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乡市中医院脾胃病科,江西 萍乡 33700)
摘要目的 探讨穴位贴敷联合八段锦操对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 将2021年6月~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慢传输型便秘患者进行研究。分组方法选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两组患者皆实施药物治疗方案,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穴位贴敷联合八段锦操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疗程结束后的临床疗效、排便频率、排便持续时间、2次排便间隔时间以及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的差异。结果 观察组在疗程结束后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的排便频率高于对照组,排便持续时间以及两次排便间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且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排便困难积分、粪便干硬或质软积分、腹部胀满或伴腹中冷痛积分、四肢不温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显示存在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在干预后以及随访 6 个月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穴位贴敷与八段锦操联用可改善慢传输型便秘患者的治疗预后,患者护理满意度高,值得临床推荐。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穴位贴敷;八段锦操;护理效果
便秘属于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症,它既可以是独立疾病,也能作为消化道的常见症状。常规西医对于该病主要采取口服促胃肠动力药、外用润肠剂开塞露等,但效果并不理想,不良反应问题和药物依赖性问题比较明显。中医护理在改善胃肠消化器官功能方面有一定的独特效果,安全性也令人满意,因此探索中医护理方法提升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预后逐渐成为了临床研究的热点[1]。中医学认为便秘的基本病机为大肠传导失常,且与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通过调理各脏腑气血阴阳可达到通便的目的[2]。我院在此方面积累了较多经验,在西医治疗期间采取中药穴位贴敷和八段锦操干预,前者可通过药物渗入皮肤和刺激穴位产生改善肠蠕动功能的作用;后者则通过特殊运动牵拉神经,刺激穴位,调理脾胃,促进肌肉松弛和肠蠕动,调节脏腑功能[3]。现对实际应用效果予以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的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各30例。观察组男女不限,年龄为25~80岁,平均(53.64±6.07)岁,病程1~6个月,平均(3.34±1.11)个月,大便次数每周一次至两次,平均(1.38±0.31)次/周;对照组男女不限,年龄为23~80岁,平均(54.12±6.18)岁,病程1~6个月,平均(3.33±1.22)个月,大便次数1~2次/周,平均(1.41±0.33)次/周。本研究设计合理,分组方法科学,且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大便次数等基线资料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需在我院(或指定医疗机构)经专业医生确诊为慢传输型便秘。该诊断通常基于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必要的检查(如结肠传输试验、排粪造影等)结果。②年龄范围可设定为适宜的成年人群体,23岁至80岁,性别不限。③病程需达到一定时间长度,以确保患者症状稳定且符合慢传输型便秘的特点。病程可设定为至少1个月至数年不等。④患者需具有典型的慢传输型便秘症状,如排便次数减少(每周少于3次)、粪便干结、排便费力、排便不尽感等。⑤所有纳入研究的患者均需充分了解研究目的、方法、可能的风险和益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表示自愿参与本研究。
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引起的便秘;②合并有消化道出血、心、肝、脑等原发性疾病者;③有穴位贴敷或八段锦操锻炼禁忌症者;④有精神疾病或认知交流障碍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均用药物治疗:口服促胃肠动力药枸橼酸纳莫沙必利片,5mg/次,3次/d;视情况使用泻药番泻叶、乳果糖或外用润肠剂开塞露等。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包含合理饮食、适当运动,治疗时给予必要心理辅导,缓解紧张焦虑情绪、树立治疗信心,防止治疗受外界因素干扰。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开展穴位贴敷联合八段锦操干预:①通便散穴位贴敷。取我院配制的通便散20g加入蜂蜜调成糊状,均匀涂抹在8cm×8cm膏药贴上,贴敷于神阙穴、双大肠俞、双小肠俞。1次/d,每次贴敷4~6h,10d为1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②八段锦操。指导患者练习八段锦操,2次/d,每次10min,10d为1疗程,共干预2个疗程。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疗程排便改善时间、便质变化、伴随症状缓解、短期复发情况、疗效指数计算、统计方法以及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与护理满意度评分的差异。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1.采用患者自填日志或医护人员访谈记录的方式,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客观性。2.结合患者主观描述和医护人员观察,综合评估便质变化。 3.通过问卷调查或患者自述,结合医护人员评估,全面记录伴随症状的改善情况。4.通过随访记录,了解患者治疗后的症状变化,评估短期复发情况。5.根据疗效指数的不同范围,将疗效分为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具体划分标准需根据研究设计确定。6.设定α=0.05为显著性水平,所有统计分析均采用双侧检验。7.通过问卷调查、电话随访或门诊复查等方式,了解患者是否按照研究要求完成治疗(包括穴位贴敷和八段锦操的频次、持续时间等),评估患者的依从性。
中医证候积分评估标准[5]:排便困难、粪便干硬或质软、腹部胀满或伴腹中冷痛、四肢不温等主要中医证候采取5级评分法评分,1分代表无症状,2分代表轻度症状,3分代表中度症状,4分代表重度症状,5分代表极重度症状。
护理满意度评分标准: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后及随访6个月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分为非常满意(症状显著缓解,生活质量明显提高)、满意(症状有所改善,但未达理想状态)、一般(症状变化不明显)、不满意(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评价内容:患者对治疗前后便秘症状改善程度的直观感受和评价。分别记作0、1、2、3、4分,评分越高提示满意度越低。
1.5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所用数据的统计和分析使用SPSS软件处理,计量数据按照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数据之间的比较为t检验,计数数据按照的百分比的形式,数据之间的比较为χ2检验,当P值<0.05时,表明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在疗程结束后的临床总有效率达到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经统计学分析,二者结果存在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临床疗效的比较[n,%]
分组 | 痊愈 | 显效 | 有效 | 无效 | 总有效 |
观察组(n=30) | 13(43.33%) | 10(33.33%) | 5(16.67%) | 2(6.67%) | 28(93.33%) |
对照组(n=30) | 6(20.00%) | 9(30.00%) | 7(23.33%) | 8(26.67%) | 22(73.33%) |
χ2 | 4.320 | ||||
P | <0.05 |
2.2 两组排便频率、排便持续时间、2次排便间隔时间的比较
观察组疗程结束后,其排便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排便持续时间和2次排便间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显示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两组排便频率、排便持续时间、2次排便间隔时间的比较[x—±s]
分组 | 排便频率(次/周) | 排便持续时间(min) | 2次排便间隔时间(h) |
观察组(n=30) | 3.94±0.77 | 14.16±2.83 | 9.91±1.83 |
对照组(n=30) | 2.67±0.62 | 19.03±3.16 | 17.46±2.37 |
t | 9.034 | 9.425 | 22.597 |
P | <0.05 | <0.05 | <0.01 |
2.3 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后排便困难积分、粪便干硬或质软积分、腹部胀满或伴腹中冷痛积分、四肢不温积分均低于同组干预前,统计学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排便困难积分、粪便干硬或质软积分、腹部胀满或伴腹中冷痛积分、四肢不温积分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学结果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两组干预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分,x—±s]
分组 | 排便困难 | 粪便干硬或质软 | 腹部胀满或伴腹中冷痛 | 四肢不温 |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干预前 | 干预后 | |
观察组(n=30) | 3.23±0.61 | 0.82±0.22 | 2.85±0.58 | 0.78±0.21 | 2.42±0.52 | 0.70±0.11 | 2.02±0.47 | 0.45±0.08 |
对照组(n=30) | 3.19±0.57 | 1.07±0.31 | 2.83±0.61 | 1.04±0.30 | 2.39±0.49 | 0.88±0.20 | 2.01±0.45 | 0.85±0.14 |
t | 0.359 | 6.224 | 0.189 | 6.781 | 0.316 | 8.963 | 0.117 | 27.386 |
P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5 | <0.01 |
2.4 两组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
两组干预后及随访6个月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同组干预前,统统计学结果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在干预后的评价以及经过6个月的随访期后,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与对照组相比优势明显。经统计学检验,这种差异并非偶然,而是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有力地证明了观察组所采用的干预措施在提升护理满意度方面的有效性。见表4。
表4两组干预前后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分,x—±s]
分组 | 干预前 | 干预后 | 随访6个月 |
观察组(n=30) | 3.12±0.66 | 0.83±0.25 | 0.62±0.16 |
对照组(n=30) | 3.07±0.70 | 1.17±0.21 | 1.06±0.22 |
t | 0.415 | 7.449 | 15.062 |
P | >0.05 | <0.05 | <0.01 |
3 讨论
慢传输型便秘常以排便时间延长、大便干结或艰涩不畅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症候群,生活规律的改变、精神压力的增加、不良的饮食排便习惯以及药物的作用等因素。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生活规律的改变可能导致生物钟紊乱,进而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和生理功能。精神压力的增加会使人体处于紧张状态,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便秘等问题。不良的饮食排便习惯,如饮食不均衡、缺乏膳食纤维、长期憋便等,也会对肠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而药物的作用则可能干扰肠道的正常功能,引起便秘或腹泻等不良反应。因此,我们应该关注这些因素,采取积极的措施来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饮食排便习惯,减轻精神压力,合理使用药物,以维护肠道健康和整体身体健康。便秘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目前,临床上治疗传输型便秘的方法较多,在西医治疗中,多采用药物进行对症治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不良反应较多且容易产生依赖性,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肠道神经末梢的损害而加重便秘症状
[6]。近几年,中医在改善便秘症状等方面正逐渐彰显出独特的临床优势。中医以其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理念,从多方面着手来调理身体,在应对便秘问题上有着独特的方法和思路。随着对中医的深入研究和临床实践的不断积累,中医在改善便秘症状等方面的独特临床优势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认可。
中医学研究表明,便秘的基本病机在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并且和肺、脾、胃、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存在关联。多数中医专家赞同“因虚致秘”的病机理论,认为本病症多责之于脏腑气血阴阳之不足,证属本虚标实。我院针对该病的病因病机选择中药穴位贴敷联合八段锦操进行干预。中药穴位贴敷是一种融经络、穴位、药物为一体的复合性干预方法。本研究中贴敷药物为我院配制的通便散,方中大黄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清热解毒、荡涤肠胃、通利水谷之功效,厚朴可行气消积,枳壳可理气宽中、行滞消胀之功效,从而起到宽中理气的作用。香附可理气解郁,枳实能逐宿食,通便闭,火麻仁可通便润肠,诸药配伍可消积导滞、润肠通便[7]。现代药理学研究也表明,大黄中所含酸类物质可收缩肠道,促进大肠内容物排出,而大黄所含的蒽醌类物质则具有致泻作用;通便散中的其他药物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病肠道蠕动能力,改善便秘的效果。在取穴方面我院按同身寸法选取神阙、双大肠俞、双小肠俞,其中神阙穴属任脉,为阴脉之海,与督脉相表里,神阙穴通诸经百脉,又为冲任循行之所,而且脐部皮肤较薄,神经血管丰富,药物易透皮吸收,起效迅速;大肠俞与小肠俞则是大肠腑与小肠腑中水湿之气外输膀胱经的必经之处,有外散肠腑之热的作用,为治疗便秘的常用穴位。
八段锦操是中医的一种传统健身运动,最早起源于宋代,其动作具有柔和缓慢、松紧结合、神形相合、动静相兼等特点,常练习可以疏通经络、调畅气血,并且可以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根据经络学理论,经络是联系脏腑、沟通人体上下内外的通路,人体脏腑之气由全身的经络输注,因此脏腑功能的强弱也受到经络之气的影响。八段锦操通过四肢的运动和躯干的伸展动作疏通经络之气,刺激经络所及之脏腑,达到通经活络、升阳扶正的效果[8]。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八段锦在防治牌胃系疾病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作为脾胃系疾病的干预和辅助治疗。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在疗程结束后,临床总有效率高达 93.33%,相比之下,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 73.33%,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干预后排便困难积分、粪便干硬或质软积分、腹部胀满或伴腹中冷痛积分、四肢不温积分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疗程结束后排便频率高于对照组,且排便持续时间、两次排便间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表明穴位贴敷联合八段锦操在改善功能性便秘方面有显著作用,可在短时间内促进患者胃肠功能恢复,改善便秘症状,有效弥补了药物治疗的不足。观察组干预后及随访6个月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可见随着穴位贴敷与八段锦操的开展患者便秘症状随之大幅改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明显提升,从而极大的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综上所述,鉴于穴位贴敷联合八段锦操在提升传输型便秘患者治疗预后及患者护理满意度方面的积极成果,我们强烈推荐这一非药物治疗方案在临床实践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它不仅为患者提供了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也为护理人员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护理技能和服务模式,共同推动了便秘患者护理质量的全面提升。未来,我们期待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不断优化和完善这一护理方案,为更多便秘患者带来福音。
参考文献
[1] 朱国栋, 朱安龙. 慢传输型便秘病因机制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20, 26(23):4623-4628.
[2] 薛晓东, 殷玥, 田影, 等. 基于“脾-肠-气机”理论探讨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J]. 江西中医药, 2022, 53(1):20-23.
[3] 张晓军. 中药敷脐联合穴位按摩在慢传输型便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 37(2):384-387.
[4] 李军祥, 陈誩, 柯晓. 功能性便秘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J]. 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 2018, 26(1):18-26.
[5]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7:57.
[6] 王晓晓, 刘佃温, 卢玉阳, 等. 慢传输型便秘的治疗现状及展望[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22, 36(12):73-76.
[7] 詹爱仙, 冯木兰, 黄德莉, 等. 中药穴位贴敷联合情志护理干预在功能性便秘中的价值[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2, 13(24):178-183.
[8] 李艳萍, 曾庆云. 理气通经推拿结合八段锦锻炼治疗功能性便秘的临床观察[J]. 中医外治杂志, 2021, 30(6):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