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11
/ 3

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

张玉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4

摘要:协同育人理念强调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教育过程,通过资源整合与合作机制,实现全方位的育人目标。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教学形式单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参与度不足等问题,急需通过创新模式提升教育实效性。本文旨在研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分析了现有思政教育模式的特点与弊端,并提出创新路径。

关键词:协同育人;高校思政;模式创新。

引言:作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还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然而,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难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感。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创新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尤其是在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创新探索,显得尤为迫切。协同育人强调整合多方资源,通过多主体合作、课程融合、技术应用和实践参与,构建全方位的育人体系,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和影响力。

一、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的重要性

协同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具有深远的重要性,关系到高校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更好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侧重于课堂讲授,往往难以激发学生的深刻共鸣和主动参与。协同育人理念通过多主体协同、资源共享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与实践之中,增强教育的互动性和实际效果,帮助学生在复杂环境中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同育人理念打破了传统思政教育中“单向传授”的局限,强调教育的多元化和综合性。协同育人有助于实现人才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思政教育往往较为单一,而协同育人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培养。协同育人理念下的思政教育模式创新,既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必然选择,也是提高思政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路径。这一创新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教育面临的挑战,还能为培养新时代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重要保障[1]

二、现有思政教育模式的现状

(一)现有思政教育模式的特点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课程设置系统化,思政教育作为高校的必修课程,覆盖了从基础理论到专业思想政治内容的完整体系,通过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课程,构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教育框架,确保学生能够在大学阶段接受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在现有模式中思政教育多以课堂讲授为主,强调理论知识的传授,教师通常采用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方式,系统讲解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相对较少,导致理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不够紧密,教育内容规范化,现有思政教育模式中,教育内容具有较强的统一性和规范性。全国高校的思政课程大纲和教材多由教育部制定和统一编写,确保了教育内容的权威性和一致性。这种规范化使得学生能够接受统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保障了基础理论的传播,单向灌输式教学较为普遍,思政教育模式中,传统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较为常见,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仍然存在。尽管近年来高校在推动互动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但整体而言,思政教育仍偏重教师讲授,学生参与度较低,互动性不足,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启发和自主探讨。总体来看,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在理论传授上较为系统和规范,但在实践教育、教学方式创新以及学生参与度上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二)现有思政教育模式的弊端

尽管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理论传授上较为系统化,但仍存在一些显著的弊端,制约了思政教育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主要弊端包括以下几方面,理论与实践脱节,当前思政教育仍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许多学生难以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导致理论脱离生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这种脱节使得学生对思政课程产生距离感,难以在实际生活中践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影响了思政教育的效果。教育方式单一,缺乏互动,现有思政教育多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教师主讲、学生被动接受的情况较为普遍,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较少。由于缺乏讨论和互动,学生的参与度不高,课堂氛围相对沉闷,这种单向灌输的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导致学生对思政课程的接受度和理解深度不足。内容过于抽象,缺乏时代感,思政教育内容以政治理论、历史哲学为主,课程内容较为抽象,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兴趣较远,难以激发学生的共鸣。此外,某些教学内容未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未能充分融入当代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无法有效满足学生对时事、社会现象的认知需求。这使得学生难以从思政课程中获得现实生活的指导和启发。评价体系单一,缺乏多元考核,当前思政教育评价体系主要依赖考试成绩,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缺乏对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社会责任感的全面考核。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准确反映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发展,限制了学生思政学习的多元发展。综上所述,现有的思政教育模式在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方式创新、内容时代感以及评价体系多元化方面存在较大的弊端,这些问题制约了思政教育的实效性,亟需通过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加以解决,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2]

三、协同育人理念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路径

(一)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

学校为核心的育人主体,高校在多主体协同机制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承担着教育规划、教学实施和育人目标引导的重任。学校需要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创新教育方法等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专业课程、日常管理和校园文化建设中。同时,学校要积极搭建与社会各界的沟通桥梁,促进多主体之间的紧密合作,发挥协同效应。家庭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家庭的参与与支持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家校协作,学校可以与家长建立紧密的沟通机制,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育人的合力。家长不仅应在日常生活中给予孩子正确的价值引导,还可以通过参与学校的教育活动,了解并支持学校的教育目标和理念,从而形成良性的教育互动。社会资源的有效整合,社会力量在协同育人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社会组织、社区团体、非营利机构等都可以成为育人资源的一部分。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理解社会责任、提高综合素质。政府的政策支持与引导,政府在协同育人机制中起着重要的引导和保障作用。政府可以推动教育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协同育人的顺利实施。企业的参与与实践支持,企业在协同育人机制中提供了实践教学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提供实习、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理解和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广泛的支持和可能性。通过整合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和企业等多方力量,形成资源共享、目标一致、相互协作的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实现全方位育人目标[3]

(二)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创新

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旨在通过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与综合能力。这一融合创新不仅能够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还能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支持。课程融合的核心在于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自然融入专业课程内容中,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设计相关的思政教育模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科学科的课程可以结合科技伦理、环境保护等问题进行教学,经济类课程则可以探讨经济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这种融合使得思政教育不仅局限于单独的课程,而是渗透到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角色的转变是融合成功的关键,专业课程教师不仅需要传授学科知识,还应具备思政教育的能力,能够在教学中自然地引入思政元素。高校应加强教师的培训,提升他们的思政教育能力,使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自觉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种“双重角色”能够确保思政教育的渗透性和系统性。实践环节也是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将思政教育与社会实践、实习等活动结合,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进一步体会思政教育的意义。例如,医学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社区服务活动了解医德医风,工程类学生可以参与环境保护项目,从中认识到社会责任和专业伦理。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创新,不仅增强了思政教育的现实性和实效性,还能促进学生在专业能力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全面发展。这种创新模式为高校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4]

(三)数字化与新媒体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

数字化与新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平台,有效拓展了教育的空间和形式,提高了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吸引力。通过数字化与新媒体的应用,思政教育可以更好地贴近学生的生活,提升教育效果。数字化技术使思政教育资源更加丰富,通过建设数字化教学平台,学校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讲座、案例分析等学习资源在线上发布,方便学生随时随地访问。这种平台不仅支持传统的教学内容,还能通过视频、音频、互动讨论等多种形式,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和效果。新媒体技术提供了更多的互动和参与机会,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等,能够实时推送思政教育内容,与学生进行直接互动。通过设立专门的思政教育公众号或微博账号,教师可以定期发布时事评论、思想政治理论的解读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利用新媒体的互动功能,学生可以在线提交问题、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增强了思政教育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数字化和新媒体技术还支持个性化和精准化的教育。通过数据分析,教育工作者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提供量身定制的教育资源和建议。比如学习管理系统(LMS)可以跟踪学生的学习进度,针对学生在某些知识点上的薄弱环节,提供额外的学习材料或补充课程,从而实现个性化的教育辅导。最后,新媒体技术可以增强思政教育的社会传播力。通过制作有影响力的思政教育内容,如短视频、微电影、动漫等形式,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影响力。制作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短视频,通过新媒体传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提升了思政教育的社会认同感和吸引力。通过丰富的资源、互动性强的沟通方式、个性化的教育手段以及广泛的社会传播,新媒体技术不仅提升了思政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也为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5]

(四)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结合

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结合是提升思政教育质量和效果的重要途径。通过将课堂理论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在实践中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的理解,还能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服务意识,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社会环境,使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通过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研、志愿活动等,学生可以将思政课程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这种结合不仅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实际意义,还能帮助他们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社区服务时,可以通过调研了解到社会问题的根源,结合思政教育中的社会责任和公民意识,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社会服务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参与社会服务活动,学生能够直接感受到社会的需求和挑战,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关爱。例如,组织学生参与扶贫、环保、养老等社会服务项目,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服务技能,还能培养其同情心和责任感。这种经历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与使命,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结合还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实际的社会服务中,学生需要与不同背景的人进行沟通和合作,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面对社会问题和挑战,学生需要进行调查研究、数据分析等,这些实践活动能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通过构建与社会服务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平台,还能够促进校企、校社合作,扩展教育资源。与企业合作开展实习、与社会组织合作开展志愿服务等,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这种合作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实践经验和人脉资源。总之,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结合,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通过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紧密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思政理论的理解,还能在实践中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结语:

在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多主体协同机制的构建、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创新、数字化与新媒体的应用以及实践教学与社会服务的结合,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和高效的教育支持。这些创新路径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参与度,还能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全面发展。高校应持续探索和完善这些创新路径,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为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更坚实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冯欣,史雪冰.协同育人理念下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创新研究[J].才智,2024,(21):25-28.

[2]朱佳,戚玉强,林彤.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学生党建和思政教育协同育人模式创新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1):14-16.

[3]田蕊.“大思政”理念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问题与路径探析——基于马克思的系统论视角[J].大学,2024,(21):74-77.

[4]韩璐.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下的家庭教育项目设计与实施[J].华夏教师,2024,(18):19-21.DOI:10.16704/j.cnki.hxjs.2024.18.022.

[5]王敬献.立德树人理念下高职院校推进“大思政课”协同育人模式探究[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37(02):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