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1
/ 2

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与思考

黄锦浓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东升小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在课堂教学评价建议中明确提出了“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强调“教什么、学什么、评什么”的统一。教师应依据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实践“教-学-评”一致性,将理念落实到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里进行更有效的学习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结构化把握“教--评”一致性教学设计的核心

小学数学教学要实现"教-学-评"的高度统一与协调,其核心在于教学目标的设置及其教学设计的目标指向性。首先,教师必须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维、问题解决、情感态度等多维度厘清育人目标,使制定的教学目标既符合课程要求,又彰显学科特色,同时紧扣学生素养提升这一主线。科学、准确、具体、清晰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其次是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教学环节,即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头脑中一定要很清楚,每个环节是指向那个目标的,所有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东西,都必须排除在教学设计之外,这样才能确保课堂的高效性。第三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运用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享展示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特别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并提供充足的学习资源包。

二.制定“教-学-评”一致性的课时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评"一致性的课时学习目标时,教师要注重两个方面:可评价性和学科素养导向。首先,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指南针,也是评价学生学习的重要依据。因此,目标设置要具有可测量、可评价的特点。教师可以将具体的学习任务与要达成的行为表现相结合,使目标更加明确具体。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为例,可以设计如下目标:1.通过比较图形面积大小,在激活已有测量经验的同时发展量感;2.在测量、比较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过程中,通过剪拼的方式转化为长方形,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解决问题;3.从特殊情形中总结规律,类比推广到一般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如下图所示)。这样的目标表述明确了学习任务,勾勒出可观察的行为表现,便于教师引导学生“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也利于据此设计教学活动,实施针对性评价。其次,课时目标的设置要体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如上例中“发展量感”运用已知方法解决问题,“类比推广,总结规律”等,都彰显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方向。这就要求教师在目标设计时立足学科本质,使目标指向学科能力发展的内在逻辑,引导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内化知识、提升思维、发展能力,最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c8ad6a1bd4f0b69454c146ed113d7d18

三.设计“教-学-评”一致性学习活动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就是要求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性,并能将新课程倡导的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分享展示等先进教学理念融入其中。首先,学习活动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力求形式新颖、内容丰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喜欢动手操作和游戏竞争。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创设体验性、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情境,提供动手操作、自主探索的机会,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搭建展示分享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教师可以提供剪刀、彩纸等操作工具,引导学生通过剪拼的方式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已知图形(如长方形),在这一过程中感悟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又如,教师可以抛出开放性问题,如“一个长方形的周长已知,面积最大是多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提出猜想,培养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此外,适当开展小组合作、角色扮演、趣味竞赛等游戏化活动,在寓教于乐中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其次,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做到目标、活动、评价的协同一致,这是“教-学-评”统一的应有之义。前文提到,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每一个学习活动都要服务于目标达成,成为承载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载体,使学生在活动参与中实现预期学习结果。还以“平行四边形面积”为例。该课教学目标之一是“感知面积单位,发展量感”,对应的学科素养是“直观想象、数感”。在教学中就要专门设计一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在直观操作和视觉感知中体验面积单位,建立对不同图形面积大小的初步认识(如下图所示)。如前文所述的剪拼操作,学生在将平行四边形拼成长方形的过程中,直观感受到两个图形面积的相等关系,加深对普遍单位“平方厘米”的理解。再如,教师可以展示不同大小的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引导学生直接比较面积大小,训练手眼协调和视觉判断能力。还可以让学生估测日常物品(如课本、笔记本等)的面积,锻炼估测能力。这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实际上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量感,与教学目标同向同行。活动设计中还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链接中实现能力迁移和思维提升。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学习中,学生在转化图形、探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实际上运用了此前学习的长方形面积公式,在知识整合中实现了理解的深化。可见,学习活动的设计要遵循认知规律,联系学生原有经验,搭建“新旧互通”的桥梁,推动学生在“已知”基础上不断“未知”、由“未知”到“已知”,实现知识经验的综合应用和螺旋上升。

ba5d0cfa89efa43f4b17bd4b4306d2a4

四.用多元评价助推“教-学-评”一致性落实

在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中,评价环节至关重要,它对教与学具有导向、诊断、激励等多重功能。为真正实现“教-学-评”的良性互动,教师必须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观,建立多元评价体系,突出评价的发展性和过程性。一方面,教师要重视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提问、检查作业等方式,全面考查学生在知识理解、方法运用、思维发展等方面的情况,做到即时诊断,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同时,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进步,肯定每一个可以表扬的瞬间,如在探究活动中鼓励思维敏捷的学生,在合作交流时肯定积极参与、敢于质疑的学生,在成果分享时赞赏论证严密、方法创新的学生,让评价成为学生进步的阶梯。另一方面,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开展自评互评,提高自主学习和元认知监控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定符合自身的学习目标和计划,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定期检视学习效果,这一过程本身就蕴含着自我评价。通过口头引导、书面反思、学习日志等方式,使学生养成复盘总结的习惯,学会梳理知识脉络,将零散知识融会贯通。在同伴互评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质疑、相互启发,在平等交流中拓宽思路、加深理解。教师还要注重学生评价的过程参与,既肯定闪光点,也不回避问题,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评价,增强学习自信,激发进取志向。如此,在形成性评价、自评互评等多元评价方式的交互作用下,学生必将训练自我监控、自我调节的能力,逐步掌握高阶学习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学-评”一致性是新课标倡导的重要理念,是引领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的风向标。将其贯彻到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需要教师在教育教学理念、专业知识、实践智慧等方面持续提升。这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反思,最终形成适合自己、适合学生的教学范式。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