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宜从习惯抓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0
/ 2

语文学习宜从习惯抓起

韩志佳

吉林省公主岭市玻璃城子镇中学校  136133

内容摘要:开始是人培养习惯,后来是习惯培养人。一个良好的习惯对于人的成长十分重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人的良好习惯。而一个人的良好习惯又往往是在学校中养成的。”《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特别强调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要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就要从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开始。

关键词:学会倾听、独立思考、善于质疑、观察思考、写作练笔

在语文教学中,要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力求在长期的训练中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应急心理定势趋势,以确保不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自主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教育教学活动实践表明,没有较理想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很难取得理想的语文学习效果。在初中阶段应该让学生养成一些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俗话说“学千学万不如学得好习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再加之以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相信学生学习语文必然会步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理想境地。

一、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学会倾听的习惯。

在平时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时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老师随机叫起一名同学来回答自己提出的问起是,被叫起的学生却是一脸茫然的站起来,不知所措的看着你,居然完全不知老师所问为何;让某位同学朗读一段课文,读完后找同学来评议一下朗读的效果如何,多数同学都是秉持着看客的态度,根本就不知所云。即使有个别同学能够发表自己的见解,也都无非是:“声音洪亮”,“朗读流畅”等表象层面的信息认知。很少有学生能够感悟到深层次的、更具有文学探讨价值的东西,例如:在朗读过程中对人物把握得是否准确,情感的表现力是否恰到好处等等。其实这些不尽人意的表现都与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善于倾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样一来也就直接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并极大地制约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讲,更要适时培养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倾听的习惯与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必须要明白一点,认真聆听和学会聆听是两回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会时常发现,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看上去已经很认真的去听课,可是学习效率依然很低,对于老师在课堂上讲的知识点往往也都理解不到位。究其原因,大多是不会听课导致的。民间谚语讲的是“行家看门道,力巴看热闹。”在我们的课堂上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确确实实就是在看热闹。听课抓不住老师讲授知识的重点,更加提炼不出知识要点,听不出课堂教学内容的核心是什么,对获得的知识点也不会及时进行消化内化,课间一经兴奋的嬉戏打闹的冲淡便都忘个差不多了……这些都是搁浅课堂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教师在培养学生专注倾听的良好习惯的同时,还应该训练学生边倾听边思考的良好习惯。听话要能够听出弦外音、言外意,听出不同的意见。在倾听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信息和情感体验,是新时期高效课堂教学必须具备的基本要素。惟有让学生学会倾听,才能充分彰显课堂教学的活力;惟有让学生学会倾听,才能无限拓展学生的思维品质;惟有让学生学会倾听,才能最大限度的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育家赞可夫有一句名言:“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在我们的日常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学会动脑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不断地激励学生去多角度的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的多向性和灵活性。譬如,我在《卖炭翁》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这样去引导学生思考:1、诗文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2、诗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种看似相互矛盾的想法,能够反映出了卖炭老人怎样不同寻常的心理活动?3、你对古代社会中的“宫市”现象了解吗?4、由古代社会的“宫市”现象中你感受到了什么?5、如果你是卖炭老人你会有着怎样的感受?6、如果你是当时的目击者你会不会有所举动?”7、诗文中所说的“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碳直”是否是公平买卖?这样一个个循序渐进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敢想、敢说,不怕出错,大胆的发表不同的见解,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断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与能力。学习贵于创新,不仅是学的理想境界,也是教的理想境界。早在3000多年以前教育家孔子就已经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先进教育理念。以此足见思考的学习习惯该有多么重要。只是一味的去闷头学习而不知动脑去思考,就必然使自己越来越迷惑,而不会受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同样的道理,如果只是呆呆地坐在那里绞尽脑汁的进行冥思苦想而不去进行知识信息的捕获,也不会收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在语文学习中要让学生养成善于质疑的习惯。

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疑,学贵有疑,只学而不疑,不若无学。”培养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一个有效的问题,比教会他们去解决一个问题的意义更加深远。对于学生来说,如果在反复地训练中独立思考的能力与怀疑的精神能够做到恰到好处的有机整合,那么我们在语文知识传授中引领学生在参与、经历、发现、探究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学习习惯就会水到渠成。在教学活动中也更加有益于营造民主、和谐、师生平等、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培养学生不懂就要发问,有意见就发表的课堂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在讲授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观刈麦》一诗时,我鼓励学生在熟读文本的基础上大胆提出一系列的质疑问题:1、有的同学读到“昨夜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句时十分惊奇的提出,麦子怎么一夜之间就成熟了呢?2、还有的同学读到“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两句时提出质疑“这么热的天气,劳作者为啥会不觉得热呢?为啥还不希望炎热的一天早点过去呢?”3、也有的学生读了“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大有不解——他们家田里生产出来的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呢?这里“税”怎么这么重呢?4、也有的同学面对“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这样巨大的劳逸落差时,愤愤的提出“不参加劳动的人为什么会有 “吏禄三百石” 这样丰厚的收入?为啥会过着’岁晏有余粮’的富足生活?”这样一个个呼之即出问题,一步步将师生直接带进了诗歌的核心主题,教学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理想效果。学生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收获了丰富的科学知识,更在活动参与中收获了满满的能力自信。今后在课堂学习中动脑思考,提出问题的积极性会愈加踊跃。学生们在课堂上的思维都动起来了,课堂教学气氛必然更加活跃,学习效率一定会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必然会更加灵动,你会欣喜的发现自己的学生越老越聪明了,提出的问题也越来越是你所最想看到的了,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师生思想越来越贴近了,。师生在教学活动中也越来越默契了。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那样的心有灵犀,课堂上时时处处师生间的教学配合都会在心领神会中显得那样的天衣无缝、不谋而合。

总之,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学习语文重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唯此才能使语文学习更具有可持续性,才能使语文学习常态化、生活化、自主化。学好语文对其它学科的学习也是有着积极推动作用的。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  首都师范大学   2021.06

[2]、浅谈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重要意义 [j] 《新课程》202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