一个不配对的质子或者中子,这个核就像一个小磁体。当强磁场作用在这种原子核上时,它就会发生旋进。当旋进的核磁体的固有频率与投射在物质上的一个外加的弱无线电波的频率一致时,在这个称作“共振频率”的频率下,原子核就会吸收能量。核磁共振用于研究各种固体和液体的分子结构。在医学上,核磁共振会生成磁共振成像,以无害、非侵入性方式来观察人体的软组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从磁共振产生的计算机影像,所提供的结构和生物化学信息能够帮助医生诊断出异常情况,核磁共振不像X射线与r射线那样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伤害。在诊断和扫描脑瘤,提供脑部、心脏和其他软组织器官中,磁共振成像都非常有价值。
简而言之,在医学领域,核磁共振主要是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医用影像的诊断仪器,在医学临床诊断工作中颇为常用。在开展医学核磁共振活动期间,射频电磁场与外加梯度静磁场间会发生相互作用,并产生核磁共振信号,之后再借助探测器及计算机能够成对这些信号的接收,并将其以结构图像的形式呈现出来。一般来讲,核磁共振设备在应用的过程中是会产生高频电磁场与静态恒定磁场的,但其也有可能会出现电磁辐射环境暴露方面的风险,因此部分患者对于此项检查会产生焦虑心理。此外,磁共振成像还有一个不足之处在于和其他计算机辅助扫描方式相比,它需要更多扫描时间。然而,磁共振成像所提供的影像在正常组织和患病组织之间能够提高比较良好的对比信息。
二、核磁共振点位布设原则
在医院,核磁共振设备非常普及,确保核磁共振安全,首先要坚持核磁共振点位布设原则。据调查了解,医院会将核磁共振机房监测点位布设在以本机房为核心的区域内,统一纳入有可能会受到影响的关注点。医院不仅重视做好机房的安全防护监测工作,实施巡测制度,而在监测过程中医院会将局部屏蔽与缝隙作为重点内容,其关注点位一般都具有代表性,像机房门、管线的洞口、四面墙体及观察窗。这些均属于医院的关注点位,但也并不是说这些是唯一的关注点位,医院会结合自身现阶段的实际情况对点位进行调整,一般情况下都会选择活动频率比较高的区域,亦或是广大工作均能到达的最近区域,并会结合不同工作目标选择适宜的监测点位。
在监测工作中,医院会尽最大努力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干扰,也会摒除外界影响因素,以能将定点监测价值充分凸显出来,实现对监测关注点接缝及局部屏蔽区域的有效监测。若此项工作开展过程中发现监测定位高于水平数值,还应在第一时间来增设点位。现阶段各医院会结合现场设备的布设状况、本院工作人员所处位置与广大工作频繁活动区域,为机房观察窗与四周墙壁、机房防护门、控制防护门、操作位和诊断室外的公众能够到达的区域范围布设相应的监测点位,使本院核磁共振设备机房周围的敏感点得以全面覆盖。
三、核磁共振点位布设方案
做好医院核磁共振安全管理工作,获取精准的共振成像,必须重视优化核磁共振点位布设方案。对于机房观察窗的点位布设工作,首先需要有序布设五个监测点位,即在距离观察窗30厘米的上、中、下、左、右等不同位置各布设一个点位。对于机房安全防护门的点位布设,需要在距离防护门10厘米的上、中、下、左、右等不同位置各布设一个点位,这五个点位是基础,与此同时,需要为防护门有缝隙的区域设置特殊监测点。对于防护墙的点位布设工作,需要距离墙面10厘米的位置作为监测点,同时,要选择150厘米处作为测量点位的离地高度。在操作位监测点布设工作中,需要结合共振成像室(MRI室)操作间的工作人员所处位置合理实施定点监测工作。必须注意的是,医用共振成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静磁场的强度和射频电场的强度,它们会共同构成复合型电磁辐射环境,同时产生影响。对此,在测量各点位期间,需要尽最大努力避免其他显著的电磁辐射源,减少干扰,提高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其次,要注意发挥电磁辐射监测仪器的作用。当前医院所采用的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静态磁场分析仪器(型号为THM1176-PDA),主要用于测量磁感应强度,其技术指标量程在0.01到20T之间,因为处于静态磁场,所以频率影响范围是0Hz。另一种是电磁辐射分析仪(型号为NBM-550),主要用于测量电场强度,其技术指标量程在0.0001到9999V/m之间,频率影响范围是在100kHz到6GHz之间。
综上所述,医用核磁共振主要是借助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获取医用影像的诊断仪器,在医学临床诊断工作中颇为常用。在开展医学核磁共振活动期间,会充分发挥外加梯度静磁场与射频电磁场的作用,进而产生相应的核磁共振信号,然后借助探测器准确了解构成这一物体原子核的所处位置以及种类,精确绘制好物体内部的结构图像。基于核磁共振成像的原理,医护人员通常在磁体室内为患者摆体位时,机房内静态磁场依然能够保持正常工作水平,医护人员可能会受到较高水平的磁场作用,对此情况必须进行防护。在监测工作中,医院会尽最大努力避免对周边环境的干扰,也会摒除外界影响因素,发挥定点监测功能,仔细监测关注点的接缝与局部屏蔽区域。如果发现监测点位比环境背景的水平数值高,就需要对监测点位予以适当增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