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通山县中医医院 康复科 湖北通山 437600
摘要:目的:探讨运用针灸、推拿手法、中药辨证施治等中医手段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4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40例随机数字法分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咬合治疗及物理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推拿、中药辨证施治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功能障碍症状基本消失,效果较对照组更明显。结论:中医针灸、推拿手法、中药配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关键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中医治疗;治疗效果 |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 TMD),曾称作“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temporomandibular joint disturbance syndrome, TMJDS)。TMD不是单一的一种疾病,而是一类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以关节区异响、疼痛、下颌活动障碍为临床主要症状的一组疾病的总称。笔者通过临床研究探索,发现其病因病机与现代颈椎间盘退行性变或颈椎小关节紊乱症有密切关系。西医治疗以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及外科手术治疗为主,有些反复难愈、费用大、病程长。本研究笔者以上述病因病机为指导,通过针对性针灸、推拿手法、中药辨证施治等中医手段治疗本病具有显著疗效,在没有外伤破坏关节的情况下,临床治愈率达100%。据此,本研究采用分组试验方式,以4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为试验对象,探讨中医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疗效,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收治的40例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患者随机数字法分组各20例,选取时间2021年1月至2024年1月,观察组男性、女性分别为9例、11例,年龄在17岁至45岁之间;对照组男性、女性分别为8例、12例,年龄在19岁至48岁之间。一般资料差异(P>0.05)。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经临床诊断确诊为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有颞下颌关节外伤史;②其他原因导致的颞颌关节结构破坏。
1.3方法
观察组:①行中医针灸治疗:选择侧卧位,取穴:耳和髎、颊车、脑空、完骨、风池、天柱、天窗、天牖、肩井、合谷、率谷、翳风、听宫、脑户、悬厘,均取患侧穴位,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②行推拿手法治疗,a.寰枕关节手法:坐位寰枕关节前屈微调手法,医者两手协调地将患者头颈向上提托片刻,觉患者颈部肌肉放松,与医者手法操作协调的前提下,再突然快速前屈患者头颈5~10°,同时拇指向上推冲颞枕骨,食中指向后顶推寰椎横突,即可整复寰枕关节。b.寰枢关节手法:适当牵引下,逐渐加大头部旋转角度,左、右侧略微顿挫,手下有移动感时即复位成功,有时伴有弹响声。c.手指点穴:患者正坐或仰卧位,先用指按揉法在面颊部进行缓和轻柔地操作约2分钟,以舒松颞颌关节周围肌肉,再用轻快柔和的一指禅推法在上关、下关、耳门、听宫、听会、翳风治疗,点揉合谷穴,约3分钟。d.颞颌关节紊乱整复手法:患者仰卧位,医者用双手小鱼际贴着颞颌关节部位轻柔放松局部肌肉,医师两手拇指按住患者两侧颊车,两手的其余四指扣托住下颌骨的下缘。然后两拇指按揉颊车,让患者同时轻微地张口闭口活动。最后医者用掌跟部快速向下推按下颌骨前弓。③中药治疗:治法:疏肝理气、养筋通络;组方:葛根25g,白芥子12g,川芎12g,黄芪20g,党参20g,天花粉18g,旋覆花15g,白芍18g,生甘草12g,每日1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对照组:①行西药(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用于减轻炎症和疼痛不适。骨骼肌松弛剂:如盐酸乙哌立松等,适用于伴有咀嚼肌紊乱的患者。激素:如泼尼松等,有强烈的抗炎止痛作用,一般局部注射)治疗;②予咬合治疗与物理治疗(包括热疗、超声治疗、离子导入、肌松弛仪、电刺激等)。
1.4观察指标
根据疼痛及关节功能障碍评估方法:数字评分法进行评分。分值分别为0:无痛,张口动作轻松;2:轻微疼痛,张口咬物正常,咬硬物困难;4:轻微疼痛,张口弹响;6:疼痛明显,张口困难;8:疼痛明显,张口不超过2指;10:剧烈疼痛,张口不超过1指。分值越低越理想。
1.5统计学方法
SPSS25.0版本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X2)和计量(t)资料,差异显著(P<0.05)。
两组治疗后疼痛及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关节功能活动评分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及工作、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组别 | 例数 | 疼痛、弹响及张口功能障碍 | 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 | 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 |
观察组 | 20 | 0.42±0.15 | 3.15±0.21 | 19.35±3.25 |
对照组 | 20 | 1.52±0.28 | 2.30±0.17 | 14.25±3.42 |
t | - | 4.5637 | 40.3408 | 5.1605 |
P | - | 0.0000 | 0.0000 | 0.0000 |
本病好发于20~40岁的中青年女性,近年来研究发现青少年也不少见。据统计,约70%的人一生至少出现过一次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相关的症状或体征。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咬合关系不良、口腔不良习惯的人群发病率较高。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中医学“颊车骱痛”、“口噤不开”等范畴,病机为面部经筋痹阻,气血不通,与手少阳经(三焦手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䪼;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岀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足少阳经(胆足少阳之脉.....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眶下,加颊车)紧密相关,手少阳经、足少阳经循行路线均经过颞颌关节。笔者在研究本病的中医治疗手段过程中,结合现代医学理论,探讨本病病机为颈2/3、颈3/4窦椎神经(由2/3交感神经及1/3躯体神经组成)受到刺激会通过交感神经反射而引起相对应的颞颌关节局部血管收缩,而引起一系列的相关症状。研究出本病的治疗思路重点在于颈项部和颞颌关节的同时调理。结合针灸(舒筋活络,止痛利节)、推拿(松筋整复)、中药(疏肝理气、养筋通络)等中医治疗手段,展现了明显的疗效,在没有外伤破坏关节的情况下,临床治愈率达100%。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中医针灸、推拿手法、中药配合治疗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实用脊柱病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3月第一版,P472-473
【2】《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经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