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爱康卓悦健康体检中心(050000)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彩色超声 结节血流信号
在外科体检过程中,甲状腺结节是检出率较高的疾病之一。据有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一般人群中采用触诊的方法,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为3%~7%;经高分辨率超声可在19%—67%的随机人群中可探及甲状腺结节①,在我院正常男性外科体检人群606人中,彩色超声检出率是40.75%,甲状腺结节在女性和老年人群中多见。虽然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很高,但仅有约5%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那么我们对于这些人群怎么处理、观察呢,现就结节这一问题阐述如下:
一般资料:
我院2024年5月26日至2024年6月17日之间男性外科正常体检人群606人,体检人群其中最小年龄者19岁,最大年龄者80岁,平均年龄38.46岁(均数)。我院彩色超声发现甲状腺1毫米以上结节发现人群247人,检出率40.75%,介于流行病学随机人群检出率19%—67%的之间,符合全国流行病学发病率分布情况。
造成甲状腺结节形成的原因,可能和下列因素有关:
1、接触放射性物质:工作环境中存在放射性物质或颈部接受过X线照射者,容易发生甲状腺结节。
2、肥胖:过度肥胖者,其机体内分泌功能可发生一定程度的紊乱,易诱发甲状腺结节的发生。
3、过度劳累:过度疲劳时,机体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下降,可受到病原体的侵袭,引起感染,诱发甲状腺结节。
4、性别因素:男性的甲状腺体积大于女性,而女性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也就是说,当暴露于碘缺乏等危险因素时女性更易于发生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结节。
5、年龄因素: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不断增高,其中单发结节的患病率在不同年龄组间无显著差异,而多发结节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高。
发现甲状腺结节后的情形分析:
1、一般情况下如果是儿童期出现的甲状腺结节50%为恶性;如果是男性,特别是年轻男性的单个结节,应警惕恶性的可能性;如果过去甲状腺正常,突然发现结节,且短期内发展迅速,则恶性的可能性大;乳头状囊性腺瘤囊内出血的病人常有重体力劳动或剧烈咳嗽史,且病变局部有胀痛。
2、如果检查发现甲状腺系多个结节多为良性病变,单个孤立结节应考虑甲状腺腺瘤或甲状腺腺癌;如果发现其表面光滑,质地较软,吞咽时活动度大,则甲状腺腺瘤可能性较大;如果发现其表面不光滑,质地较硬,吞咽时活动度小或不活动,则甲状腺癌的可能性较大,当发生淋巴结转移时同侧颈部常有肿大淋巴结。
3、如果放射性核素扫描检查:甲状腺癌均为冷结节,边缘一般较模糊;结节性甲状腺肿囊性变时也可表现为冷结节,但边缘多较清晰;甲状腺腺瘤可表现为温结节、冷结节或凉结节,边缘清晰或模糊;热结节多为高功能腺瘤,一般不恶变。
4、彩色超声检查可鉴别结节是囊性还是实性,如果实性结节并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楚,恶性可能大;CT检查常用于甲状腺癌转移灶的发现、定位,并判断甲状腺与周围组织结构的关系。一般认为超声超声判断甲状腺癌的标准②是:①甲状腺内细沙粒样钙化②甲状腺结节形态欠规则,边缘欠清晰③甲状腺结节内部不均匀低回声④血流丰富程度二级—三级,分布以中心为主⑤颈部淋巴结转移病灶。
如果甲状腺结节考虑甲状腺癌时,应该从常见病理分型及超声特征几个方面考虑:
1、乳头状癌约占成人甲状腺癌的60%和儿童甲状腺癌的全部。多见于30~45岁女性,恶性程度较低,约80%肿瘤为多中心性,约1/3累及双侧甲状腺。较早便出现颈淋巴结转移,但预后较好。超声特征:边界不清,超声低回声结节,肿块内部血流信号丰富,肿块生长速度较快,结节直立生长。
2、滤泡状腺癌约占20%,常见于50岁左右中年人,肿瘤生长较快属中度恶性,且有侵犯血管倾向,33%可经血运转移到肺、肝和骨及中枢神经系统。颈淋巴结侵犯仅占10%,预后不如乳头状癌。超声特征:包膜完整,血流丰富,形态不规则,结构疏松。
3、未分化癌约占15%,多见于70岁左右老年人。发展迅速,且约50%早期便有颈淋巴结转移,高度恶性。除侵犯气管和(或)喉返神经或食管外,还能经血运向肺、骨远处转移。预后很差,平均存活3~6个月,一年存活率仅5%~l5%。超声特征:形态不规则,低回声实性结节,边界不清,血供丰富,一般无钙化。
4、髓样癌仅占7%。来源于滤泡旁降钙素分泌细胞,细胞排列呈巢状或囊状,无乳头或滤泡结构,呈未分化状;瘤内有淀粉样物沉积,可兼有颈淋巴结侵犯和血行转移。预后不如乳头状癌,但较未分化癌好。超声特征:多呈不规则实性低回声结节,并伴有散在沙砾状钙化点,液化坏死少见。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常见疾病,在常规体检检查中检出率比较高,我院检彩色超声检出率是40.75%。虽然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很高,但大多数为良性结节,仅有少于5%的甲状腺结节为恶性。所以我们应该避免/改正不良习惯,养成常规、定期体检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①第九版外科学,陈孝平 王建平 赵继宗主编 P233;
②普通外科学 高级医师进阶 刘文志 常庆勇主编 P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