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江县南苑小学 322200
[摘要]在班级的日常管理中,教师往往注重培养优等生,而随班就读的学生因为自身的原因,始终是陪客、看客,在校园学习、生活中面临一系列挑战与问题,但教育是面向全体的需要出发,我们必须重视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智力、创造力的发掘。本文从深剖随班就读之现状入手,寻找分析原因,提出“优选座位”“正向引导”“助学伙伴”三大策略,使随班就读的学生更好、更顺利地适应普特融合的教育模式,和普通孩子一起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关键词] 随班就读 优选座位 正向引导 助学伙伴 家校合作
随班就读作为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是保障特殊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体现,因此,每个学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随班就读学生。随班就读学生的转化工作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核心之一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体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才能使得全民族的素质得以提高。但是让他们转变成为了班主任的头等大事,现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谈谈如何转化随班就读学生,让他们也有抬头挺胸的一天。
一、回溯:深剖随班就读之现状
随班就读学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般来说,随班就读学生往往生理异于常人,在学校里不是受到老师的批评、训斥,就是受到同学的讽刺、嘲笑,在家庭中动辄受到家长的责备、打骂。久而久之受到的指责多于表扬,造成随班就读学生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心理。具体表现如下:
(一)自卑和矛盾的矛盾心理
由于长期受压迫,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有严重的自卑心理,认为自己不行,缺乏自信心,因而自暴自弃但其内心却有强烈的自尊心,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希望别人能给其表现自己、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一旦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找机会挑衅滋事。如我校的黄乐上课时不时的发出几声怪叫。
(二)骄横与畏惧的矛盾心理
一些随班就读学生虽然表面上表现的无所谓,对同学大打出手;但对老师的教育有戒心,有时回避,有时缄口不语,甚至顶撞。但他们违反学校纪律时有时也会产生一种懊悔与不安。如我校的随班就读学生黄同学在嬉闹时把讲台上的花瓶打碎了,当我故意问他时,他说不知道,下午居然不来上课。
(三)合群与独处的矛盾心理
随班就读学生一般都向往班集体,希望能在集体中占有一定位置,作为他们表现自己的场所。如,希望召开文娱晚会和学校运动会,因为只有在这种集体活动中他们才有自我表现的机会,才能让人感觉他们存在的“价值”;但他们往往不愿参加知识性的集体活动,特别是文化思想方面的竞赛活动,因为在这种中他们又往往是失败者,缺少表现自我的资本,以致受到冷落,只好远离集体,独处一方。
二、突破:解锁随班就读之困境
小盛的成绩不理想,最关键还是因为听力障碍。如何给听障儿童在学习中提供有效支持,提高学习效果,缩小其与健听儿童的学习差距,是我在教学中重点思考的问题。
(一)优选座位,控制音量
根据材料显示,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Albert Mehrabian教授提出过一个著名的“7%理论”:在人们进行语言交流时,有55%的信息是通过肢体语言传达;有38%是通过听觉传达,最后7%是通过语言进行的。只要和听障人士保持合适的沟通距离,就可以让听障人士听见你的声音并且可以很好地唇读。
听力是听障儿童接受言语声音的“硬件”因素,是其参与课堂的基础条件。为了满足小盛的学习需求,考虑到与他交流最佳的距离是三到五步,所以将他的座位安排在教室中间由前往后的第三排,这样的课堂声源对于他来说接收效果最佳。日常上课,我也会提醒他上课时应关注老师和同学讲话的口型变化,目光要追随发言者,尽可能过滤掉一些无关的声音。有时,我也会尽量多在小盛的座位边停留,以保证他能最大限度地听清授课内容。讲到关键处,我会特意适度提高音量,放慢速度,尽可能面对听障儿童讲话,保证其更好地听清说话,掌握知识。
从他存在的问题入手,最大化的给予帮助,在“听”上缩小与别的同学的差距,慢慢地扭转他上课不专心听讲的习惯。
(二)正向引导,主动接纳
因为听力受损,听障儿童的语言及相关能力的发展十分受限,这也导致他们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面临很多困难。 因此,引导和帮助听障儿童去建立与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十分重要。
记得刚接手班级时就开门见山地向孩子们介绍了小盛的“小耳朵”。很多孩子之前没见过助听器,对这机器充满好奇,我便与他们一起上网搜索了相关的资料,做了简单的了解。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让他们知道小盛的“小耳朵”很重要,并提醒大家在玩耍时除了注意安全外,与小盛交流时也尽量保持口无任何遮盖的状况,让他能看到对方的唇形和表情。有时候,小盛的表达可能不清楚,同学们要耐心听他说,配合他的表情,去理解他的想法。好在,同学们都十分友爱,对小盛的接纳还是十分融洽,在一般的沟通上并没有很大问题,玩耍起来也十分融洽。每次下课,我总能看见小盛与孩子们愉快玩耍的情景。
在随班就读的过程中,听障儿童与健听儿童通过日常生活与学习,是可以加深对彼此的了解,增进彼此的理解和共情,从而消除群际之间的偏见。
(三)助学伙伴,携手成长
生活中我们需要玩伴,学习中也需要学伴,合作学习不是单向的学习,是丰富的互学、互动的过程,小组合作学习正好可以大大帮助听障儿童近距离感受学习氛围。
在给小盛安排学习位置时,他的四周我特定选了几位耐心、热情、学习成绩优异、品行端正的孩子当他的助学伙伴,并告诉小盛要多多观察助学伙伴的神态、口型、动作,如果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大胆提出,让同学帮助解答。在平常的小组合作活动中,我要求这些助学伙伴一定要给小盛分配任务,这个任务要适当,不可过难。比如在综合性学习《中华传统节日》时,我设计了一个“介绍最喜爱的传统节日”环节,小盛小组研究的是“端午节”,组长就给他安排了查找“端午节由来”的任务。在小组汇报环节,我就让他代表小组上来发言,他怕同学们听不懂特地做了PPT,看他说得头头是道,台下响起了阵阵掌声。
助学小组的设立既拉近大家的距离,又能增进交流,而且围绕一个话题集体讨论的内容基本上是关键词,这对于听障儿童来说就是音源元素的不停重复,反而有助于他捕捉正确信息。
一位教育学家曾说过:“如果我们只看到学生的分数,那我们只是看到一片花瓣,而看不到整个花朵。”一个学生学习不好也许是由于其天资较差或兴趣不同造成的,何况每个随班就读学生的情况不同,我们更应该从他自身出发,因材施教,给出不同的“处方”,只要我们能坚持用耐心、细心加诚心去对待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相信一只只“丑小鸭”终将变成美丽的“白天鹅” !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班主任》,[M],桂林:桂林漓江出版社,2013.4.1。
【2】王立英,《关于随班就读学生转化教育的思考及对策初探》,[J],教育研究,2014年第2期。
【3】韩素梅.《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与“随班就读学生”转化》,[J],科技资讯,2015年第2期。